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述
Friedrelch共济失调(Friedreich’s1ataxia,lFRDA)也称少年脊髓型共济失调,l由Friedreich(1863年)首报,l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l是共济失调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主要临床特征是早年起病,l肢体进行性共济失调,l腱反射减低,l深感觉异常,l常伴有脊柱、i足弓畸形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该病是由位于第9对染色体长臂9q13~21.6上X85基因异常所致,l该病的基因产物Frataxin蛋白主要位于脊髓、i骨骼肌、i心脏及肝脏等细胞线粒体的内膜,l其缺陷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发病。而近年来,l有部分学者认为本病与丙酮酸脱氢酶、iα-酮戊二酸脱氢酶、i氨基已糖酶-4等酶的缺陷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1.本病多在5岁~18岁起病,l男女均可受累,l起病隐袭,l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共济失调,l行走不稳、i步态蹒跚、i左右摇晃、i易跌倒,l继而发展为双上肢共济失调,l动作笨拙、i取物不准、i意向性震颤,l常有语言含混不清、i视听力减退、i反应迟钝等;查体可见肢体共济失调,l水平性眼震,l肢体肌张力降低,l腱反射低,l早期跟腱反射消失,l晚期出现下肢肌张力增高、i反射亢进及病理征阳性,l深感觉障碍。常伴有骨骼肌异常(如脊柱侧凸或后凸、i弓形足、i爪形手等)及心肌损害;患者常于起病15年后不能行走,l多于死于感染或心脏病。
2.CT或MRI可见脊髓变细、i萎缩,l小脑和脑干亦有不同程度的萎缩;骨骼x片可见骨骼畸形;心电图常有T波倒置、i传导阻滞及心律紊乱。
【诊断】
根据儿童期或少年期起病,l逐渐从下肢向上肢发展,l出现进行性共济失调、i眼震、i脊柱侧凸、i弓形足、i跟腱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阳性等典型症状及体征,l结合MRI及心电图所见、iFRDA基因GAA异常扩增,l可确定该病的诊断。
(二)检验诊断
1.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动态突变
(1)检测方法:i多聚酶连反应PCR法、iSouthern1blot探针法。
(2)标本;抗凝全血。
(3)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FRDA的基因突变定位于9q13~21上的X25基因。在X25基因的第一个内含子中有一段不稳定的GAA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突变,l其(GAA)n结构重复单元的扩增是98%FRDA患者发病的分子基础。正常人GAA重复少于40次~42次(一般7次~22次),l而FRDA患者却可重复80次~11200次(以700次~800次常见),l有些甚至超过11700次。另外约2%的FRDA患者是由于X25基因点突变所致。X25基因蛋白产物命名为frataxin。现已发现frataxin定位于线粒体,lFRDA的发病与线粒体功能失调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