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肾小管酸中毒

一、i疾病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Ⅰ型肾小管酸中毒即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病因很多,l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l前者多为先天性肾小管功能缺陷,l常与遗传相关;后者由各种肾小管间质疾病继发.尤其多见于慢性间质性肾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l目前认为主要是远端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l在管腔液与管周液间不能产生与维持一个大的氢离子梯度,l在酸中毒时却不能酸化,l尿pH>5.5,l净酸排量下降。远曲小管HCO3-再吸收量很少.H+主要与管腔中Na2HPO4交换Na-,l从而使Na2HPO4转变为NaH2PO4与NH3-结合成NH4-,lHPO42-与NH4+不能弥散回细胞内,l就不能维持H+梯度(正常1:i11000)。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i①H+分泌泵衰竭,l不能分泌H+;②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异常,l已分泌人管腔的H+又很快扩散回细胞内.不能保持梯度,l皮质集合管的负电位有利于H+分泌(电压依赖型)。

【临床表现】

Ⅰ型肾小管酸中毒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l女性较多。由于远端小管分泌H+减少,l尿内NH3+、i可滴定酸的排出减少;由于Na+-H+交换减少,l故Na+-K+交换增强,l尿钾排出增多,l常引起低钾血症。由于血HCO2-降低,l一般可出现高氯血症。可伴有尿钙、i尿磷排出增多,l尿路结石、i肾性骨病和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也不少见,l重者还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

【诊断】

诊断要点为:i①典型正常AG(阴离子间隙)型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l尿pH始终大于5.5;②可能同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l如SLE、i干燥综合征、i慢性肝病、i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i高γ球蛋白血症,l以及有慢性肾盂肾炎、i慢性间质性肾炎等病史;③存在其他远端小管功能异常表现:i尿浓缩稀释功能障碍,l失钾;④有肾钙化、i肾石及骨关节病变;⑤对于不典型或不完全病例,l应予一些特殊检查方法,l如氯化铵负荷试验、i尿PCO2测定、i硫酸钠负荷试验、i呋塞米试验等。

二、i检验诊断

Ⅰ型肾小管酸中毒主要病变是远端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l在肾小管管腔液与管周液间不能产生与维持一个大的氢离子梯度。此病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l主要表现为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而引起的表现,l对这些病例,l如找不到代谢性酸中毒的其他原因或肾小管功能缺陷的证据时,l诊断可以基本成立。

【一般检验项目】

1.血常规检查多正常。

2.血电解质

(1)测定方法:i离子选择性电极法(钾、i钠、i氯),l偶氮胂Ⅲ络合比色法(总钙),lCalmagite比色法(镁).磷钼酸紫外法(磷)。

(2)标本:i血清。

(3)参考值:i钾离子3.50~5.30mmol/L;钠离子136.0~14510mmol/L;氯离子96.0~106.0mmol/L;总钙2.23~2.80mmol/L(儿童),l2.08~2.60mmol/L(成人);镁0.58~0.78mmol/L(儿童),l0.70~1.10mmol/L(成人);磷1.45~2.10mmol/L(儿童),l0.96~1.62mmol/L(成人)。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以低血钾为特征,l血清氯离子增高,l同时可伴有低血钙、i低血磷。

3.血气分析

(1)测定方法:i参比电极法。

(2)标本:i肝素抗凝动脉血2ml。

(3)参考值:i酸碱度(pH):i7.35~7.45;二氧化碳分压(PCO2):i4.65~5.98kPa;氧分压(PO2):i10.6~13.3kPa(成人随年龄增长而减低);血氧饱和度(SatO2):i95%~99%;血氧含量(CO2):i6.7~9.8mmol/L;血红蛋白50%氧饱和时的氧分压(P30):i4.32~3.86kPa;二氧化碳总量(TCO2):i23~27mmol/L;实际碳酸氢根(AB):i21.4~27.3mmol/L;标准碳酸氢根(SB):i21.3~24.8mmol/L;缓冲碱(BB):i42~54mmol/L;剩

余碱(BE):i-3~+3mmol/L;阴离子间隙(AG):i8.0~16.Ommol/L;血浆渗透压:i280.0~320.0mOsm/(kg?H2O)。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血1pH下降,l阴离子间隙(AG)正常。

4.尿常规检查尿pH值>5.5。

5.尿钾及尿钙检查尿液中钾排出增多及钙排出增多。

【特殊检验项目】

1.尿酸化功能测定11肾小管尿酸化功能障碍导致肾小管性酸中毒。

(1)测定方法:i化学滴定法。

(2)标本采集和要求:i随机尿。

(3)参考值:i尿HCO3-<30mmol/L,l可滴定酸太于1Omml/L,lNH4+>20mmol/L,l正常人尿铵排泄量为40mmol/d。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Ⅰ型RTA尿铵排泄量<40mmol/d,l可滴定酸减少。

2.氯化铵试验对可疑和不完全远端RTA常用实验;给受试者氯化铵0.1g/(kg?d),l分3次口服,l连续3d。第3日每小时留尿1次,l测尿pH和血HCO3-,l当血HCO3-降至20mmol/L以下而尿pH>5.5,l则诊断为本病。

3.尿PCO2测定115%碳酸氢钠,l静脉滴注,l维持0.5h以上;一旦尿液呈碱性,l无论血HCO3-浓度是否恢复正常,l如尿PCO2>9.3kPa可认为集合管H+分泌能力无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