肺动脉高压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检验诊断

随着临床实验室检验技术与实验医学的不断改进和发展,l许多检验项目对肺动脉高压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i病情观察、i疗效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般检验】

1.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可作为肺动脉高压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不同病程的诊断与治疗的依据。在疾病的代偿期血常规各指标变化不明显。在失代偿期继发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增多,l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l淋巴细胞减少,l严重感染可出现核左移,l但也有少数病人白细胞数可低于参考值。长期慢性组织缺氧、i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可造成红细胞增高,l血红蛋白增加,l血细胞比容增高,l但长期反复感染又抑制骨髓造血而导致红细胞减低,l血红蛋白下降,l血细胞比容减低。血小板在病情严重时可进行性减少,l若低于50×109/L应考虑DIC的可能。在治疗过程中白细胞检查还可以了解抗感染治疗的效果及病情的轻重。随着疾病的好转,l血常规恢复正常。

2.血沉 血沉是一项非特异性检验项目,l肺动脉高压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血沉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快。由于影响血沉的因素很多,l有血浆因素、i红细胞因素等,l分析血沉结果应结合病史,l才能提供临床有利的依据。

3.电解质(钠、i钾、i氯)

(1)测定方法:i火焰光度法、i酶化学法、i离子选择电极法等。

(2)标本:i血清或血浆。

(3)参考范围:i血清钠136~145mmol/L

血清钾3.5~5.3mmol/L

血清氯96~106mmol/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1)血清钠、i钾、i氯主要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i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i调节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i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l是临床许多疾病诊治的必测项目。

2)慢性肺心病电解质检测用于酸碱失衡的评价。在慢性肺心病由于长期的组织缺氧,l细胞内外的电解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l可出现高血钾、i低血钾、i低钠、i低氧,l所以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及时检测血清电解质,l及早预防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电解质检测是临床常用的指标,l一般标本选择血清,l而急诊时可选择肝素抗凝的血浆。标本要求不能有溶血,l采集后及时进行血清分离以防细胞内、i外离子交换,l对结果造成影响。

2)血清钾、i钠测定是评价体内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指标。用于钾、i钠测定的方法有:i原子吸收光谱法、i火焰发射光谱法、i离子选择电极法、i酶法及化学比色法等。火焰光度法是钾、i钠测定的参考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重复性好、i快速、i安全,l目前在实验室中广泛应用。酶法可以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比色测定,l但交叉污染引起的误差值得引起注意。

3)氯是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阴离子。测定氯的方法有:i硝酸汞滴定法、i汞/硫氰酸铁比色法、i库仑滴定法、i离子选择电极法、i酶法等。库仑滴定法精密而又不受光学干扰,l是氯测定的参考方法。目前实验室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离子选择电极法和汞/硫氰酸铁比色法。

4)目前临床上大都使用电解质分析仪进行检测,l其具有快速、i精确之优点。

4.血气分析

(1)检测方法、i标本、i参考范围、i方法学评价等参见第五、i十三章。

(2)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1)肺动脉高压早期血气改变不明显,l随着疾病的加重,l出现呼吸增快、i气道阻塞时动脉血氧分压轻度降低,l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降低;如气道阻塞明显和换气功能障碍,l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时动脉血氧分压降低,l二氧化碳分压升高,l严重的可出现酸碱代谢紊乱,l临床应及早进行血气分析,l予以调整控制。

2)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展过程中可出现低氧血症、i高碳酸血症以及呼吸性酸中毒、i代谢性酸中毒、i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等,l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所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血气分析要及时检测,l以明确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存在与否以及严重程度,l是否发生酸碱平衡失调,l对于酸碱平衡应分清原发和继发(代偿)变化;是呼吸性还是代谢性;是急性还是慢性;是单纯性还是混合性;是否有代偿。进一步明确心肺功能损伤的程度.以便调整治疗方案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5.肾功能

(1)测定方法

1)血清尿素:i酶偶联速率法、i脲酶-渡氏比色法、i离子选择电极法等。

2)血清肌酐:i苦味酸法、i肌酐酶法等。

(2)标本:i血清或血浆。

(3)参考范围:i血清尿素 男 2.3~7.1mmol/L

女 1.8~6.1mmol/L

血清肌酐 男 62~115μmol/L

女 53~97μmol/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1)血清尿素氨、i肌酐为蛋白质代谢产物和肌肉磷酸肌酸的代谢产物,l由肾清除。临床检测血清尿素氮、i肌酐主要用于肾功能评价。血中尿素浓度还随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成比例地改变,l且组织分解中蛋白代谢率增加,l血尿素增高,l肝功能下降,l尿素生成减少。年龄增加血清尿素有增高的趋势。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于长期缺氧,l可对肾脏产生影响,l尤其在失代偿期血清尿素氮、i肌酐有不同程度的增高,l严重的出现肾功能衰竭,l所以肾功能检测可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有否肾脏的损伤做出判断以及对其治疗、i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肾功能检测是临床常用的方法,l一般标本选择血清,l采集后2h内分离血清,l冰箱保存不超过24h。

2)检测尿素的方法很多,l目前应用较多的为酶偶联速率法和脲酶-波氏比色法。肌酐的检测一直沿用肌酐与碱性苦味酸产生Jaffé反应的肌酐分析法及各种改良方法。

6.肝功能

(1)测定方法

血清氨基转移酶:i连续监测法、i赖氏终点比色法等。

血清总蛋白:i双缩脲法等。

血清清蛋白:i溴甲酚绿法等。

(2)标本:i血清或血浆。

(3)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连续监测法 5~40(U/L)

赖氏法(卡门单位)115~25(U/L)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连续监测法 8~40(U/L)

赖氏法(卡门单位)1 8~28(U/L)

血清总蛋白 60~80g/L

清蛋白 35~55g/L

球蛋白 20~29g/L

清蛋白与球蛋白比例 (1.5~0.5):i1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1)肝功能检测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l它能了解肝脏疾病以及全身各脏器严重疾病影响到肝脏时变化程度,l对临床的疾病控制以及临床的治疗用药提供有效的依据。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于长期缺氧,l可使肝细胞缺氧及肝脏淤血,l导致肝脏功能不同程度的改变,l尤其在失代偿期出现血清蛋白、i转氨酶等异常,l严重的出现肝功能衰竭,l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得到控制好转后,l肝功能可以恢复正常。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肝功能检测是l瞄床常用的方法,l一般标本选择血清,l标本要求不能有溶血,l采集后尽快分离血清,l血清不宜反复冻融,l以免影响酶活性。

2)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的常用方法有紫外连续监测法和赖氏比色法。目前应用最广的为连续监测法。近年来报道用丙酮酸氧化酶比色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l具有操作简便、i快速、i准确性和重复性好的优点。

3)血清总蛋白是血清中具有各种功能的许多蛋白质的总和。测定总蛋白方法有折射率测定法、i紫外分光光度法、i磺基水杨酸比浊法、i染料结合法.以及酚试剂比色法和双缩脲法等.其中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l有很好的特异性、i精密度以及合适的线性范围。

4)血清清蛋白测定方法主要是溴甲酚绿(BCG)法和溴甲酚紫(BCP)法,lBCG法作为推荐方法适用于手工操作、i自动化仪器。免疫学测定法和电泳法特异性较好,l但是成本较高或费时较多。

5)目前临床以广泛应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进行肝肾功能、i电解质等一系列项目的检测,l能快速得到检验结果,l及早提供临床对疾病的诊断、i治疗的可靠依据。

7.尿液常规

(1)测定方法:i包括尿液理学性状检查;干式化学定性分析;尿液沉渣显徽镜检查。

(2)标本:i尿液。

(3)参考范围

1)尿干化学项目(尿蛋白、i糖、i酮体、i胆红素、i尿胆原等)均为阴性或正常。

2)尿沉渣镜检:i白细胞0~5/HP,l红细胞0~3/HP,l透明管型0~1/LP。

3)尿沉渣定量:i白细胞0~25/μl,l红细胞0~20/μl,l透明管型0~2/μ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尿液常规是临床上为了解临床各类疾病包括肾脏疾病及其他脏器疾病有否影响肾脏的常规性筛选试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于长期缺氧,l可使肾旺缺血或血液灌注不良,l导致肾脏不同程度的损伤,l出现尿蛋白阳性、i尿红细胞和白细胞增高,l甚至出现管型。随着病情的好转可恢复正常。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标本:i采集必须规范,l通常以新鲜晨尿为宜,l但门诊患者呵以留随机尿,l应使用洁净带盖的一次性容器,l避免经血、i白带、i精液、i粪便混人。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l以免细菌繁殖和细胞溶解。要求2h内检验完毕。

2)方法:i目前临床上应用自动化的尿干化学及沉渣分析,l具有简单、i快速等优点,l但自动化检验结果只能作为筛选,l因为其存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i①尿蛋白利用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原理而设计。本法灵敏度高,l但检测球蛋白的敏感性仅为清蛋白的1/100~1/50,l强碱性尿液及阿司匹林、i青霉素、i造影剂等均可引起假阳性;②尿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原理而设计。维生素C、i酮体、i高比重、i低pH能使尿糖呈假阴性反应;③尿红细胞检测既可测定完整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l又可测定破碎红细胞释放的游离血红蛋白,l可使检测结果与镜检法不一致,l应结合镜检情况分析判断;④尿白细胞采用白细胞酯酶反应原理,l只能检测到中性粒细胞,l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的肾移植排异反应等可导致假阴性结果;⑤尿液中的盐类结晶、i黏液、i细菌、i真菌等对自动化沉渣结果有干扰,l造成尿蛋白、i红细胞、i管型的假阳性,l应注意鉴别,l以目视镜检为准。

【特殊检验】

1.痰液检查 肺动脉高压、i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早期痰液的检查一般改变不大。在疾病的加重期,l如继发感染时痰液变成脓性,l量也增加,l镜下白细胞增多,l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l也可出现少量的红细胞以及来自气管、i支气管脱落的上皮细胞。继发感染时涂片革兰染色常可显示混合细菌,l常见革兰阳性双球菌(肺炎链球菌的特征)和多形细小的革兰阴性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的特征),l需通过痰培养来鉴定,l常见的可培养出的细菌为肺炎链球菌、i嗜血流感杆菌、i卡他奠拉菌、i肺炎克雷伯杆菌等,l并且可以进行药敏试验,l为l临床疾病的诊断、i病情观察、i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由于培养和药敏需一定的时间,l临床可先根据涂片革兰染色结果并结合临床初步诊断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2.D-二聚体

(1)测定方法:i自动血凝仪检测,l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标本:i血浆。

(3)参考范围:i<0.4mg/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1)D-D为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所生成的特征性产物,l其增高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形成及溶解发生,l是区别继发性纤溶与原发性纤溶症的有用指标。

2)慢性肺疾病患者如肺动脉高压、i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由于缺氧,l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l凝血激活,l造成凝血因子慢性消耗和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l血浆D-二聚体升高。且病情愈重.血浆D-二聚体水平也愈高,l提示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

3)其他凝血项目还有凝血酶原时间(PT)、i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i纤维蛋白原(FIB)、i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iA)、i纤溶酶原活性(PLG:iA)等,l其在慢性肺疾病患者中也有改变,l相应检测有助于全面了解机体凝血、i抗凝血、i纤溶状态。根据病情需要可进行多项凝血功能的检测,l以便选择药物治疗,l控制病情的发展。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i标本不能凝固。待检血浆用枸橼酸钠、iEDTA-Na2和肝素等抗凝剂均可,l但抗凝剂量不应超过血液总体积的10%。标本采集后应立即进行血浆分离。待检血浆在室温保存8h或4℃14d,lD-二聚体含量基本不变,l若需长期保存,l可置-20℃保存,l检测时置37℃永浴中快速复融。

3.内皮素-1(endothelin-1,lET-1)

(1)检测方法:i放射免疫分析(RIA)、i酶联免疫分析(ELISA)。

(2)检测标本:i血浆。

(3)参考范围:i≤8ng/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1)内皮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收缩血管作用最强的物质。它有3种不同的亚型,l分别命名为ET-1、iET-2、iET-3,l它们的生物学活性基本相似,l但以ET-1作用最强。ET-1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l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伤时,l血中含量增加。ET-1还参与磷脂代谢有利于释放花生四烯酸,l合成PGI2和TXA2。因此ET-1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2)急性缺氧时血液ET-1水平明显增高,l这与缺氧时肺组织对ET-1的合成增加及清除能力下降有关。ET-1水平增高不仅能通过内皮素受体(ETR)直接参与肺血管收缩,l还有促使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l从而使肺动脉管腔狭窄及肺血管阻力增高。可见,l缺氧所致血液ET-1水平升高可能是慢性肺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l因此,l积极寻找拮抗ET-1或抑制ET-1释放的药物可能对肺动脉高压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5)方法评价与问题:i检测血浆ET-1的方法主要有RIA与ELISA,l各实验室的参考范围有所不同,l不同年龄差异较大,l昼夜间波动也大,l一般以餐前血标本为好。

4.一氧化氮(NO)

(1)检测方法:i分光光度法。

(2)检测标本:i血清。

(3)参考范围:i(76.1±17.1)μmol/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1)NO由左旋精氨酸(L-Arg)经N0合酶(NOS)的代谢产生,l在许多生理功能中发挥作用。内皮细胞受到各种刺激可产生NO,l调节血管舒张张力从而调节血流及血压;同时NO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l抑制血管内皮素的分泌及凋节平滑肌增殖的作用。

2)缺氧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或结构受损,lNO合酶活性降低,l使NO的合成和释放减少,l从而引起肺血管收缩反应增强和肺血管硬化而产生肺动脉高压,l最终导致肺心病。由此可见,l应用NO或能促进NO生成以及能提供NO的药物可能有助于防治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延缓肺心病的发展。

3)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是慢性肺心病的重要发病环节.其主要特点是肺血管收缩反应增强和肺血管结构重建。近来研究表明:i在HPH形成过程中,l血中ET-1和NO起着重要的作用。ET-1是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l而NO是一种内源性血管舒张因子,l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l共同调节着肺循环的张力。因此临床上主张定期同时检测ET-1和NO,l并计算ET/NO比值,l是十分必要的,l以便早期发现血管病变,l早期干预,l积极治疗。

(5)方法评价与问题:i目前为止,l检测NO多是通过对其代谢产物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或对继发效应的分析间接评价。分光光度法原理利用硝酸还原酶特异性将NO-13还原成NO-12通过显色的深浅,l在550nm波长比色,l求得其含量。

5.前列环素和血栓素(PGI2和TxA2)

(1)检测方法;放射免疫分析(RIA)、i酶联免疫分析(ELISA)。

(2)检澳4标本:i血浆。

(3)参考范围:i6-K-PGF1α 67.03~112.23pg/ml

TXB21 56.61~91.45pg/m[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1)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是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形成的。PGI2具有强大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l还能使已凝集的血小板分开,l使血管扩张,l降低血压,l增加心率和心脏指数,l防止细胞缺氧损伤;TXA2的生理与PGI2相反,l是体内活性较大的血小板聚集激动剂和很强的血管收缩剂,lPGI2和TXA2处于动态平衡,l互相协调,l并以一定的比例(TXA2/PGI2<1.0)存在,l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慢性肺疾病患者长期缺氧,l肺脏内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l使TXA2生成增加,lPGI2生成减少,l致TXA2/PGI2比值增高,l肺血管收缩,l使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形成。另外PGI2和TXA2这对活性物质的平衡对止血血栓作用正常进行至关重要。

(5)方法评价与问题:iTXB2和6-K-PGF1α是TXA2和PGI2这两种不稳定的生物活性物质转变而来的较稳定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lPGI2在体内合成量很低,l又极不稳定,l很易被迅速水解成6-K-PGF1α,1测定6-K-PGF1α可反映体内PGI2水平。前列环素的体内过氧化物在血小板中生成TXA2,lTXA2在体内的半寿期仅为0.5min,l释放出来后即迅速水解为无活性的TXB2。TXB2较稳定,l因此通常以测定TXB2间接反映TXA2的体内合成和代谢状况。在正常情况下,lPGI2和TXA2两者的产生和释放处于动态平衡。在维持血管自稳态和平衡止血血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1)检测方法:i化学比色法,l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法。

(2)标本:i血清。

(3)参考范围:iT-SOD活力(104.2±18.8)U/m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1)SOD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组织中,l它含有不同的金属作为辅基,l如Cu、iZn-SOD(存在于胞质内),lMn-SOD(存在于线粒体内)。临床上常以SOD的测定来评估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l借以评价体内抗氧化能力,l也用于各类抗衰老药物疗效的评价。

2)SOD是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重要物质,l慢性肺疾病患者长期机体缺氧、i高碳酸血症使SOD产生减少。肺心病SOD下降,l以急性期最明显,l而缓解期轻度下降。

(5)方法学评价与问题

1)SOD的测定有商品化试剂盒,l分别有Cu-SOD、iZn-SOD和Mn-SOD,l它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羟胺法)测定SOD活力。可以用化学比色法手工操作,l也可以上白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2)各实验室要在本实验室条件下做一批正常对照,l设定参考范围。

【应用建议】

临床上对怀疑肺动脉高压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应尽早通过各种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措施来帮助明确诊断及评估机体状态,l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l避免心肺功能的衰竭。需定期检测一些常规项目,l如血常规、i肝肾功能、i电解质、i凝血常规、i血气分析等以评价机体功能状态。对有条件的实验室可进一步检测内皮素、i一氧化氮、i前列环素和血栓素等.以帮助明确发病机制,l采取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