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疾病概述
消化性溃疡(peptic1ulcer,lPU)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慢性疾病。其发病与胃酸、i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关系密切。胃液的消化作用是PU形成的基本条件,l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害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也是溃疡形成的重要因素。临床上以慢性反复发作性上腹痛为主要表现。一般所谓的PU主要是指胃溃疡(duodenal1ulcer,lGU)和十二指肠溃疡(gastric1ulcer,lDU)。本病为全球性的常见病,l一般认为人群中约10%在其一生中患过此病。但在不同国家、i不同地区,l其发病率有较大差异。PU的发病率南方多于北方,l城市多于农村。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l以20~50岁多见,l占80%。一般GU发病高峰在60岁左右,l而DU为45岁左右,l故GU的发病年龄一般较DU约迟10年。男性多于女性,l其比例为(2~5):11,l临床上DU多于GU,l约3:i1。
【病因和发病机制】
PU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l目前比较公认的是1961年Shag和Sun提出的天平学说。认为对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黏膜自身防御因素之间失去平衡.当侵袭因素增强或防御因素减弱则可致病。DU则以侵袭因素增强为主,lGU以防御因素减弱为主。侵袭因素有胃酸/胃蛋白酶,lHp,l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i糖皮质激素,l其他如吸烟、i酒精、i应激、i胆汁、i遗传等。防御因子有黏液-HCO-13屏障,l上皮细胞顶面膜对酸的反弥散起屏障作用(顶端屏障),l上皮细胞快速再生,l胃黏膜丰富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流,l前列腺素E,l表皮生长因子等。
1.幽门螺杆菌 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出Hp后,l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成为消化病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现已发现Hp与PU关系密切,lHp在DU患者中的检出率为95%~100%,l在GU患者中的检出率为70%~85%。根除Hp后溃疡的年复发率降至10%以下,l如无Hp重复感染,l在5年或更长的时期中可不复发,l从而改变了PU的自然史。现有众多资料证明,lHp是PU的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原因。
2.胃酸/胃蛋白酶 1910年Sehwartz就已提出无酸无溃疡概念,l至今为人们所公认。PU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l而胃蛋白酶只有pH<3时才有活性,l因此胃酸是溃疡形成的决定因素。胃蛋白酶是主细胞分泌的,l它能降解蛋白质分子,l所以对黏膜有侵袭作用。
3.非甾体抗炎药 服用NSAID,l半数内镜下见胃黏膜糜烂、i出血,lNSAID引起的溃疡以GU较DU多见。与NSAID种类、i剂量、i疗程有关。
4.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指在各种应激状态下胃或十二指肠、i食管发生的急性黏膜糜烂和溃疡。既往把烧伤后发生者称为Curling溃疡,l颅内疾病后发生者称为Cushing溃疡。急性应激可引起溃疡已成共识。
5.其他因素 ①吸烟:i统计表明吸烟者发病率为非吸烟者2倍,l其溃疡愈合过程延缓,l复发率显著增高。②遗传因素:iPU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l约50%患者有家族史。GU患者的家族中,l其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倍;而在DU患者的家族中,l较多发生的是DU而非GU。单卵双胎发生溃疡高于双卵双胎。O型血者发生的危险性较其他血型高30%。胃蛋白酶原Ⅰ系由常染色体遗传决定,l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增高者患DU危险性比不增高者大5倍。③身心因素:i精神因素、i社会因素、i工作环境、i意外事件以及创伤手术等身心因素对PU尤其DU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lDU患者个性特征较明显。长期精神紧张、i焦虑或情绪波动者易患PU。④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iDU患者胃排空加快。GU患者排空延缓并有胃十二指肠反流。
【临床表现】
本病15%患者可无症状,l或以出血、i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l但大多数患者是以中上腹疼痛起病。
1.症状
疼痛:i上腹部疼痛是PU的主要症状,l典型的疼痛常常是长期、i反复发作的,l具有节律性和周期性,l可被进食或服用抗酸药缓解。
(1)疼痛的部位与性质:i2/31DU位于上腹部,l偶在右或左季肋部。胃体上部和贲门下部溃疡的疼痛可出现在左上腹部或胸骨后。胃或十二指肠后壁溃疡可向背部放射。疼痛部位大多与病灶所在部位相一致,l由于空腔内脏的疼痛在体表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确切,l因此疼痛的定位并不确切可靠。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隐痛、i胀痛、i烧灼样痛或饥饿样痛,l或仅表现不适感。疼痛大多较轻,l可忍受,l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2)疼痛的节律性;节律性是PU疼痛的典型症状,lGU疼痛餐后半小时出现,l持续1~2小时,l逐渐消失,l直至下次进餐后重复上述规律。DU疼痛在餐后2~3小时出现,l持续至下次进餐,l进食或服用制酸药后缓解。DU可发生夜间疼痛,l多出现在午夜或凌晨时分。GU位于幽门管处或同时并存DU时,l其疼痛节律可与DU相同。
(3)疼痛的周期性:iPU复发率较高,l上腹部疼痛常常反复发作,l病程可长达几年、i十几年或更长时间。发作期与缓解期互相交替,l上腹部疼痛发作可在持续数日、i数周或数月后,l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l以后又复发。
其他症状:iPU除上腹疼痛外,l尚可有反酸、i暖气、i胃灼热、i上腹饱胀、i恶心、i呕吐、i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l可能与伴发慢性胃炎有关。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肠易激综合征表现,l出现便秘和左下腹疼痛。亦有部分DU患者食欲亢进,l以致体重增加。
2.体征 无并发症的患者缺乏特征性体征。发作时上腹部可有一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l缓解时无明显体征。GU以左上腹部压痛多见,lDU以右上腹部压痛多见。少数患者可因慢性失血或营养不是而有贫血表现。
3.特殊类型的溃疡
(1)复合性溃疡:i胃十二指肠同时存在溃疡,l约占全部PU的5%。DU先于GU,l一般认为,lGU如伴随DU,l则其恶性的概率较少。
(2)幽门管溃疡:i多见于50~60岁,l其病理生理与DU相似,l胃酸一般过多。餐后就出现腹痛,l呕吐多见,l易出现幽门梗阻、i出血、i穿孔,l治疗效果差。
(3)球后溃疡:i位于球部以下十二指肠乳头以上,l症状重,l易出血,l夜间疼痛较明显,l治疗效果差。
(4)巨大溃疡:i直径大于2cm溃疡,l易发展为穿透性,l治疗效果差。
(5)老年人消化性溃疡:i多不典型,l疼痛无规律性,l贫血等症状较突出,l位于胃体上部高位的溃疡以及巨大的溃疡较多见,l须与胃癌鉴别。
(6)无症状性溃疡;15%患者无任何症状,l可以并发症首发。
【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11PU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原因.占并发症50%。
2.穿孔 1%~2%PU患者发生穿孔,l通常发生于溃疡的极度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较胃溃疡多见。
3.幽门梗阻11由DU或幽门管溃疡引起,l急性发作由炎症水肿和幽门管痉挛引起暂时性梗阻;慢性梗阻由于瘢痕收缩而呈持久性梗阻。表现为恶心、i呕吐大量宿食,l吐后症状缓解。可见胃型、i蠕动波、i震水音,l清晨空腹抽胃液>200ml,l以及低氯、i低钾性碱中毒。
4.癌变 GU癌变多发生于溃疡边缘,l发病率1%以下,lDU一般不癌变。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慢性病程,l周期性发作及节律性上腹痛等典型表现,l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消化性溃疡的确定诊断,l尤其是症状不典型者,l需通过内镜检查和(或)钡餐X线发现龛影才能建立。
2.鉴别诊断
(1)胃癌:i一般中老年多见,l腹痛无规律性,l呈进行性,l药物治疗效果差,l可见上腹部包块,l一般情况差,l可有贫血,l粪便隐血试验阳性,lX线显示龛影>2.5cm,l边不整,l位于胃轮廓之内,l龛影周围胃壁强直,l皱襞有融合中断现象。胃镜检查及组织活检可确诊。
(2)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i是胰腺非β细胞瘤,l分泌大量促胃液素,l肿瘤很小(常<1cm),l生长缓慢,l大多为恶性。临床特点:i①多发性胃、i十二指肠溃疡,l部位不典型,l如十二指肠第二、i三段,l上段空肠;②手术治疗后易复发溃疡;③对常规内科治疗无效;④伴有不明原因腹泻;⑤伴有不明原因高钙血症;⑥高胃酸,lBAO和MAO升高,lBAO>15mmol/h,lMAO>60mmol/h,lBAO/MAO>60%,l血清胃泌素>150ng/L,l常>500ng/L。
(3)功能性消化不良:i是指有消化不良的症状而无溃疡及其他器质性疾病。症状可有腹痛,l上腹饱胀,l暖气等,l酷似消化性溃疡。鉴别主要靠胃镜,l无明显胃病变。可出现胃电图异常和胃排空障碍。
(4)胆囊炎及胆石症:i疼痛与进食有关,l疼痛位于右上腹,l典型胆绞痛,lMurphy征阳性,l可有发热及黄疸,l胆囊造影、iB超及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检查可以确诊。
(5)慢性胃炎:i某些慢性胃炎可具有溃疡病样临床表现,l但慢性胃炎的上腹痛大多无节律性,l有的进食后加重,l鉴别主要靠胃镜。
二、i检验诊断
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l且患者胃酸、i胃蛋白酶发生变化,l在一定条件下还易出现消化道出血。故其检验指标变化包括:i①幽门螺杆菌有较高检出率;②胃液某些成分的变化;③血清促胃液素增高;④粪便物理性状和隐血试验改变等。
【幽门螺杆菌检验】
1.检测方法 目前国内外诊断Hp的方法主要是3大类,l一为直接从胃黏膜中检测Hp病原体,l包括组织涂片和细菌培养;二是尿素酶试验或呼气试验检测Hp代谢产物;三是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Hp抗体和粪便中Hp抗原。此外,l还可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Hp基因等。
(1)组织涂片法:i经内镜获取患者胃窦、i胃小弯、i十二指肠壶腹的黏膜组织,l将组织黏膜面均匀涂在洁净的玻璃片上,l经自然干燥,l然后可分别采用几种染色,l如Warthin-Starrg银染色、iGiemsa染色、iBrown-Hopps染色、i吖啶红染色等,l再于油镜下观察,lHp为弧形成螺旋状弯曲样。可根据Hp分布的数量和密度进行半定量,lMarshall将Hp感染分为4级:i①0级为无特征性细菌;②Ⅰ级为仔细寻找偶有细菌发现;③Ⅱ级为大多数高倍视野发现散在分布的或偶有成丛的细菌;④Ⅲ级为大多数高倍视野发现大量的细菌。电子显微镜下,lHp长3μm,l宽约0.5μm,l弯曲细长或螺状,l包膜光滑,l有4根从细菌一端发出的鞘型鞭毛,l每根鞭毛有一个终球。
(2)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i将活检黏膜组织标本研碎后接种在绵羊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l最理想的培养基(含万古毒素6mg/L、i萘啶酸20mg/L、i两性霉素2mg/L)可抑制污染细菌而不抑制Hp生长。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可采用琼脂稀释法来测定青霉素G、i链霉素、i庆大霉素、i红霉素等对Hp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1inhibition1concentration,lMIC)。
(3)尿素酶试验(Urease-test,lRUT):i根据Hp产生尿素酶能力特别强的特性,l将胃黏膜活检组织样品置于含尿素和pH指示剂的培养基中,l尿素酶降解尿素成NH3与CO2,l使培养基pH升高,l使活检标本中的Hp借pH指示剂显色而被检测。
(4)尿素呼气试验;Hp能快速水解含核素标记碳的尿素,l从患者呼出的CO2气体中检测标记碳含量的变化来检测是否感染Hp。
1)13C-尿素呼气试验:i患者口服13C-尿素,l胃和十二指肠中Hp所含的高效尿素酶将尿素分解,l其产物13CO2出现在Hp感染患者呼出气的CO2中,l由质谱仪检测其含量,lHp阳性患者其呼出气13CO2持续时间>100分钟。
2)14C-尿素呼气试验:i患者禁食6小时以上,l用温水送服14C-尿素胶囊一粒,l然后静坐20分钟后,l通过吹气导管向盛有CO2吸收剂的闪烁瓶内徐徐吹气,l直至液体由紫红色变为无色透明时停止吹气即采样完毕。以200dpm为Hp阳性,l≤150dpm为Hp阴性。
(5)血清Hp抗体:i检测方法有ELISA法、i补体结合试验、i单克隆抗体测定法、i免疫印迹试验、i被动血细胞凝集试验和细菌凝集试验等.其中以ELISA法应用最广。
(6)大便Hp抗原(Helicobacter1pylori1stool1antigen.Hp-SA):i可采用ELISA法和免疫快检卡法。
(7)分子生物学方法。
2.参考值 阴性。
3.临床应用价值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l中国人无症状或健康人群Hp总感染率在33.9%~49.6%;胃溃疡为70%~85%,l十二指肠溃疡为95%~100%。
(1)组织涂片法:i是检测Hp感染的“金标准”之一。该法简便、i快速,l检测敏感度可达80%以上,l但电有低于50%的检出率,l除与检验师经验有关外,l还与取材部位和Hp数量有关,l因为Hp单一或成丛地分布在胃上皮细胞腔面,l包括胃陷窝,l常位于黏液深层,l接近胃窦上皮细胞平滑膨出的胞浆膜。何松等对52例慢性胃炎患者在切取胃窦部病变区组织活检的同时,l内镜下用生理盐水对病灶冲洗,l将总洗液离心后制戚涂片比较。结果发现洗液涂片Hp阳性率明显高于切片方法(53.9%比38.5%),l认为冲洗法覆盖面大,l可反复冲洗,l取材较活检更全面,l可提高Hp检出率。
(2)细菌培养:i是诊断Hp感染最可靠的方法,l也是验证其他渗断方法的金标准。与组织涂片法一样,lHp的不均匀分布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从理论上讲,l这似乎不应成为问题,l因为一个活菌即能形成一个菌落,l实际上,l因为菌落非常细小,l或因被杂菌遮盖,l很难绝对避免疏忽遗漏。Hp分离培养是否成功的因素还可能包括患者近期应用了抗生素、i行胃镜检查时摄入了局部麻醉药、i活检钳污染了杂菌或戊二醛等。治疗慢性胃炎、i消化性溃疡等时以抗菌疗法为主时,l为了帮助选择合适的抗Hp药物,l需做药敏试验;而通过培养方法获得患者自身菌株是任何其他方法所不能取代的。张振华等研究显示Hp菌株对红霉素、i链霉素、i四环素、i庆大霉素、i青霉素G及呋喃唑酮(痢特灵)敏感.其中特别是四环素、i青霉素G和呋喃唑酮的敏感性尤甚,lMIC分别是0.2μg/ml、i0.1μ9/ml和0.2μg/ml;Hp对TMP(磺胺增效药)、i多黏菌素B、i万古菌素及甲硝唑耐药.大部分菌株的MIC均>100μg/ml。
(3)RUT:i尿素酶试验快速诊断Hp感染是一种方便可靠的方法。在培养基中反应l5分钟对Hp的检出率为67%,1反应1小时内检出率为72%,l反应3小时内检出率为90%。Varira等改良后RUT在4小时Hp检出特异度为100%,l敏感度为89%,l对窦部活检标本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100%和92%;研究显示4小时RUT阳性即可开始治疗。假阴性结果可能由于标本里的细菌数量少。
(4)尿素呼气试验:i具有快速、i可靠、i安全、i无痛苦的优点,l国外已将其作为追踪观察治疗效果的最好方法,l适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它优于血清学检测的一个明显特征,l是能确定目前有无Hp感染,l而不只是是否曾感染过。该试验检测Hp的敏感度为98.04%,l特异度为100%,l准确度为97.78%。Graham等研究显示26例患者中,l每例阳性呼气试验者,l其黏膜活检标本培养呈阳性或Warthin-Starry银染色呈阳性,l或两者都阳性;14例患者呼气试验提示Hp感染者中,l13例银染色发现细菌,l13例培养阳性;12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l10例该试验阳性,l而2例阴性患者,l则既没有培养阳性,l也没有组织学阳性。确认Hp是否根治时,l该试验应在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l接受质子泵抑制药治疗应在试验前停服药物2周,l以确保准确性。尿素呼气试验的缺点是不能评价黏膜状况。
13C是非放射性同位素,l无放射性,l因试验时患者无不适感觉,l故幼儿也可受试;但因需昂贵的质谱仪,l且操作复杂,l使应用受到限制。1988年Marshall等建立了无创性14C-尿素呼气试验方法,l仪需价廉的液体闪烁计数仪,l操作简单,l是非侵入性的Hp重要检查方法,l其诊断Hp感染同样具有高度敏感度和特异度,l故国外已普遍开展。国内14C尿素呼气试验首先由中山医科大学(1996年)进行研究,l但因剂量偏大(5μCi),l后来深圳南山医院和广州南方医院(1997年)改用微剂量(0.5μCi)法,l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1998年)采用1~2.5μCi胶囊微量法,l敏感度为97.08%,l特异度为95.12%,l诊断符合率为96.33%。14C-尿素呼气试验不宜应用于儿童和孕妇。
(5)血清Hp抗体:i阳性结果只能提示曾经感染,l不能证实是否存在Hp现症感染。Hp感染后很快会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l血清中出现IgG、iIgA、iIgM抗体。在广州地区一项流行病学调查Hp感染率研究中,l做11848例人Hp感染分析,l并经组织病理学和细菌培养比较,l认为测定Hp1IgG抗体诊断Hp感染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100%和91%。刘勤俭等对235例人及20多个家庭Hp感染调查时,l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Hp1IgG抗体,l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94%和85%。本法克服了快速尿素酶法需胃镜取材的缺点,l因而较适合临床Hp感染的初筛检查和流行病学研究。在未治疗的Hp患者中,l抗体阳性、i且可随时间推移抗体水平逐步升高者,lHp根除后抗体水平可逐渐下降。但是需要长期随访,l才能最后断定下降的程度;故抗体滴度不适于用作监测抗Hp疗效的手段。由于Hp感染的自然清除罕见,l因此一般可以假定血清学试验阳性表明现时有感染,l除非已采用了抗Hp疗法。血清学方法仅有极小侵袭性,l患者对采血的这一较小侵袭性远比做胃镜检查愿意接收,l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仍有它的使用价值。
涎液也曾用于Hp抗体的检测,l收集涎液无侵袭性,l相当方便,l适用于大多数患者,l包括儿童。然而,l虽然涎液抗体的出现与血清中大致相当,l但由于涎液试验方法学上的问题,l以及采集无污染涎液的困难程度,l阻碍了涎液抗体滴度作为一种诊断试验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
(6)HpSA:i是一种简便、i准确、i无创的诊断方法,l特别适合于儿童、i孕妇、i老年人等不宜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999年Changet1al首先报道粪便中存在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原成分,lELISA法检测HpSA适用于Hp的筛选。其敏感度为83.3%,l特异度为88.3%,l阳性预测值为55.6%,l阴性预测值为96.8%,l准确度为87.5%。HpSA免疫快检卡则更适用于Hp根除后的检测;王雷等研究显示其敏感度为92.3%,l特异度为92.6%,l阳性预测值为85.7%,l阴性预测值为96.2%,l准确度为92.5%。
(7)分子生物学检测:i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简单、i快速、i可靠,l不仅对Hp的诊断具有高敏感度和特异度,l而且还可以用于对Hp的分型。
1)Hp感染的诊断及Hp根除的评估:i近年来,lPCR技术已经用于Hp的诊断,l该技术可以检出少至100个Hp。研究治疗显示PCR技术能从胃黏膜活组织标本中敏感地检测Hp病原体,l非Hp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i表皮葡萄球菌、i肺炎双球菌、i大肠杆菌、i铜绿假单胞菌、i变形杆菌、i痢疾杆菌及空肠弯曲菌等)以及无Hp感染的人胃黏膜细胞呈阴性反应。而且PCR检测Hp的阳性率高于其他方法。对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用常规方法如尿素酶试验、i涂片银染及培养检测均阴性,l而被认为Hp已根除的患者,l用PCR检测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Hp仍阳性。故以往对一些常规方法未能检出而实际上还存在Hp的患者,l误认为Hp被根除而放弃治疗,l这些患者短期内Hp再现实际上是治疗不彻底。因而,lPCR检测对于指导Hp感染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2)在Hp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i目前开展周密细致的Hp流行病学研究还有一定的困难,l如Hp感染的传播途径、iHp治疗后患者复转阳性是复发还是再感染等,l主要是缺乏准确可靠、i方便、i易于重复的细菌学分型方法。Hp的生物学分型、i血清学分型方法都有报道,l但效果不理想。对各种临床标本(活检、i胃液、i牙菌斑等)的检测和某些动物胃黏膜标本PCR扩增后所得的DNA产物,l以核酸内切酶作指纹图谱分析.可对Hp流行病学进行研究。PCR作为流行病研究的工具.其敏感性远远超过其他方法,l因而有利于确定细菌感染的来源和途径,l如检查环境或动物传染源。在分子水平上,lHp全菌可溶性蛋白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上显示很大的一致性;而用核酸内切酶酶切Hp1DNA的指纹法显示很大的差异性,l但是其酶切图谱的复杂结果尚较难解释。
3)Hp的遗传学研究:i近年来,l国外文献报道Hp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以及Hp的核糖核酸型可以作为Hp菌株的鉴别。Langenberg等用限制性内切酶DNA分析法研究发现,l从不同患者分离的Hp菌株酶切图谱各不相同,l而从同一患者1~2年内连续分离的多株Hp,l其DNA酶切图形稳定不变,l因此利用限制性内切酶的DNA消化图谱可以鉴别抗Hp治疗停药4周后再次出现的Hp是复发,l还是新菌株再感染,l并可用于了解Hp的传播途径。国内胡伏莲等建立了PCR单链构象多态技术,l该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大规模Hp流行病学调查,l而且能准确评估治疗后再现的Hp是复发还是再感染;对10例Hp阳性患者采用抗Hp治疗,l比较治疗前后分离的菌株染色体DNA203bp片段SSCP图形,l发现9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菌株具有相同的单链构象,l说明是治疗上的失败,l而不是新菌株的感染。
4.检测方法评价
(1)组织涂片法:iWarthin-Starrg银染色法是经典的最常用的Hp染色法,l染色后的Hp呈黑色颗粒状外观,l可与银沉淀颗粒混淆。Giemsa染色刚Hp外观平滑呈纯紫色;虽有背景染色,l但细菌形态清晰,l染色单一,l易辨认。Brown-Hopps染色能极清楚地观察胃腔内黏液(黄色或稻草色)里的紫红色细菌,l确定黏液内和黏液外细菌的相对密度和黏液层的厚度,l有利于估计入侵细菌的数量。吖啶红是一种能与核酸结合的荧光色素,lHp在黏液层腺体表面呈淡橘红色荧光,l某种情况下,l也可见于细胞内黏液;吖啶橙可能对Hp的特征性形态学做更好的鉴定。
(2)细菌培养:i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Hp活检标本长期暴露在大气中易死亡,l因此应即时进行接种或将标本存放于运输培养液中运送,l及时送检。细菌培养需要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和技术,l常规用6%~10%脱纤维羊血布氏琼脂培养基;也有应用卵黄和西红柿汁代替动物血液分离Hp成功的介绍。
(3)尿素酶法:i该试验在所确检测手段中最为简便迅速,l数分钟即可得出结果,l与直接涂片法、i细菌培养法结果一致或近似。活检标本尿素酶活性主要与Hp感染的数量多少有关,l量少时可能造成假阴性反应,l而其他产生尿素酶的细菌也可能造成假阳性,l但仍不失为一种检测Hp感染的有效手段。
(4)13C或14C呼气试验:i1987年Graham等首先报道了12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l该方法准确、i特异、i快捷;国内北京协和医院江骥等(1996年)对53例成人做13C-尿素呼气试验,l同时进行胃镜检查取组织快速尿素酶检测、i涂片染色和细菌培养,l结果该试验灵敏度为95.83%,l特异度为93.10%。
14C属放射性同位素,l半衰期(T1/2)很长,l但其进入胃内72小时时几乎全部被代谢和排出体外。为了降低14C-尿素停留人体期间对人体的辐射作用,l采用微量(1μCi)胶囊法,l加大氢氧海胺(CO2吸收剂)用量,l仍然获得同样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l这不仅减少了患者同位素负荷和经济负担,l而且消除了口腔尿素酶的干扰,l还减少了环境污染的可能性,l其辐射量仅为一次胃肠钡餐最的1/500,l相当于自然环境中24小时的暴露量,l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5)血清Hp抗体:i该法是最简便、i成本虽低廉的Hp感染检测方法。国内外多采用ELISA法检测Hp1IgG抗体,lELISA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上海消化病研究所等单位(1997年)用血清抗体检测法与细菌培养、i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切片染色检查结果比较,l该法敏感度为80%~96%,l特异度为73%~87%。
(6)HpSA:iHpSA免疫快检卡检测Hp的阳性率与“金标准”无显著差异,l但ELISA法阳性率较“金标准”高。认为这可能为两种方法选用的Hp抗体有关,l前者为Hp特异性单克隆抗体,1而后者为多克隆抗体,l因此ELISA法较易出现假阳性结果。ELISA法价格相对便宜,l更有利于在相对贫困地区普及。
(7)分子生物学检测:i可检出最小Hp1DNA量为0.1pg,l特异度达100%。PCR用于Hp感染诊断,l与尿素酶试验、i细菌培养及涂片银染色法比较更敏感,l而且PCR可检出常规方法不能检出的微量Hp。
综上所述,lHp感染的诊断方法比较多.包括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类。侵袭性方法需胃镜检查取活检组织标本作细菌培养、i涂片染色和RUT,l其中前者被认为是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l后两者也可作为“金标准”;此外活检组织还可做PCR扩增。但这些方法具有创伤性,l且其结果受Hp感染灶在胃黏膜分布不均匀的影响,l易造成假阳性。非侵人性检查因其无痛
苦、i便捷等优势越来越为临床医师及患者接受,l成为检测Hp的主要方法,l目前临床常用方法包括13C或14C呼气试验、iHp1SA检测、i血清Hp抗体检测等。其中13C、i14C呼气试验准确可靠,l其与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相似;血清Hp抗体检测不能证宴是否存在Hp现症感染;Hp1SA检测安全性高、i可操作性强。
【一般检验项目】
1.大便常规及隐血试验
(1)检测方法:i包括一般性状检验如颜色、i性状、i寄生虫体等,l采用肉眼检查;显微镜检查各种细胞、i寄生虫卵、i真菌、i细菌、i原虫及食物残渣等。隐血试验方法参见本章第一节慢性胃炎的检验渗断。
(2)参考值:i随食物种类、i食量、i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异。一般呈黄褐色,l质软,l隐血试验为阴性。
(3)临床应用价值:i活动性DU或GU常有少量渗血.粪便可为柏油样黑便,l镜下可见红细胞。隐血试验为阳性.但一般短暂,l多在1~2周内阴转。如GU患者隐血试验持续阳性,l应怀疑有癌肿的可能。
(4)检测方法评价:i大便常规作为检验科三大常规之一,l对胃肠道疾病的辅助诊断有重要意义,l各级医院均可开展。不过粪便检验应取新鲜的标本,l盛器要洁净,l不能混有其他如尿液、i消毒剂及污水等;采集标本时应选取含有黏液、i脓血等病变成分的粪便,l并于1小时内检验完毕;显微镜检验依赖检验人员的实践经验,l其结果才可靠。隐血试验测定方法评价见本章第一节慢性胃炎的检验诊断。
2.胃液分析 GU患者基础和刺激后的胃酸分泌量正常或稍低于正常人;DU患者的基础胃酸和_最大胃酸分泌量常大于正常人,l以夜间及空腹时更明显。但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酸分泌量有很大的个体差异,l与正常人有明显的重叠,l故不能作为确定渗断的指标。一般胃液分析结果不能真正反映胃黏膜泌酸能力,l现多用五肽促胃液素或增大组胺胃酸分泌试验,l分别测定BAO及MAO、iPAO。若症状型,lMAO超过40mmol/h,l提示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BAO和MAO可用于消化性溃疡的鉴别诊断:i①胃泌素瘤可致消化性溃疡,l如BAO超过15mmol/h,lMAO超过60mmol/h,l或BAO/MAO比值大于0.6,l提示胃泌素瘤的诊断;②区别胃溃疡是良性或恶性,l胃癌引起的恶性溃疡BAO降低,l甚至为零,lMAO降低可甚至低于1.0mmol/h。
胃液分析方法详见第六章第一节胃泌素瘤的检验诊断。
3.血清促胃液素
(1)测定方法:i放射免疫法(RIA)。
(2)参考值;空腹时为50~150ng/L。
(3)临床应用价值:i胃酸对促胃液素分泌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l血清促胃液素值一般与胃酸分泌呈反比,l消化性溃疡时血清促胃液素较正常人稍高,lDU患者进餐后血清促胃液素升高水平要高于相应正常人进餐后的变化,l但诊断意义不大。胃泌素瘤时胃酸、i促胃液素都增高。
(4)测定方法评价:i目前大多使用RIA测定,l其灵敏度、i特异性较好,l线性范围较宽;但存在放射性污染,l故限制其应用。
4.促胃液素激发试验 怀疑本病,l尤其是DU且空腹血清促胃液素轻度升高者,l需要与胃泌素瘤鉴别时,l可采用该类试验。
(1)测定方法
1)促胰液素激发试验:i在30秒内静脉注射促胰液素,l于注射前5分钟、i注射时及注射后2,l5,l10,l15,l20分钟分别取血测定促胃液素浓度。
2)钙激发试验:i钙离子可刺激肿瘤释放促胃液素。常用葡萄糖酸钙12~15mg/kg,l静脉滴注,l持续3小叫,l每隔30分钟分别测定血清促胃液素的浓度。
3)标准试餐试验:i常以面包1片,l牛奶200ml,l煮鸡蛋1只,l干酪50g(含脂肪20g,l蛋白质30g,l糖类25g)为标准试餐作刺激剂。进餐后每隔15分钟分别测定血清促胃液素的浓度。
(2)参考值或医学决定水平
1)促胰液素激发试验:i注射后血清促胃液素比注射前降低、i不变或略有升高。
2)钙激发试验:i注射后血清促胃液素上升的幅度<400ng/L。
3)标准试餐试验:i注射后血清促胃液素上升幅度在消化性溃疡比胃泌素瘤患者要高。
(3)临床应用价值
1)促胰液素试验:iDU和胃窦G细胞增生患者促胰液素试验时促胃液素和胃酸均可降低,l或无变化或仅轻度升高。胃泌素瘤患者注射后5~10分钟血清促胃液素值可升至500ng/L。
2)钙激发试验:i用钙离子可刺激肿瘤释放促胃液素,l胃泌素瘤患者常于滴注后3小时血清促胃液素值达高峰,l升高幅度常>400ng/L。DU患者可少量升高,l胃窦G细胞增生者其结果无一定规律性。有高钙血症者忌做此试验。
3)标准试餐试验:iDU患者呈中度增加;胃窦G细胞增生者可增加2倍以上;胃泌素瘤患者于试餐后血清促胃液素无增加或极少增加,l增加值<空腹血促胃液素的50%。
(4)测定方法评价:i促胃液素激发试验用于鉴别胃泌素瘤时,l很有意义,l促胰液素试验为目前公认的最可靠和简单易行的激发试验,l并且为最有价值者,l很少有不良反应,l阳性率为87%(最高达96%~98%),l假阳性反应基本不存在;在进行促胰液素试验时,l必须用高纯度的Kabi促胰液素,l而不能用纯度较差的Boot促胰液素,l后者含有较多促胃液素免疫反应物质,l可造成假阳性反应。钙激发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如促胰液素试验。资料表明对标准试餐试验的价值评价应该慎重。
5.血清尿素(Urea)11上消化道出血或高位小肠出血可导致血清Urea增高,l谓之肠道性氮质血症;而下消化道出血时,l血清Urea一般不增高或增高不明显。肠道性氮质血症是在上消化道出血后,l由于血液蛋白消化产物在肠中吸收而引起。一次出血后数小时内,l血中Urea即可增加,l于24~48小时内达高峰(10.7~14.3mmol/L),l一般于3~4天内降至正常。
血清Urea参考值为2.86~8.20mmol/L,l其测定方法及评价请参见第二章第十五节肝肾综合征的检验诊断。
6.血清肌酐(CR)11常与血清Urea同时测定可用于鉴别消化道出血时是否同时存在肾功能不全。若患者原先存在肾功能不全,l则血清CR出现增高。
血清CR参考值为男性49~97μmol/L,l女性42~80μmol/L;其测定方法及其评价请参见第二章第十五节肝肾综合征的检验诊断。
【检验综合应用评价】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但随着Hp被证实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lHp检验及其药敏试验有助于诊断、i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Hp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有利于其流行病学、i发病及遗传机制等评定的研究。故Hp检验可作为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常规项目。胃溃疡时,l胃液成分可发生某些变化,l但实际意义不大;疑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l建议检验大便常规、i隐血试验、i血清尿素;测定血清肌酐有助于鉴别血清尿素增高是消化道出血还是肾功能不全所致;与胃泌素瘤鉴别时,l可测定胃液BAO和MAO、i血清促胃液素、i促胃液素激发试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