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疾病概述
吸收不良综合征(malabsorption1syndrome)是指多种营养成分和矿物质未被正常地吸收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广义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包括消化不良与吸收不良,l故又称为“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许多疾病可引起本综合征,l但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往往相似。在吸收不良综合征时脂类几乎总是不能被正常地吸收,l有时也可选择性地对某种单一营养成分吸收障碍。
【病因及分类】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繁多,l有的吸收不良系由多种原因所致,l通常按病理生理将其分为9类。
1.消化机制障碍 ①原发性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②胃手术;③胃泌素瘤。
2.胆盐浓度降低 ①肝脏疾病;②小肠细菌过度生长;③回盲部疾病或回肠切除。
3.肠黏膜异常 ①双糖酶缺乏;②单糖转运障碍;③叶酸或钻胺素缺乏;④非热带性口炎性腹泻;⑤非肉芽肿性回空肠炎;⑥淀粉样变性;⑦Crohn氏病;⑧嗜酸细胞性肠炎;⑨放射性肠炎;⑩β-脂蛋白缺乏症等。
4.吸收面积不足 ①短肠综合征;②空回肠短路。
5.感染 ①热带口炎性腹泻;②Whipple氏病;③急性感染性肠炎;④寄生虫感染。
6.淋巴管阻塞 ①淋巴瘤;②结核病;③淋巴管扩张。
7.心血管疾病 ①充血性心衰;②缩窄性心包炎;③肠系膜血管减少。
8.药物引起的吸收不良 如考来烯胺、i新霉素、i秋水仙碱等。
9.原因不明的吸收不良 ①类癌综合征;②糖尿病;③肾上腺功能不全;④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低下;⑤肥大细胞增多症;⑥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临床表现】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临床表现,l除了导致吸收不良的原发性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外,l主要是各种营养素吸收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如下:i
1.腹泻和腹痛 大多数患者的腹泻可为经常性或间歇发作,l由于脂肪吸收障碍,l可导致脂肪痢,l其典型者的粪便为淡色,l量多,l油脂状或泡沫状,l常飘浮于水面,l且多有恶臭。脂肪酸和胆盐吸收障碍患者的腹泻可呈现稀便状。但临床上有5%~20%的病例可无腹泻,l甚至表现出便秘的症状。腹痛多为胀痛,l少有绞痛,l常在排便前出现,l可伴有轻度压痛及胃胀气。
2.消瘦、i乏力、i易疲劳这是由于脂肪、i蛋白质和糖类吸收障碍致使热量吸收减少所致,l但脱水、i低钾、i食欲缺乏也是重要因素。严重患者可呈现恶病质,l体重减轻10~20kg以上。
3.维生素和矿物质吸收障碍的表现铁吸收障碍可致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吸收障碍可致巨细胞性贫血。钙、i镁、i钾、i维生素D吸收障碍可致感觉异常、i手足搐搦,l维生素K吸收障碍可使患者有出血倾向,l出现淤斑、i黑便和血尿。维生素B族缺乏可致舌炎、i口炎、i口角炎、i维生素B1缺乏病(脚气病)等。
4.水肿、i腹水、i夜尿、i发热11主要表现为低蛋白血症,l可出现周围水肿和腹水,l水吸收障碍性夜尿症。由于吸收不良,l免疫功能下降.故易于感染,l可有发热表现。
5.牛乳不耐症11由于乳糖吸收障碍所致,l表现为绞痛、i胃胀气和腹泻。此种患者黏膜服糖酶水平可下降,lFlat乳糖耐量试验阳性。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疑吸收不良综合征者,l先作粪便脂肪及X线钡餐检查,l确定吸收不良存在;进一步检查寻找吸收不良的病因,l验证诊断,l具体请见图1-1。
二、i检验诊断
临床检验主要包括:i①直接测定粪便中的脂肪含最是确诊吸收不良的最可靠的试验,l此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吸收试验,l如蛋白吸收试验、i糖类吸收试验等;②粪便某些性状发生改变;③出现不同程度贫血和低蛋白血症;④营养物质吸收不良,l如铁、i维生素B12、i叶酸等,l使血液中这些物质浓度降低等。
【一般检验项目】
1.大便常规检验 粪便涂片及苏丹Ⅲ染色后显微镜检查是筛选粪便脂肪的一种相对简单和直接的方法,l为定性试验。显微镜检查有脂肪球和未消化的肉纤维,l说明胰腺功能减退;未消化食物残渣的存在说明肠道蠕动高度亢进,l或者肠道通路有所缩短(例如胃肠瘘);显微镜检查还可鉴定寄生虫卵或寄生虫;黄疸患者出现多脂性粪便,l提示胆汁性肝硬化或胰腺癌。
大便常规检验方法及其评价请参见本章第三节胃癌的检验诊断。
2.血红蛋白11约70%患者出现贫血,l可为巨细胞性、i小细胞性或混合性贫血。血红蛋白参考范围及其测定方法请参见本章第三节胃癌的检验诊断。
3.血清清蛋白(albumin,lALB) 可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情况,l评价身体的营养状况:i轻度、i中度、i重度营养不良时ALB分别为30~35g/L、i21~30g/L、i<21g/L。清蛋白减少的原因是由于蛋白质吸收不良,l见于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i慢性腹泻、i慢性胃炎、i慢性肠炎、i慢性胰腺炎、i消化系统肿瘤等。
血清清蛋白测定方法及评价参见第二章第二节慢性肝炎的检验诊断。
【特殊检验项目-脂肪吸收试验】
1.粪脂肪定性
(1)检测方法:i采用苏丹Ⅲ染色,l包括:i①中性脂肪检测:i将粪便标本置于玻片上,l用生理盐水稀释并混匀,l加数滴苏丹Ⅲ95%乙醇饱和溶液混合,l盖上盖玻片,l在光学显微镜低倍视野下见橘红色小网球,l即为阳性;②脂肪酸检测:i将粪便置于玻片上,l加几滴冰醋酸和苏丹Ⅲ溶液,l充分混匀,l覆上玻片,l加热至沸,l趁温热时低倍显微镜镜检,l阳性时见橘红色小圆球。
(2)参考值:i阴性。
(3)临床应用价值:i粪脂肪苏丹Ⅲ染色是检测粪便脂肪最简单的定性试验,l可作为粪脂肪测定的初筛试验。检出中性脂肪阳性提示胰源性脂肪泻,l根据脂肪滴的多少可粗略估计脂肪驾的严重程度,l检出脂肪酸阳性提示肠源性脂肪泻。一般每日排出脂肪小于摄人的6%,l粪脂肪定性检测阴性;若每日饮食中含脂肪60~100g,l则轻度至中度脂肪吸收不良者,l每日排出脂肪可占摄人的6%~10%,l其粪脂肪定性阳性率约为75%,l中度至重度脂肪吸收不良患者,l每日排出脂肪可大于摄人的10%,l阳性率达94%~100%。但有14%的个体可出现轻度镜下粪脂肪滴,l因此粪脂肪定性阳性时,l需要进一步做粪脂肪定量测定,l以便确定脂肪吸收不良及其程度。
(4)测定方法评价:i服用矿物油泻剂,l粪脂肪定性可呈阳性,l进食脂肪量不够或轻度脂肪泻者可呈假阴性,l粪便检测时,l检验人员的经验也至关重要。
2.粪脂定量和脂肪吸收试验
(1)试验方法:i粪脂定量常用的方法有称量法和滴定法。称量法是将粪便标本经盐酸处理后,l使结合脂肪变为单纯脂肪,l再用乙醚萃取总脂肪(中性脂肪、i已形成的非酯化脂肪酸)。经蒸发除去乙醚后在分析天平上精确称其重量;非酯化脂肪酸可用乙醇溶解,l用氢氧化钠进行滴定.计算含量。滴定法也称Van1de1kamer法,l其原理是将粪便中脂肪与氢氧化钾溶液一起煮沸,l冷却后加入过量的盐酸,l使脂肪皂化为脂肪酸,l再以石油醚提取脂肪酸,l取一份提取液蒸干,l其残渣以中性乙醇溶解,l以氢氧化钠滴定,l计算总脂肪酸含量。
脂肪吸收试验需连续进食标准试验餐(含脂量60~100g/d)3日,l收集3日即72小时粪便,l测定其脂肪含量,l取其平均值。脂肪吸收率计算方法为:i脂肪吸收率=(摄入脂肪量-粪脂量)/摄人脂肪量×100%。
(2)参考范围:i每日摄人脂肪60~100g时,l粪脂量均小于5g/d,l脂肪吸收率大于95%。
(3)临床应用价值:i如粪脂定量大于6g/d,l或脂肪吸收率小于95%,l即可认为有脂肪吸收不良。直接测定粪便中的脂肪含量是确诊吸收不良最可靠的试验;脂肪泻是吸收不良的绝对证据,l但不一定总是存在。脂肪定量试验方法简便,l绝大多数脂肪泻患者可据此作出诊断,l被公认为脂肪吸收试验的“金标准”;对于能走动的门诊患者,l进行粪便脂肪检测是可行的,l且也很有价值。
(4)测定方法评价:i粪脂肪定量试验的诊断灵敏度不够高,l在轻症或脂肪摄人量小于60g/d者,l粪脂量不一定增高。此外,l脂肪吸收试验虽能准确反映脂肪吸收状况,l但无定位诊断价值。
3.14C-三油酸甘油酯呼气试验
(1)试验方法:i三油酸甘油酯是三酰甘油的一种,l正常时三油酸甘油酯在小肠被胰脂酶水解,l吸收后进一步代谢释放出CO2,l从肺呼出。口服定量的14C标记三油酸甘油酯,l于服后3~81小时,l呼出气中14CO2被氢氧海胺(CO2吸收剂)吸收,l用液体闪烁计数器计数;测定每小时呼出的14CO2放射性占口服总放射性的百分率。
(2)参考范围:i(76±13)%口服量/CO2毫摩尔量×10-4。
(3)临床应用价值:i脂肪吸收不良者口服14C标记的三油酸甘油酯后,l6小时内呼出14CO2低于参考值;其诊断敏感度为85%,l特异度为95%。近年来很多作者认为14CO2呼气试验诊断脂肪吸收不良的价值较肯定,l比粪便脂肪定量方法简便,l但同样不能提示吸收不良的病因。假阳性可出现在胃排空障碍(如胃手术后)、i有14CO2稀释状态(如肥胖、i高脂血症和腹水)、i代谢损害(如严重肝病)和CO2潴留(如慢性肺疾病)者;假阴性可出现在高热、i饥饿和甲亢时。
(4)测定方法评价:i其主要缺点是非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假阳性、i轻度脂肪泻者可出现假阴性。由于价格昂贵,l至今本试验仅用于试验研究。
4.131碘-三酰甘油或131碘-油酸吸收试验
(1)试验方法:i试验前口服复方碘溶液(卢戈氏溶液)以封闭甲状腺吸131碘的功能,l然后服131碘-三酰甘油(或131碘-油酸)及花生油和水(三者各为0.5ml/kg)后,l留72小时内的粪便,l并计算由粪便排出的放射量占摄人放射量的百分比。
(2)参考范围;粪便131碘-三酰甘油排出率小于5%,l131碘油酸排出率小于3%。
(3)临床应用价值:i粪便131碘-三酰甘油排出率大于5%,l或131碘-油酸大于3%,l均提示对脂类物质吸收不良。131碘-三酰甘油在十二指肠及空肠被胰酶分解后吸收,l故131碘-三酰甘油排出率增高可反映胰腺功能不良。131碘-油酸不需分解,l直接由小肠吸收,l其排出率增高反映小肠吸收功能不佳。
(4)试验方法评价:i本试验方法简便,l但准确度不如粪脂化学测定法。
【特殊检验项目-糖类吸收试验】
1.右旋木糖吸收试验 是一种检查近端小肠吸收功能的间接而相对特异的试验。
(1)试验方法:i患者空腹口服右旋木糖5g后,l收集其5小时的尿标本,l测定尿液中木糖含量。木糖测定原理基于在酸性条件下五碳糖分子中的羟基脱水成为糖醛,l进而在铁离子的催化下,l与3,l5-二羟基甲苯反应,l生成绿色的复合物。
(2)参考范围和医学决定水平:i如受试者肾功能正常,l正常人5小时尿中术糖排出量>1.2g、i术糖排泄率>30%;5小时尿中木糖排出量0.9~1.2g为可疑,l<0.9g表示吸收不良。
(3)临床应用价值:i本试验在区别正常人和肠黏膜吸收不良患者时,l敏感度为91%,l特异度为98%。异常结果常见于原发性空肠疾病,l而极少见于其他原因的吸收不良。对脂肪吸收不良者,l可利用本试验来鉴别患者是小肠病变还是胰功能不全,l前者右旋木糖吸收减少,l后者右旋术糖吸收正常。
(4)试验方法评价:i虽然该试验在儿科中很常用,l但是在年幼儿童中完成尿样本收集颇为困难,l故有些研究工作者倾向于检测血液中右旋木糖,l但血液右旋木糖的参考值与异常值重叠相当大,l除非给予0.5g/kg的剂量。
2.氢呼气试验 氢呼气试验(hydrogen1breath1test,lHBT)最初用于诊断乳糖吸收不良症,l因其具有简便、i迅速及无创伤等优点,l现已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胃肠功能检查方法,l受到儿科与消化科医师的重视。
(1)试验方法
1)受试者条件及试验前准备:i受试者应近4周内未使用抗生素、i乳果糖、i制酸药或其他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l如吗叮啉等;无糖尿病、i甲状腺疾病、i硬皮病、i假性肠梗阻等引起胃肠动力不良的疾病;既往无胃肠道或腹部外科手术史;无肾功能不全;无其他部位的感染。
试验前24小时禁用镇静安眠药及产氢食物(乳类、i麦面制品和豆类制品);避免试验前日晚餐过饱,l空腹需12小时以上;试验当日禁止吸烟及剧烈运动。
2)试验原理:i人呼出气体中的氢气可由肠道细菌发酵未被吸收的糖类而产生。正常人绝大多数可吸收的糖类在到达结肠前已被完全吸收,l而肠道病变或缺乏膜接合双糖酶等所致的吸收障碍患者,l或给予在小肠内不被消化吸收的糖(如乳果糖等)时,l糖类物质可直接进人结肠,l被细菌发酵代谢产生氢气,l其中约14%的氢弥散人血,l循环至肺而呼出。
3)呼出气氢检测方法:i测定空腹基础呼气氢浓度后,l摄入一定量的试验糖,l每隔一定时间收集呼出气体并检测其中的氢浓度,l所用仪器有化学传感器式、i电子感应式等,l敏感度多为1ppm(百万分比浓度)。某些仪器可立即检测出氢浓度(如EC60胃肠氢气检测仪),l不需要收集与存放气体的设备,l较为简便及快捷。
(2)参考范围:i正常人呼出气中仅含极微量氢气,l当肠内有2g以上的糖类物质发酵,l即可检测到呼出气中氢含量明显增加,l在一定时间内如增值≥20×10-6mmol/L为阳性。
(3)临床应用价值:i该试验对诊断乳糖或其他双糖吸收不良、i小肠内细菌过量、i或小肠蠕动过快有价值。氢呼气试验具有简便、i迅速、i无创伤等优点,l可用于多种胃肠道疾病的诊断。该试验最早用于诊断乳糖吸收不良症,l被认为是其诊断的金标准,l因为当小肠乳糖酶缺乏时,l乳糖(或牛乳)摄人后不被小肠吸收。该方法与诊断乳糖吸收不良症的其他方法,l如空肠黏膜活检标本乳糖酶活性测定,l或间接的乳糖耐受试验等相比,l结果相似。
(4)试验方法评价:i影响呼气中氢浓度的因素较多,l试验前口服抗生素或灌肠、i近期内腹泻、i胃排空延迟、i结肠内pH值低下、i肠道内缺乏发酵产氢菌群等抑制氢的生成;试验前服用镇静药、i睡眠状态、i抽烟、i剧烈活动、i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等可增加呼气中的氢含量。
3.乳糖耐受试验
(1)试骑方法:i口服乳糖50g后,l每30分钟采血测定血清葡萄糖,l共2小时。
(2)参考范围:i正常人口服乳糖后20~30分钟,l血葡萄糖水平比空腹增加1.1mmol/L以上。
(3)临床应用价值;乳糖酶缺乏患者口服乳糖后,l血糖的升高值<1.1mmol/L,l血糖曲线低平。该试验对乳糖酶缺乏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正常人乳糖摄入后被小肠黏膜刷状缘的乳糖酶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而吸收,l故血清中葡萄糖浓度增高。
(4)试验方法评价,l术试验需要多次抽血,l此外单糖吸收障碍时也可出现曲线低平,l有时小肠黏膜活检存在乳糖酶缺乏,l但该试骑也不一定有异常,l因而现在多被更简便而敏感的氢呼气试验所代替。
【特殊检验项目-蛋白吸收试验】
1.肠道蛋白排出量和吸收率
(1)试验方法:i受试者连续5~6日进食含有一定量蛋白质(60~100g)的试验餐,l含卡红作为标记,l分别留取进食后72小时的全部粪便,l收集粪便直到粪便中出现卡红,l试验结束;用20%硫酸保存并匀浆,l取大便溶液直接注入凯氏烧瓶中,l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粪便中含氮量,l计算出24小时粪便中平均氮排出量和氮吸收率。
(2)参考范围:i24小时粪便中平均氮排出量<2g,l氮吸收率>90%。
(3)临床应用价值:i24小时粪便中平均氮排出量超过2g,l吸收率低于摄人量的90%,l即可肯定为蛋白吸收不良。
(4)测定方法评价:i此法虽然古老,l但结果可靠。粪便中氮含量可能受到肠道细菌及其他含氮物质等的影响。由于本法较繁琐,l受条件设备限制,l近年来较少应用。
2.胰功肽试验(N-苯甲酰-L-酪氨酰对氨苯甲酸试验,l简称BT-PABA试验) BT-PABA口服后,l在小肠经糜蛋白酶分解,l游离的对氨苯甲酸易被小肠吸收.经肾排出,l收集6小时尿测定其排出量,l可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这是一种间接测定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方法,l当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l糜蛋白酶分泌不足时,lBT-PABA裂解减少,l可致尿中PABA排出量减少,l排出率低于60%。由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l目前更多的用于监测慢性胰腺炎的病情和疗效观察。
关于BT-PABA试验请详见第三章第二节慢性胰腺炎的检验诊断。
【特殊检验项目-维生素B12及其吸收试验】
1.血清维生素B12
(1)测定方法:i放射免疫法或化学发光分析法。
(2)参考范围:i成人为300~900ng/L。
(3)临床应用价值:i如果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l则说明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因为体内维生素B12贮存量大,l所以其水平低下提示慢性疾病。
(4)方法学评价:i化学发光法重现性好,l灵敏度高,l对低浓度样品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其他方法。
2.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该试验有助于确定吸收不良的原因。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维生素B12在尿中的排出量减少(≤5%),l表示肠道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如果用内因子结合标记维生素B12能使排出量接近正常(>9%),l则这种吸收不良是由胃内因子活性缺乏而引起的,l常是真正的恶性贫血。
维生素B12吸收试验方法请参见本章第一节慢性胃炎的检验诊断。
【特殊检验项目-胆酸盐吸收试验】
1.14C-甘氨胆酸呼气试验
(1)试验方法:i正常人口服14C-甘氨胆酸后,l胆酸绝大部分在回肠末端吸收,l循环至肝脏再排人胆道,l即进入胆盐的肠肝循环,l仅很小部分排人结肠,l其中一部分从粪便排出,l另一部分被结肠菌群代谢,l产生14CO2,l通过肺排出。
(2)参考范围:i4小时肺内14CO2的排出量小于总量的1%,l24小时排出量小于总量的8%。
(3)临床应用价值:i在回肠末端病变或切除术后,l胆盐的肠肝循环受到损害,l较大量的甘氨胆酸不被吸收而达到结肠,l呼气中14CO2和粪便中14C均增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者,l14C-甘氨胆酸在小肠内就被细菌分解,l呼气中14CO2增加并提前出现,l可达正常人的10倍。
(4)测定方法评价:i本方法诊断灵敏度较好,l但特异度不高.不易鉴别回肠病变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而继发的回肠吸收胆盐减少。
2.75Se同型胆酸试验采用具有放射性的牛磺胆酸类似物,l其在体内具有与牛磺胆酸相似的肠肝循环,l但不受肠内细菌分解。
(1)试验方法:i服用一定量75Se同型胆酸,l连续几天给患者进行γ照相机扫描,l定量计算体内存留的具有放射性的胆酸量。
(2)参考范围:i24小时存留80%,l72小时存留50%,l7天存留19%。
(3)临床应用价值:i慢性胆盐吸收不良患者存留不到5%。
(4)试验方法评价:i本试验临床应用并不普遍,l但有助于诊断胆酸吸收不良性腹泻。
【其他检验项目】
1.血清铁蛋白(serum1ferritln,lSF)和铁 肝脏含铁蛋白约占体内贮存铁的1/3,l机体贮存铁的能力很强,l可在体内反复利用,l所以一般不致缺铁。
(1)测定方法:i血清SF常采用荧光酶免疫技术,l其原理为包被在微粒子上的抗铁蛋白抗体与血清中的铁蛋白、i碱性磷酸酶标记抗铁蛋白抗体形成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l该复合物中的碱性磷酸酶水解发光底物4-甲基伞型酮磷酸盐,l形成荧光产物4-甲基伞型酮,l测定其荧光强度,l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标本中的铁蛋白的含量。
血清铁的测定方法常用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中亚铁嗪法的测定原理,l为血清中的铁与运铁蛋白结合成复合物,l在酸性介质中铁从复合物中解离出来,l再被还原剂还原成二价铁,l并与亚铁嗪直接作用生成紫红色复合物,l在562nm处有吸收峰,l与同样处理的铁标准液比较,l即可求得血清铁含量。
(2)参考范围:i血清铁蛋白为12~280ng/ml(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值);血清铁为11~30μmol/L。
(3)临床应用价值:iSF是检查体内铁缺乏的最灵敏的指标,l如果患者饮食正常且无慢性失血或地中海贫血,l而血清铁蛋白或铁水平偏低,l说明存在铁缺乏状态,l常据此判断铁吸收不良。
(4)测定方法评价:i荧光酶免检测方法简便、i灵敏,l易于自动化分析,l但需要特定的仪器及试剂,l较贵。放射免疫分析灵敏度较高,l但操作繁杂,l并且有放射性污染,l已逐步为前者代替。血清铁的测定方法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为目前的参考方法,l但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l操作过程也比较复杂,l目前临床常用的仍然是分光光度法,l该法可以自动化分析。
2.血清叶酸
(1)测定方法:i化学发光分析法。
(2)参考范围:i13.62~47.67nmol/L。
(3)临床应用价值:i如果患者饮食正常且不过量饮酒,l而其血清或红细胞中叶酸水平低,l则说明有叶酸吸收不良。
(4)测定方法评价:i化学发光法重现性好,l灵敏度高,l对低浓度叶酸样品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其他方法。
【检验综合应用评价】
脂肪吸收试验中的粪脂肪定性只能作为初筛试验,l若为阳性,l需进一步做粪脂肪定量测定,l该指标在吸收不良综合征检验中是最为重要和可靠的试验,l可以确定脂肪吸收不良及其程度,l如粪脂定量大于6g/d,l或脂肪吸收率小于95%,l即可认为有脂肪吸收不良,l被公认为脂肪吸收试验的“金标准”;14CO2呼气试验诊断脂肪吸收不良的价值较肯定,l比粪便脂肪定量方法简便,l但同样不能提示吸收不良的病因,l且假阳性较高;131碘三酰甘油排出率增高可反映胰腺功能不良;131碘-油酸排出率增高反映小肠吸收功能不佳。糖类吸收试验中右旋木糖吸收试验是一种检查近端小肠吸收功能的间接而相对特异的试验;氢呼气试验最早用于诊断乳糖吸收不良症,l被认为是其诊断的金标准,l并对其他双糖吸收不良、i小肠内细菌过量或小肠蠕动过快都有价值。蛋白吸收试验实际临床意义不大,l较少采用。疑胆汁酸吸收不良可进行14C-甘氨胆酸呼气试验、i75Se同型胆酸试验。其他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时可测定血清叶酸、i维生素B12、i铁等,l可协助判断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