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疾病概述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发生在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基础上,1肾功能逐渐减退,l直至衰竭,l而出现机体内环境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本病冉然人群的年发病率约为98/100万~198/100万人口,l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多趋势。根据肾功能损害的不同程度,l临床上可分为四个阶段。肾贮备能力下降期:iGFR减少至正常的50%~80%(临床上常用内生肌酐清除率代表GFR),l血肌酐(Scr)正常,l一般无临床症状;氮质血症期:iGFR减少至正常的25%~50%,lScr高于正常,l但小于450μmol/L,l可有多尿,l夜尿增多,l轻度贫血等症状;肾功能衰竭期:iGFR减少至正常的10%~25%,lScr显著升高(450~707μmol/L),l贫血较明显,l夜尿增多及水电解质紊乱,l钙、i磷代谢紊乱,l代谢性酸中毒,l并可有轻度胃肠道、i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尿毒症期:iGFR减少至正常的10%以下,lSer大于707μmol/L以上,l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和血生化异常非常明显.
近年来,l为了方便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检测和防治,l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发表了指南,l将慢性肾脏病定义为:i①肾脏损伤(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l有或无GFR下降,l可表现为下面任何一条,l病理学检查异常或有肾损伤的指标,l包括血、i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②GFR<60ml/(min?1.73m2)超过3个月,l有或无肾脏损伤证据。应当通过预测公式对GFR进行估算,l目前国际上较公认的为MDRD方程和Cockcroft-Cault方程。依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将慢性肾脏病(CKD)分为5期,l见下表。

【病因】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很广,l各种肾脏病的晚期均可发生,l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类:i①慢性肾小球肾炎;②肾小管-间质性肾炎,l如慢性肾盂肾炎、i药物性肾病等;③继发于系统性疾病,l如狼疮性肾炎;④代谢性庆病,l如糖尿病、i痛风等;⑤慢性尿路梗阻;⑥先天性肾脏病,l如多囊肾、i遗传性肾病等。此外,l肾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中也非常常见。在我国,l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原因,l约占总发病率的50%~70%,l而在西方国家,l糖尿病肾病、i高血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分别占第一、i第二位,l慢性肾小球肾炎则相对较少。
【发病机制】
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制非常复杂,l目前尚不完全清楚,l主要有健全肾单位学说、i矫枉失衡学说、i肾小球高滤过学说、i肾小管高代谢学说、i尿毒症毒素学说等,l但没有一种能完整地解释全部的发病过程。近几年来对血管紧张素Ⅱ及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i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在CRF进展中的作用也有不少新的认识。
尿毒症各种症状有些与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有关,l但有些症状可能与尿毒症毒素有关。尿毒症患者体内有200多种物质浓度升高,l可能有毒性的约20种,l一般分为小分子(分子量<0.5kD)的物质,l如尿素、i胍类、i胺类等蛋白质的代谢废物,l中分子(分子量0.5~5kD),l如甲状旁腺激素(PTH)等,l大分子(分子量>5kD),l胃泌素、i胰高血糖素,lβ2微球蛋白等。各种大、i中、i小分子的毒索在体内积聚,l可引起尿毒症症状、i代谢紊乱、i多系统功能失调。此外,l肾的内分泌功能障碍.也可以产生某些尿毒症症状。
【临床表现】
在肾功能不全早期.仅有原发病的症状.只在检查中可发现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l尿浓缩功能减退。若病情发展至“健存”肾单位不能适应机体最低要求时,l尿毒症症状会逐渐表现出来,l累及全身各脏器和组织,l主要有:i
1.胃肠道表现为此病的最早、i最常见症状,l食欲不振是早期表现。尿毒症患者常有恶心、i呕吐、i腹泻、i舌炎、i口有尿臭味等症状。消化道出血也很常见,l多由于胃黏膜糜烂或消化道溃疡。
2.精神神经系统表现疲乏、i失眠、i注意力不集中是慢性肾衰的早期症状之一,l其后会出现性格改变、i抑郁等。尿毒症患者常出现精神异常,l对外界反应淡漠、i谵妄、i昏迷等。晚期常有周围神经病变,l患者可有肢体麻木、i烧灼感或疼痛感、i“不安腿”综合征、i肌无力,l最常见的是肢端袜套样分布的感觉丧失。
3.心血管系统表现①高血压,l80%~90%多是由于水钠潴留,l血容量增加引起,l5%~10%是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增高引起;②心力衰竭是常见的死因之一,l其原因大都与水钠潴留及高血压有关,l也有部分患者与尿毒症心肌病有关;③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性心包炎,l心包积液多为血性;④动脉粥样硬化,l进展迅速,l是由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所致。
4.造血系统表现贫血为常见症状,l主要原因是肾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此外,l铁的摄人减少、i叶酸的缺乏、i体内蛋白质的缺乏、i透析过程中失血、i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i毒素对骨髓的抑制等也是重要原因。晚期患者多有出血倾向。尿毒症患者容易发生感染,l白细胞计数常正常或轻度减少,l但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5.呼吸系统表现严重酸中毒时呼吸深长,l呼出的气体有尿味。尿毒症毒素可引起“尿毒症肺炎”,l由于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l引起肺充血。
6.皮肤表现皮肤瘙痒是常见症状,l可能与钙盐在皮肤和神经末梢的沉积,l以及继发性甲旁亢有关。尿毒症患者面部肤色常较深并萎黄,l有轻度浮肿感,l称为尿毒症面容。
7.肾性骨营养不良症是尿毒症骨骼改变的总称,l包括纤维囊性骨炎、i肾性骨软化症、i骨质疏松症,l肾性骨硬化症等,l可引起骨痛、i自发性骨折,l临床有症状者不足10%。肾性骨营养不良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i活性维生素D合成障碍、i营养不良、i铝中毒、i慢性酸中毒有关。此外,l长期透析可引起动力缺失性骨病和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骨病,l后者可能是由于β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沉积于骨所致。
8.免疫系统机能低下,l易继发感染,l常见的感染是肺部和尿路感染。估计患者发热程度时需注意,l尿毒症患者基础代谢率常下降,l患者体温常低于正常人约1℃。
9.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①低钠血症和钠潴留,l尿毒症患者对钠的调节功能差,l容易产生低钠血症。反之,l钠的摄人过多,l则会潴留体内,l引起水肿、i高血压,l严重时易发生心力衰竭;②钾的平衡失调,l大多数患者的血钾正常,l一直到尿毒症时才会发生高钾血症,l主要见于摄人钾增加、i输库血、i酸中毒,l应用抑制肾排钾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i保钾利尿剂等;③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l肾功能障碍时,l尿磷排出减少,l导致血磷升高。血清钙乘积升高,l造成钙磷在全身多系统广泛沉积,l1,l25(OH)2-D3生成障碍等,l都会使血钙减少。高血磷和低血钙刺激甲状旁腺,l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④代谢性酸中毒,l尿毒症患者都有轻重不等的代谢性酸中毒,l与酸性代谢产物潴留、i肾小管生成氨、i排泌氢离子功能减退有关。如二氧化碳结合力<13.5mmol/L,l则可有较明显症状,l患者疲乏软弱,l呼吸深而长,l甚至进入昏迷状态。
【特殊检查】
1.影像学检查X线腹部平片示肾影缩小。CT对肾脏形态、i大小、i厚度、i位置以及发现肾盂积水、i结石、i肿瘤有一定的帮助。肾B超检查示病肾缩小。
2.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慢性肾衰竭的原因不明,l而双肾尚未缩小者,l尤其是推测疾病仍有活动或可逆性的可能(如狼疮肾炎),l做肾穿刺活组织检查(肾活检)有助于治疗和改善预后-但肾脏严重萎缩(直径小于8cm)、iB超显示肾脏轮廓不清、i无法定位者不能盲目行肾活检。
【诊断与鉴别诊断】
慢性肾衰的诊断不难,l过去病史不详的,l有时需要和急性肾衰竭鉴别,l贫血、i尿毒症面容、i高磷血症、i低钙血症、i血甲状旁腺素浓度升高、i双肾缩小,l支持本病的诊断。严重贫血者应与消化道肿瘤、i血液系统疾病相鉴别。此外还应重视对原发病及肾功能恶化的诱发因素的鉴别,l判定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1.基础疾病的诊断,l早期较易,l主要是肾脏影像学检查和肾活检危险性较小,l诊断意义较大。晚期则较难,l但一些疾病仍然有治疗价值,l如狼疮性肾炎、i肾结核、i缺血性肾病、i止痛剂肾病、i高钙肾病等。
2.寻找促使肾衰竭恶化的因素①血容量不足,l常见于有钠水丢失的患者;②感染,l常见呼吸和尿路感染;③尿路梗阻,l最常见为尿路结石;④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⑤肾毒性药物,l如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iX线造影剂等;⑥急性应激状态,l如严重创伤、i大手术;⑦高血压,l如恶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的降压过快过剧;⑧低钙血症、i高磷血症或转移性钙化。
二、i检验诊断
【一般检验项目】
1.尿常规
(1)测定方法:i干化学分析及尿沉渣镜检。
(2)标本:i以晨尿为佳。
(3)参考值:ipH4.5~8.0;尿蛋白11阴性;亚硝酸盐阴性;白细胞0~5/HP;红细胞0~3/HP。比重(SG):i1.003~1.030。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尿常规改变可因基础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l可有蛋白尿、i红细胞、i白细胞或管型,l也可以改变不明显。尿蛋白多在“+~+++”之间.尿比重多在1.018以下,l尿毒症时固定在11010~1.012之间,l夜间尿量多于日间尿量。尿沉渣检查,l可见红细胞、i白细胞、i上皮细胞及颗粒管型,l也可有蜡样管型。
2.24h尿蛋白定量
(1)测定方法:i双缩脲法、i染料结合法。
(2)标本采集和要求:i24h尿液。
(3)参考值:i≤150mg/24h,1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l50mg/24h的,l称为蛋白尿。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在初级诊疗过程中无需收集24h尿液进行尿蛋白定量,l大多数情况用尿试纸条检测蛋白尿,l如果试纸检测为阳性结果(1+或更强),l就应将尿样(最好是晨尿)送到实验室进行总蛋白/肌酐或清蛋白/肌酐比值测定(依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选择)。尿蛋白/肌酐比值>45mg/mmol或清蛋白/肌酐比值>30mg/mmol时,l考虑尿蛋白阳性。对尿蛋白阳性的患者,l应通过分析晨尿样本除外体位性蛋白尿。有2次以上尿蛋白阳性的患者(最好间隔1~2周复查)应诊断为持续蛋白尿。慢性肾脏病患者检测蛋白尿应使用定量的方法。K/DOQI关于尿蛋白评价指南:i
1)适用于成人和儿童的指南:i①大多数情况下,l任意尿可用于发现和监测成人或儿童蛋白尿。②通常不需要收集24h尿或夜间尿用于发现和监测成人或儿童蛋白尿。③最好检查第一次晨尿,l任意尿也可以用于检查。④大多数情况用尿试纸条检测蛋白尿。⑤如患者尿试纸检查蛋白阳性(1+以上),l应在3个月内用定量的方法确定是否有蛋白尿(尿蛋白/尿肌酐,l尿清蛋白/尿肌酐)。⑥一到两周内,l患者两次或两次以上定量阳性,1应被诊断为持续性蛋白尿。⑦慢性肾脏病患者检测蛋白尿应使用定量的方法。
2)适用于成人的特殊指南:i①对有慢性肾脏病高危因素的成人进行筛查,l应检测任意尿的清蛋白,l包括:i清蛋白特异的试纸,l计算清蛋白/肌酐。②对于慢性肾脏病的成人进行尿蛋白的监测,l应用任意尿样中的蛋白/肌酐,l清蛋白/肌酐,l如清蛋白/肌酐较高(>500~11000mg/g),l可应用总蛋白/肌酐。
3.尿渗透压
(1)测定方法:i冰点下降法。
(2)参考值:i600~11000mOsm/(kg?H20)。
(3)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
l)尿渗透压增高:i高热、i脱水等所致肾前性少尿,l葡萄糖尿等。
2)尿渗透压降低:i可见肾小管及问质的损伤如急、i慢性肾衰竭等,l尿崩症,l慢性肾功能衰
竭患者常因肾小管功能损害出现低比重及低渗透压尿。
4.血常规
(1)测定方法:i采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析,l采血2ml后应立即将血液标本注入含EDTA-K2的抗凝剂试管中,l并充分混匀。
(2)标本:i全血。
(3)参考值:i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4.0~10.0×109/L;红细胞总数(3.5~5.5)×1012/L;血红蛋白110~160g/L;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血红蛋白一般在80g/L以下或40~60g/L,l终末期可降至20~30g/L,l可伴有血小板降低或白细胞偏高;白细胞正常,l血小板正常或降低,l但功能下降。
5.血肾功能
(1)测定方法:i酶偶联连续监测法和脲酶波氏法(尿素氮),l肌酐Jaffe反应法或酶偶联速率法。
(2)标本:i血清或血浆。
(3)参考值;血尿素氮2.86~8.20mmol/L(以尿素计);血肌酐男性44~103μmol/L,l女性70~106μmol/L1Jaffe反应法。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尿素氮、i肌酐增高。尿素氮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l特别是与摄人蛋白量有关,l不能单独作为衡量肾功能损害轻重的指标。血肌酐水平一般比较稳定,l老年人、i肌肉减少的患者,l其水平偏低,l应结合临床估计。
6.血电解质
(1)测定方法:i离子选择性电极法(钾、i钠、i氯),l偶氮胂Ⅲ络合比色法(总钙),lCalmagite比色法(镁),l磷钼酸紫外法(磷)。
(2)标本:i血清。
(3)参考值:i钾3.50~5.30mmol/L;钠136.0~145.0mmol/L;氯1196.0~106.0mmol/L;总钙112.08~2.60mmol/L(成人),l2.23~2.80mmol/L(儿童);磷0.96~
1.62mmol/L(成人),l1145~2.10mmol/L(儿童)。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血钙<2.0mmol/L,l血磷>1.7mmol/L。
7.总蛋白和清蛋白测定
(1)测定方法:i双缩脲法(总蛋白),l溴甲酚绿法(清蛋白)。
(2)标本:i血清。
(3)参考值:i总蛋白60~80g/L,l清蛋白40~55g/L(成人)。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血浆蛋白可正常或降低,l总蛋白<62g/L,l清蛋白<30g/L。
8.血气分析
(1)测定方法:i参比电极法。
(2)标本:i肝素抗凝动脉血2ml。
(3)参考值:i酸碱度(pH):i7.35~7.45;二氧化碳分压(PCO2):i4.65~5.98kPa;氧分压(PO2):i10.6~13.3kPa(成人随年龄增长而减低);血氧饱和度(SatO2):i95%~99%;血氧含量(CO2):i6.7~9.8mmol/L;血红蛋白50%氧饱和时的氧分压(PSO):i4.32~3.86kPa;二氧化碳总量(TCO2):i23~27mmol/L;实际碳酸氢根(AB);21.4~27.3mmol/L和标准碳酸氢根(SB):i21.3~24.8mmol/L,l缓冲碱(BB):i42~54mmol/L,l剩余碱(BE):i-3~+3mmol/L;阴离子间隙(AG):i8.0~16.0mmol/L;血浆渗透压:i280.0~320.0mOsm/(Kg?H2O)。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晚期常有pH值下降、iAB、iSB及BE均降低,lPCO2呈代偿性降低。
9.其他指标(尿毒症并发症检测)
慢性肾衰发展到尿毒症时,l其并发症检测指标发生变化,lPTH升高、i血脂异常、i出凝血延长、i血尿酸增高、i糖耐量减退等。在肾功能衰竭时,l许多蛋白质代谢产物不能由肾脏排出而蓄积在体内,l可引起中毒症状,l这类物质称为尿毒症的毒性物质。除毒性物质作用外.尿毒症患者的症状可能还与水、i电解质、i酸碱平衡紊乱及某些内分泌功能障碍有关。尿毒症患者常有糖耐量降低,l可能与患者血中存在胰岛素拮抗物,l使外周组织对胰岛索反应降低有关。尿毒症患者食欲低下和饮食限制,l同时毒性物质使肝脏蛋白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l造成低清蛋白血症。患者常有高脂血症,l主要是血清甘油三酯增高,l这是由于胰岛素拮抗物质使肝合成甘油三酯增加,l也可能与脂蛋白酶活性降低致使甘油三酯清除率降低有关。尿毒症患者肤色较黑,l有弥漫性黑色素沉着,l皮肤上可有尿素结晶,l称为尿素霜。此外,l患者常感皮肤瘙痒,l可能与氮质代谢产物刺激皮肤或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有关。尿毒症时出现的许多症状和体征均与PTH含量增加密切相关。PTH能引起尿毒症的大部分症状和体征:i①PTH可引起肾性骨营养不良;②PTH增多可引起皮肤瘙痒;③PTH增多可刺激胃酸分泌,l促使溃疡发生;④血浆PTH持久异常增高,l可引起周嗣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⑤PTH可增加蛋白质的分解,l使含氮物质在血内大量蓄积;⑥PTH可引起高脂血症与贫血。
【特殊检验项目】
1.肾小球滤过率(GFR)
(1)测定方法:i记下受试者虹肌酐、i年龄、i体重、i性别、i种族{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酶法检测受试者血肌酐。
(2)标本采集和要求:i血清。
(3)参考值:i51~70ml/(min?1.73m2)为轻度损害;30~50ml/(min?1.73m2)为中度损害;小于30ml/(min?1.73m2)为重度损害;10~20ml/(min?1.73m2)为早期肾功
能衰竭;5~10ml/(min?1.73m2)为晚期肾功能衰竭;<5ml/(min?1.73m2)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i<30~40ml/(min?1.73m2)应限制蛋白质摄人;≤30ml/(min?1.73m2)时噻嗪类利尿剂常无效;≤10ml/(min?1.73m2)时则应进行人工透析治疗。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肾小球滤过率(GFR)是直接反映肾脏滤过功能、i确诊CRF分期的主要依据,l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l同位素法被公认为检测GFR的金标准,l但其放射性污染、i价格、i设备等因素很大程度限制了临床使用范围。目前血清肌酐(Scr)仍是应用最广泛的肾功能检测指标,l但灵敏度较低。血清肌酐水平不应单独作为评价肾功能的指标。用收集尿液(4h,l24h)的方法测定GFR不方便,l易出现标本收集误差,l不比通过预测方程估算准确性好,l但能为我们提供以下信息:i①估计特殊饮食者的GFR(例如:i素食,l补充肌酸等),l或特殊肌肉容量者的GFR(例如:i截肢,l营养不良,l肌肉消耗等);②评估饮食和营养状态;③判定是否需要开始透析治疗。目前国际上较公认MDRD公式和Cockcroft-Cault公式计算GFR(eGFR)。这些公式计算中参考了受试者血肌酐、i年龄、i体重、i性别、i种旗等因素。MDRD方程:iGFR=186×(Scr)-1.54年龄-0.203×(0.742,l女性)×(1.210,l非裔美国人);Cockcroft-Cault方程:i肌酐清除率(ml/min?1.73m2)=(140-年龄)×体重(0.85,l女性)/(72×Scr),l用1.73m2体表面积标准化。
2.清蛋白/肌酐
(1)测定方法:i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或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尿清蛋白,lJaffe反应法或酶偶联速率法测定肌酐。
(2)标本:i随机尿。
(3)参考值:<30mg/mmo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在初级诊疗过程中无需收集24h尿液进行尿蛋白定量。如果试纸检测为阳性结果(1+或更强),l就应将尿样(最好是晨尿)送到实验室进行总蛋白/肌酐或
清蛋白/肌酐比值测定(依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选择)。尿蛋白/肌酐比值>45mg/mmol或清蛋白/肌酐比值>30mg/mmol时,l考虑蛋白尿为阳性。对尿蛋白阳性的患者,l应通过分析晨尿样本除外体位性蛋白尿。1~2周内有2次以上蛋白尿阳性的患者应诊断为持续蛋白尿。对慢性肾病患者,l有明显蛋白尿的患者(尿蛋白,l肌酐>100mg/mmol)应当考虑进行肾活检。蛋白尿水平较低(尿蛋白/肌酐比值为45~100mg/mmol)且同时出现血尿的患者,l也应当考虑进行肾活检。仅出现镜下血尿但没有或有少量蛋白尿患者不需行肾活检,l但是应怀疑其有慢性肾病。①对有慢性肾脏病高危因素的成人进行筛查,l应检测任意尿的清蛋白,l包括:i清蛋白特异的试纸,l计算清蛋白/肌酐。②对于慢性肾脏病的成人进行尿蛋白的监测,l应用任意尿样中的蛋白/肌酐。清蛋白/肌酐;如清蛋白/肌酐较高(>500~11000mg/g),l可应用总蛋白/肌酐。
3.胱抑素C
(1)测定方法:i乳胶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
(2)标本采集和要求:i血清。
(3)参考值:i0.6~1.2mg,1/L(1~50岁),l0.6~1.55mg/L(>50岁)。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胱抑素C(也称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是一种由120个氨基酸组成、i分子量为13kD、i非糖基化的小分子碱性蛋白,l血浆中带正电荷。人的胱抑素C基因片段位于20号染色体上,l其基因序列在大多数组织中能稳定表达,l无组织特异性。人体几乎所有有核细胞均可产生胱抑素C,l且生成速度稳定、i不受炎症、i饮食、i体重以及肝功能变化的影响。
血清胱抑索C是一个比较接近理想的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内源性标志物,l而肾小球滤过率(GFR)是反映肾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巳知理想的可作为GFR的标志物应具有如下性质:①不与血浆蛋白结合,l能从肾小球自由滤过;②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或分泌;③肾脏是唯一的排泄器官;④内源性标志物从组织释放人血流的速率恒定,l外源性物质则不在体内代谢转化、i无毒性。胱抑索C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l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被完全分解代谢,l不再重返血流,l也不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l肾脏是唯一清除循环中胱抑索C的器官,l机体产生胱抑索C速率也相当恒定。研究资料已表明,l胱抑素C是较血清肌酐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l较为理想的反映GFR的内源性标志物。
血清胱抑素C与血清肌酐相比,l不受性别和肌肉组织的影响。50岁以下个体,l当GFR下降到80ml/(min?1.73m2)以下,l血清胱抑素C即有显著升高。胱抑素C对鉴别正常GFR比肌酐有更高的临床特异性。也有研究者建议用血清胱抑素C代替肌酐清除率作为癌症患者化疗前的筛选试验,l并用于GFR下降患者化疗药物剂量的调整。血清胱抑素C对评价可能有肾毒性的药物对治疗者GFR的影响,l对Ⅱ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受损的检测效果,l对及时、i准确反映移植肾功能均比血清肌酐更敏感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