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一、i疾病概述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亦称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1gastroenteritis,lEG),l该病罕见,l自Kaijser1937年首次报道以来,l文献中不到300例。其人群的发病率很难确定,l根据有限的资料显示,l本病主要发生在20~30岁的青年人当中,l但老年人和儿童也可发病;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比例约为2:i1。

【病因】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不甚明确,l一般认为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所致。近半数患者个人或家族有哮喘、i过敏性鼻炎、i湿疹或荨麻疹病史;部分患者的症状可由某些食物如牛奶、i蛋类、i羊肉、i海虾或某些药物诸如磺胺、i呋喃唑酮和吲哚美辛等诱发;某些病人摄食某些特异性食物后,l血中IgE水平增高,l并伴有相应的症状,l因而认为本病与特殊食物过敏有关。

【发病机制】

食物过敏引起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机制可能为:i①由于病灶中存在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l有人认为食物过敏原与胃肠道敏感组织接触后,l在胃肠壁发生抗原抗体反应,l由于嗜酸粒细胞表面有C3受体,l吸引嗜酸粒细胞进入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的部位;②有认为系由于淋巴细胞衍生的嗜酸性趋化因子(ECF)吸引嗜酸粒细胞所致;③为胃肠组织中肥大细胞通过Fc受体与食物抗原引起的IgE抗体相结合后,l再遇相应的抗原,l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l释放组胺、iECF和缓激肽等物质,lECF可吸引嗜酸粒细胞,l组胺进一步加强其趋化性。有人则持相反意见,l认为:i①并非每个患者都有过敏史;②有些人在控制可疑过敏食物的摄入后,l并不能使其胃肠道症状缓解;③血清IgE水平仅在少数病例中增高,l其他免疫指标如IgG、i补体、i淋巴细胞计数等均未见异常。

【病理】

嗜酸粒细胞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各段,l其中以胃和小肠受累最多见。肝脏、i大网膜等处亦可受到侵犯,l按浸润范围可分为局限或弥漫型。

局限型以胃窦部最多见,l肉眼所见为坚实或橡皮样、i平滑、i无蒂或有蒂的息肉状肿块,l突人腔内可导致幽门梗阻。弥漫型往往仅引起黏膜水肿、i充血、i增厚,l偶见浅表溃疡和糜烂。肠道病变多为弥漫型,l受累肠壁水肿、i增厚、i浆膜面失去光泽、i有纤维渗出物覆盖。

组织学特点包括:i①由成纤维细胞与胶原纤维所构成的黏膜下基质水肿;②基质有大量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l可同时伴有巨噬细胞、i巨细胞或组织细胞浸润;③黏膜下血管、i淋巴管、i肌层、i浆膜和肠系膜淋巴结均可受累,l伴有黏膜溃疡与有蒂或无蒂的肉芽肿。嗜酸粒细胞浸润可仅局限于胃肠壁,l亦可呈穿壁性。

【临床表现】

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l常以腹痛、i恶心、i呕吐等起病,l多呈现慢性、i反复性和自发性缓解的特点。

Ⅰ型:i多见于30~50岁。半数有过敏性疾病病史和接触过敏原病史,l80%患者有胃肠遭症状,l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l伴恶心、i呕吐、i发热,l发作无明显规律性,l可能与某些食物有关,l用抗酸解痉药不能缓解,l但可自行缓解。根据侵犯的部位不同,l其表现也不尽相同,l黏膜受累严重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i腹泻、i吸收不良、i肠道蛋白丢失、i缺铁、i体重减轻等症状;肌层受累明显可致幽门梗阻或肠梗阻,l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浆膜层受累及可表现为腹水,l腹水一般为渗出性,l含有大量嗜酸性细胞。

Ⅱ型:i多见于40~60岁,l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本型病史较长,l起病急,l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i恶心、i呕吐。合并有消化性溃疡者多见,l患者过敏史不明显,l外周血象仅少数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类息肉者,l上消化道出血可为惟一症状。病变近幽门者可致幽门梗阻。病变位于直肠时,l可因肿物形成,l肠壁增厚、i水肿导致功能紊乱而发生肠套叠或梗阻。发生在回肠部位者,l发病急骤,l可因右下腹痛、i压痛、i反跳痛或局部肌肉紧张而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诊断和鉴别诊断】

Leinbach提出诊断依据是:i①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②周围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③组织学证实胃肠道有嗜酸粒细胞增多或浸润。

由于本病不易作出诊断,l因此有过敏性疾患史,l或进食某些食物、i摄入某些药物后出现或加重胃肠道症状、i腹水和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i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时均应考虑本病可

能。配合胃肠钡餐造影或内镜检查,l取活组织作病理学检查。但是活检阴性并不能排除本病。

下列疾病应与本病作鉴别:i

1.继发性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如过敏;钩虫、i血吸虫、i绦虫、i囊类圆线虫所致的寄生虫病;化学药物;霍奇金病;包囊虫病等。各有其临床表现。

2.胃肠道癌肿与恶性淋巴瘤 也可有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l但属继发性,l应有癌肿与淋巴瘤的其他表现。

3.嗜酸性肉芽肿 主要发生于胃和大肠、i小肠呈局限性肿块,l病理组织检查为嗜酸性肉芽肿混于结缔组织基质中。过敏史少见,l周围血中粒细胞数及嗜酸粒细胞常不增加。

4.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除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外,l病变不仅累及肠道,l还广泛累及其他实质器官,l如脑、i心、i肺、i肾等,l其病程短、i预后差,l常在短期内死亡。因此,l如有明显的胃肠道以外器官受累的临床表现,l应考虑本症。

二、i检验诊断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检验项且较少,l包括外周血嗜酸粒细胞、i大便常规及隐血试验、i血沉、i血清铁、i血清清蛋白等。

【常用检验项目】

1.血液嗜酸粒细胞

(1)测定方法:i该项目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上能直接测定。手工方法有伊红染色法,l其原理为用嗜酸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l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细胞,l并将嗜酸粒细胞着色,l然后滴入细胞计数盘中,l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粒细胞数,l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粒细胞数。

(2)参考范围:i(0.02~0.5)×109/L,l占白细胞总数的0.5%~5%。

(3)临床应用价值:i以黏膜病变为主及以肌层病变为主的本病患者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平均为(1~2)×109/L,l以浆膜层病变为主时,l平均为8×109/L。

(4)测定方法评价:i随着血细胞分析仪测量水平不断提高,l其测量参数不断增加,l嗜酸粒细胞由于其细胞浆内颗粒的特殊性,l较容易与其他血细胞区别开。而手工伊红染色操作过程的随机误差,l试验器材的系统误差及检测方法本身的固有误差,l不但费时费力,l实验结果的精密度、i准确性也不太好,l但在基层医院仍较为广泛使用。

2.大便常规及隐血试验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大便隐血可阳性,l并可见大量Charcot-Leyden结晶。

测定方法及评价请参见本章第一节慢性胃炎的检验诊断。

3.血沉

(1)测定方法:i血沉(erythroeyte1sedimentation1rate,1ESR)传统的方法是魏氏法,l它是将一定量的抗凝血置于特制的刻度管内(称魏氏血沉管),l垂直立于室温,l红细胞会自然下沉,l60分钟测量管内血浆高度即为红细胞沉降率。目前大多数医院采用动态血沉分析仪法,l通过计算处理,l可报告60分钟的血沉值并绘制血沉-时间(H-t)曲线。

(2)参考范围:i男性为<15mm/h,l女性为<20mm/h。

(3)临床应用价值:i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时血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4)测定方法评价:i魏氏法检测血沉受到抗凝剂、i用血量、i血沉管位置等方面的影响,l如血沉管倾斜、i温度升高致使血沉加快。仪器法已避免了血沉管造成对结果的影响。

(5)标本要求:i抽血后要及时加入到有抗凝剂的试管中,l采用109mmol/L枸橼酸钠与血液按1:i4比例混合,l目前已有一次性使用的带抗凝剂的塑料血沉管。

【其他检验项目】

1.血清铁和血清清蛋白11该病患者常伴有缺铁性贫血,l以及血清清蛋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些指标可以评价体内的营养状况。

测定方法及评价请参见本章第四节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检验诊断。

2.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和免疫球蛋白G(IgG)

(1)测定方法:iIgE常用测定方法为双抗体夹心法、i放射免疫吸附剂试验(RIST)、i化学发光法等。IgG常用测定方法为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l其原理为光沿水平轴照射时,l碰到小颗粒的免疫复合物可导致光散射,l散射光的强度与复合物的含量成正比,l亦即待测抗原越多.形成的复合物也越多,l散射光就越强。

(2)参考范围:iIgE10~380mIU/L,lIgG17.23~16.85g/L。

(3)临床应用价值:i嗜酸细胞性胃炎的病因不甚明确,l一般认为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所致,l故该病某些患者血1IgE、iIgG可增高。血清IgE参考范同变化较大,l影响IgE水平的因素有年龄、i性别、i种族、i寄生虫感染等。

(4)测定方法评价:i血清IgE测定的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方便,l灵敏度高,l在临床上经常应用;放射免疫吸附剂试验和化学发光法灵敏度也很高。IgG测定采用的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是一种抗原抗体结合的动态测定法,l能真正实现抗原过量检测,l避免假阴性结果;并排除生物活性物质非特异性干扰.全程跟踪非特异性反应。所以能得到准确稳定的结果。

【检验综合应用评价】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分析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l为必选检验项目;其他指标实际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