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疾病概述
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又称末梢神经病,l以往也称为周幽神经炎、i末梢神经炎,l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周围神经的节段性脱髓鞘。临床以急性、i亚急性、i慢性或复发性起病,l以四肢远端对称性的运动、i感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l任何年龄均可发生,l无性别差异。
【病因及发病机制】
引起多发性神经病的原因很多:i
1.感染性
(1)周围神经的直接感染:i如麻风、i带状疱疹。
(2)伴发或继发于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i如流行性感冒、i麻疹、i水痘、i腮腺炎、i猩红热、i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钩端螺旋体病、i疟疾、i布氏杆菌病、iAIDS病等。
(3)细菌分泌的毒素对周围神经有特殊的亲和力:i如白喉、i破伤风、i菌痢等。
2.代谢及内分泌障碍 糖尿病、i尿毒症、i血卟啉病、i淀粉样变性、i痛风、i甲状腺功能减退、i肢端肥大症、i低血糖、i肝病,l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恶病质等。
3.营养障碍 B族维生素(硫胺、i烟酸、i吡哆醇、iVitB12)缺乏是营养障碍的主要致病原因,l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i妊娠、i营养不良、i胃肠道的慢性疾病或手术后等致营养及吸收障碍。
4.化学因素
(1)药物:i呋喃类药物、i异烟肼、i苯妥英钠、i磺胺类、i长春新碱、i氯喹等。
(2)重金属:i铅、i砷、i汞、i铊、i铋、i锰、i铜、i金、i铂、i锑、i磷等。
(3)化学品:i二硫化碳、i丙烯酰胺、i一氧化碳、i苯胺、i二硝基苯、i溴甲烷、i三氯乙烯、i五氯苯酚、i氯醛、i磷酸=甲酚酯、i有机氯杀虫剂、i有机磷农药等。
5.感染后或变态反应血清注射或疫苗接种后、i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i注射神经节苷脂等。
6.结缔组织疾病如红斑狼疮、i结节性多动脉炎、i硬皮病、i巨细胞性动脉炎、i类风湿性关节炎、i结节病、i干燥综合征等。
7.遗传腓骨肌萎缩症、i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周围神经病(Refsum病)、i进行性肥大性多发性神经病、i遗传性感觉性神经根神经病、i遗传性淀粉样变性神经病、i卟啉质病、iFabry病、i异染性白质营养不良、i肾上腺脊髓神经病、iKrabbe病等。
8.其他淋巴瘤、i肺癌、i多发性骨髓瘤等引起的癌性远端轴突病、i癌性感觉神经元病、i亚急性感觉神经元病、iPOEMS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l以青春期后多见。由于病因不同,l病程可有急性、i亚急性、i慢性、i复发性之别,l病情及各种功能受损程度亦各异。但其临床症状大致相同,l即四破远端对称性分布的感觉、i运动和(或)自主神经障碍。
1.感觉障碍 受累肢体远端感觉异常,l如针刺、i蚁走、i烧灼感、i触痛等。客观检查时可发现有手套袜子样分布的深、i浅感觉障碍,l病变区皮肤有触痛及肌肉压痛。
2.运动障碍 肢体远端对称性无力,l轻重程度不等,l可为轻瘫以至全瘫。大多有垂腕与垂足的表现。肌张力减低,l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若病程较久则可出现肌萎缩,l上肢以骨间肌、i蚓状肌、i大鱼际肌、i小鱼际肌,l下肢以胫前肌、i腓骨肌为明显。
3.自主神经障碍 肢体末端皮肤菲薄、i干燥或脱屑、i变冷、i苍白或青紫、i少汗或多汗、i指(趾)甲粗糙、i松脆,l甚至溃烂。随病因不同,l部分病例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i心动过缓、i竖毛障碍、i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等,l膀胱传人神经病变时可出现无张力性膀胱,l电可有阳痿、i腹泻等。
上述症状通常同时出现,l呈四肢远端对称性分布,l由远端向近段扩展。不同病因的多发性神经病除有上述共性外尚各有差异。可单独选择性产生一种或两种障碍。对称性的选择性感觉障碍时,l称为多发性感觉神经病;对称性的选择性运动障碍时,l称为多发性运动神经病;两者合并者称运动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
4电生理表现 ①心电图:i伴有自主神经障碍者可出现心电图改变,l窦速及T波改变最常见;②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速度(NCV):i两者对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及预后估价具有重要价值。若仪有轻度轴突变性,l则传导速度尚可正常。当有严重轴突变性及继发性髓鞘脱失时,l则NCV变慢,lEMG则有去神经改变。在节段性髓鞘脱失而轴突变性不显著时,l则NCV变慢,l但EMG可正常。F渡的缺失也是常见的特征,l它反映病变早期近侧端神经损伤。
5.影像学检查腰椎MRI增强扫描可显示马尾区腰骶神经根的增强效应,l说明神经根有炎性反应。
6.神经话检在进行病因诊断时,l可取腓肠神经活检。病理改变主要是周围神经的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突变性或两者兼有,l少数病例可伴有神经肌肉连接点的改变。其中以轴突变性最为典型也最常见,l通常轴突变性从远端开始,l逐渐向近端发展,l故又称远端轴突病或“逆死性”神经病。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肢体远端呈手套袜子样分布的对称性感觉障碍,l以末梢明显的弛缓性瘫痪,l自主神经障碍以及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l诊断本病并不困难。
本病的病因诊断颇为重要,l因其决定患者的病因治疗。可根据病史、i病程、i特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判定。临床上不同病因的多发性神经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如下:i
(1)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病:i常有糖尿病史和糖耐量试验异常,l往往以下肢远端感觉异常或疼痛为突出症状,l深感觉和踝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2)药物性多发性神经病:i以服用大剂量呋喃类药物及异烟肼最常见。有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用呋喃类药物易致血药增高而发病,l症状常于用药后1周~2周内发生,l为感觉、i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合并受损,l尤以疼痛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最明显。长期服用异烟肼的患者因干扰VitB6的代谢而致本病,l以双下肢远端感觉异常和感觉减退为主,l服用异烟肼的同时并用vitB6可有预防作用。
(3)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病:i如群集性发病、i有毒物接触史及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l应考虑重金属或化学品中毒的可能。可查血清中各种毒物浓度以确诊,l砷中毒时可通过患者尿、i头发、i指甲等检测砷含量。
(4)尿毒症性多发性神经病:i有慢性肾病肾功能衰竭及血中尿素氮、i肌酐含量增高,l肾移植和透析疗法可使周围神经症状明显减轻。
(5)乙醇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病:i有长期、i较大量饮酒史,l可伴有乙醇中毒性精神病(Korsakoff综合征)或乙醇中毒性脑病(Wernick脑病),l血液中丙酮酸增高,l除神经系统外,l其他脏器也可有乙醇中毒表现。
(6)癌性多发性神经病:i对周围神经的损害多为局部压迫或浸润,l多发性神经病也可见于副肿瘤综合征和POEMS综合征(表现多发性神经病、i脏器肿大、i内分泌病变、iM蛋白及皮肤损害)。
(7)感染后多发性神经病:i如AIDP,l患者起病前多有感染史,l感觉损害的体征相对较轻,l脑神经可受累,l体检显示神经根刺激征阳性,l腰穿CSF可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lIgG指数可升高;白喉性多发性神经病多为感觉运动性,l常起病于白喉病后8周~12周,l多可于数天或数周后恢复。麻风性多发性神经病潜伏期长,l起病缓慢,l特点为周围神经增粗而常可触及,l肢体营养障碍较明显,l可发生大疱、i溃烂和指骨坏死,l周围神经活检发现麻风杆菌即可确诊。
(8)遗传性多发性神经病:i特点是起病隐袭,l呈慢性进行性发展,l并可有家族史。
2.鉴别诊断该病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急性脊髓炎:i表现为截瘫或四肢瘫,l有传导束感觉障碍、i锥体束征和括约肌症状。
(2)急性脊髓灰质炎:i多发于儿童,l瘫痪呈不对称性节段性及弛缓性,l无感觉障碍,l急性期脑脊液细胞及蛋白均增高。
(3)周期性瘫痪:i常于壮年发病,l四肢近端无力,l无感觉障碍,l病情迅速恢复,l钾盐治疗常有显效。
(4)亚急性联合变性:i虽有四肢远端感觉障碍,l但下肢锥体束征和深感觉障碍明显。
二、i检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i神经电生理检查及神经活检,l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多发性神经病的病因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室检查,l包括血常规、i血糖、i肾功能、i维生素B12、i叶酸、i异常蛋白、i重金属及免疫学指标等检查。
【一般检验项目】
1.血常规
(1)检测方法:i血液细胞自动化分析仪法。
(2)标本:iEDTA-K2抗凝全血。
(3)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白细胞总数增高,l提示病情严重或有肺部并发症。大细胞性贫血(MCV↑)多见于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贫所致的多发性神经病,l全血计数可能发现恶性贫血的巨幼红细胞。职业性铅中毒所致的多发性神经病可出现低色素正常红细胞型贫血。
2.脑脊液常规
(1)脑脊液细胞计数及分类:i多发性神经病的患者可以出现淋巴细胞增高。许多神经系统疾病都能引起血液和脑脊液细胞成分改变,l尤其脑脊液细胞成分异常更为敏感,l但往往缺乏特异性,l故应对检验结果综合分析。
(2)脑脊液蛋白测定:i多发性神经病少数患者可见蛋白增高,l通常在发病数天后上升,l并可持续增高。大部分的多发性骨髓瘤或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发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蛋白质增高。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CSF蛋白含量增加。
(3)脑脊液蛋白电泳:i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发的多发性神经病多数γ球蛋白增高。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CSF蛋白含量增加,l球蛋白与蛋白比例增高显著,l以a2球蛋白和γ球蛋白增高为主。
3.血清蛋白电泳
(1)检测方法:i醋酸纤维素薄膜、i琼脂糖凝胶法、i免疫电泳法、i聚丙烯酰胺法和等电聚焦法。
(2)标本:i血清。
(3)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发的多发性神经病多数γ球蛋白增高。异常的血清蛋白与免疫电泳结果有助于支持多发性骨髓瘤或单克隆γ球蛋白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
4.血沉
(1)检测方法:i魏氏法、i动态血沉分析仪法、i红外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毛细管光学检测法。
(2)标本:i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全血、iEDTA~K2抗凝全血。
(3)参考范围:i男0~115mm/h,l女0~20mm/h。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高球蛋白血症、i重金属中毒等情况所致的多发性神经病,l血沉可增高。血沉是非特异性检验指标,l受生理因素的影响,l急性炎症、i风湿和结核的活动期、i红斑狼疮、i多发性骨髓瘤、i贫血和肿瘤等血沉均会加快。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i血沉检测影响因素较多,l有生理因素如饮食、i剧烈运动、i妊娠等;有标本因素,l血液标本的采集和抗凝剂比例不当;检测时各种物理因素的影响等。
5.血糖
(1)检测方法:i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GOD-POD法)。
(2)标本:i血清或血浆。
(3)参考范围:i空腹血糖(FPG)3.89mmol/L~6111mmol/L(70mg/dl~110mg/dl)。
(4)医学决定水平:i6.11mmol/L~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7.0mmol/L(126mg/dl)为糖尿病(DM)诊断标准。
(5)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l血糖检测可揭示精尿病。如果严格控制血糖,l可使从亚临床神经病变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风险减低,l患者不但临床症状改善,l而自主神经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改善。
(6)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检测前停用葡萄糖及影响血糖代谢的药物。维生素C和谷胱甘肽能竞争过氧化氢而使检测结果偏低,l故患者检测前应停用这两种药物。
2)标本问题:i血液离体后,l葡萄糖仍可被血细胞中酶酵解而使血糖下降,l因此,l应尽快分离出血清或血浆。室温自然凝固的标本,l血清葡萄糖浓度每小叫下降7%左右。血标本若以氟化钠草酸钾抗凝,l有抑制红细胞酵解葡萄糖及抗凝的双重作用,l氟化钠用量为1.5mg/ml血。
3)葡萄糖氧化酶仅对β-D葡萄糖高度特异,l葡萄糖的完全氧化需要α型到β型的变旋反应。葡萄糖在水溶液中β型和α型的比例是恒定的,l前者占64%,l后者占36%。无水葡萄糖结晶属α型,l溶于水后发生变旋光作用,l2h后α型和β型的比例才达到平衡状态。因此葡萄糖标准液必须在葡萄糖溶解2h以上(最好过夜),l待变旋平衡后方可应用。
4)GOD法线性范围至少可达22.2mmol/L;回收率94%~105%;变异系数批内0.7%~2.0%,l批间2%左右.日间2%~3%。
6.尿素氮
(1)检测方法:i酶偶联速率法、i脲酶-波氏比色法、i电导法、i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i指示染料法等。
(2)标本:i血清或血浆。
(3)参考范围:i2.86mmol/L~8.20mmol/L(以尿素计算)。
8.01mg/dl~22.96mg/dl(以尿素氮计)。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尿毒症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血中尿素含量增高,l肾移植和透析疗法可使周围神经症状明显减轻。在正常人普通饮食条件下,l血尿素浓度还是肾功能的一项很敏感的指标。在肌酐浓度发生明显变化前,l血尿素浓度通常已升高。血浆尿素检测不能作为肾脏疾病的早期功能检测的指标,l但对肾功能衰竭,l尤其是尿毒症的诊断有特殊价值。其增高的程度与病情严重性成正比,l故对病情判断和预后的估价有重要意义。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i血中尿素浓度还随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成比例地改变,l且组织分解中蛋白代谢率增加,l血尿素增高,l肝功能下降,l尿素生成减少。年龄增加血清尿素有增高的趋势。
7.肌酐
(1)检测方法:iJaffe反应法(苦昧酸法)、i酶偶联速率法。
(2)标本:i血清或血浆。
(3)参考范尉:i
Jaffe反应法(苦昧酸法)男性:i44μmol/L~133μmol/L
女性:i70μmol/L~106μmol/L
酶偶联速率法1111男性:i531μmol/L~97/μmol/L
女性:i44μmol/L~80μmol/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尿毒症性多发性神经病血中肌酐含量增高,l肾移植和透析疗法可使周围神经症状明显减轻。虽然血肌酐浓度和血尿素浓度对肾脏疾病诊断有一定帮助,l但只有在肾脏病变较为严重(GFR下降至正常的50%以下)时才会升高。由于肌酐摄入及生成量较稳定,l故检测血清肌酐浓度较血清尿素浓度更能准确地反映肾小球的功能。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Jaffe反应法是检测肌酐常用的方法,l适用于血、i尿标本的检测。但最大的问题是非特异性干扰大,l维生素C、i丙酮、i乙酰乙酸、iα-酮酸、i葡萄糖、i蛋白质以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i强心甙、i甲基多巴等还原性物质都能与碱性苦味酸生成红色,l这些物质统称为假肌酐。由于相当数量的假肌酐存在于红细胞中,l因此检测肌酐时采用血清或血浆作为标本,l避免溶血。
2)酶偶联速率法特异性高,l适用于自动化分析。但试剂价格昂贵且不易保存。
3)血清肌酐在4℃~6℃时可稳定7天,l冷冻状态下可长期保存。明显溶血会使肌酐值增高。
8.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1)检测方法:i通过检测血和尿中肌酐含量来计算每分钟或24小时有多少毫升或升血浆中的肌酐通过肾脏被清除,l此值称为内生肌酐清除值。该值与正常人的内生肌酐清除值(一般为128L/24h)相比较,l求得的比率为内生肌酐清除率。后者目前临床上较少采用。主张以校正的内生肌酐清除值报告。
(2)标本:i血清、i尿液。
(3)参考范围:i男105ml/min±20ml/min。
女95ml/min±20ml/min。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尿毒症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Ccr降低,l肾移植和透析疗法可使周围神经症状明显减轻。相对而言,lCcr是反映肾功能损伤的较早期指标。Ccr降低可反映肾小球的早期损害,l并可根据其降低的程度来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程度:iCcr在51ml/min~75ml/min时为轻度损伤,l31ml/min~51ml/min时为中度损伤,l小于30ml/min时为重度损伤。Ccr也用于指导治疗:iCcr小于40ml/min时应限制蛋白质摄人;低于30ml/min时噻嗪类利尿剂治疗往往无效;一般以小于10ml/min作为进行人工肾透析治疗的指征。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此法操作简便,l但在肾功能受损严重时,l血清肌酐浓度明显增高,l肾小管分泌肌酐会增加,l导致Ccr值高于实际肾小球滤过率(GFR)值。
2)尿液标本贮存时间过长、i室温较高以及尿pH值较低等情况都可促进尿肌酸转化为肌酐,l使Ccr假性升高,l因此及时检测或将尿标本冷藏可减少此误差。
3)由于常用的Jaffe反应法存在其他的干扰因素,l在血浆肌酐浓度较低时,l常使血浆肌酐检测值偏高,l而使肌酐清除率低于GFR值。
4)尿量低于0.5ml/min时也可使Ccr明显降低,l因此检测前应充分饮水,l使尿量不少于1ml/min。
5)标本采集注意事项:i受试者禁食肉类三天,l试验日禁用荼、i咖啡,l停用利尿剂,l试验前避免剧烈运动,l饮用足量的水,l使尿量不少于1ml/min,l在收集尿液的同时,l最好在收集尿液的中期,l收集血样。准确收集24小时尿,l记录尿量、i身高、i体重。对收集的尿样及血样进行肌酐检测。
9.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1factor.RF)
(1)检测方法:i胶乳凝集试验、i双抗原夹心ELISA法、i速率散射比浊法、iRIA法。
(2)标本:i血清。
(3)参考范围:i速率散射免疫浊度法:i血清RF:i0~30kIU/L。
胶乳凝集试验、i双抗原夹心ELISA法:i阴性。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RF有助于变态反应性神经炎、i结缔组织病引起的神经病及单克隆丙球症等诊断。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胶乳凝集试验:i健康人群中有3%呈现低滴度阳性,l一般以RF滴度大于或等于80才有临床意义。本试验测得的RF主要是IgM型。
2)双抗原夹心ELISA法所测为各种Ig类别RF的总和。
3)以速率散射比浊自动化检测患者血清中的RF,l此法检测RF准确、i快速,l能定量分析,l检测结果准确性和敏感性均高于胶乳凝集实验,l目前各医院已逐渐替代胶乳凝集法而普及的检测方法,l但仍只能检测IgM型RF。
10.抗核抗体(Antinuclear1Antibody,lANA)
(1)检测方法:i间接免疫荧光检测,l根据荧光在细胞核上的定位模式或特点来确定核型及判断特异性自身抗体。
(2)标本:i血清。
(3)参考范围:i阴性。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ANA有助于变态反应性神经炎、i结缔组织病引起的神经病及单克隆丙球症等诊断(见下表)。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是检测抗核抗体的通用方法,l其特点是特异性强(阳性结果与阴性结果对比明显),l操作方便(通过荧光显微镜即能做出精确判断)和结果可靠(根据细胞内荧光素的分布即可确定自身抗体)。
2)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中,l与典型模式不相关区域的荧光为非特异性荧光,l即使有时非特异性荧光较强,l但此法仍能识别较弱的特异性信号,l这是本法的优点。
3)由于这是抗核抗体检测的第一步过筛试验,l因此试剂质量极为重要。
4)抗核抗体的最终鉴别需要使用以纯化抗原为基质的方法,l即进行抗ENA多肽谱抗体的检测。
11.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1)检测方法:i免疫比浊法、iTodd溶血法及胶乳凝集法等。
(2)标本:i血清。
(3)参考范围:i免疫散射比浊法0~125IU/L。
注意:i不同厂家的试剂所检测参考值有所不同。
胶乳凝集法0~250U/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ASO的检测有助于变态反应性神经炎、i结缔组织病引起的神经病及单克隆丙球症等诊断。
1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1degradation1products,lFDP)
(1)检测方法:iELISA法。
(2)标本:i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血浆。
(3)参考范围:i血浆FDP<5mg/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POMES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病情恶化时,l血中FDP增加。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标本用血浆,l应稀释后进行检测。标本也可以采用尿液,l尿液则不需稀释,l可直接检测。
2)每测一次标本均要重新制作标准曲线,l且标准曲线的r值须大于0.99。
3)标本通常要在当天短时间内进行检测,l不能当天检测的标本取血浆置-20℃保存。
13.第Ⅷ因子相关抗原(Ⅷ:iCAg)
(1)检测方法:i火箭电泳法。
(2)标本:i常规采血,l枸橼酸钠溶液与血液比(1:i9)抗凝,l取贫血小板血浆。
(3)参考范围:iⅧ:iCAg(96.1±28.6)%。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POMES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病情恶化时,l第Ⅷ因子活性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增高。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当标本浊度过高时,l应调整标本的稀释度。
2)脂浊、i黄疸及轻度溶血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小。
14.甲状腺功能
(1)检测方法:i放射免疫法(RIA)、iELISA法、i均相酶放大免疫技术(EMIT),l还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及数种荧光免疫法。
(2)标本:i血清或血浆。
(3)参考范围
血清总T3(TT3)水平:i1.2nmol/L~3.4nmol/L(0.8μg/L~2.2μg/L)(R/A),l0.6μg/L~1.81μg/L(发光分析法)。
血清总T4(TT4)水平:i55nmol/L~176nmol/L(42μg/L~135μg/L)(RIA)45μg/L~109μg/L(发光分析法)。
血清游离T3(FT3)水平:i1.4ng/L~4.4ng/L(RIA),l2.3ng/L~4.2ng/L(发光分析法)。
血清游离T4(FT4)水平:i8ng/L~20ng/L(RIA),l8.9ng/L~18.0ng/L(发光分析法)。
血清反T3(rT3)水平:i0.43nmol/L~1.15nmol/L(28ng/dl~75ng/dl)(RIA)。
血清中促甲状腺素(TSH)水平:i0.3mIU/L~5.0mIU/L(RIA),110.35mIU/L~5.5nIU/L(发光分析法)。
血清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BG)水平:i11.4mg/L~30.0mg/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以查明多发性神经病的病因。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i血清标本在室温下放置不超过8h,l2℃~8℃冷藏不超过48h,l否则应在-20℃以下低温保存,l避免反复冻融。
【特殊检验项目】
1.维生素B12
(1)检测方法:i放射免疫法。
(2)标本:i血清。
(3)参考范围:i成人148pmol/L~660pmol/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B族维生素缺乏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往往为血清维生素B12降低。血清维生素B12降低对巨幼细胞贫血诊断有重要价值。
2.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1)检测方法:i放射免疫法。
给受检者口服放射性核素57Co标记的维生素B1210.5μg,l2h后肌注未标记的维生素B1211mg,l收集24h尿检测57Co排出量。
(2)标本:i24h尿液。
(3)参考范围:i>7%。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B族维生素缺乏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往往为维生素B12吸收试验降低。一般巨幼细胞贫血<7%,l恶性贫血<5%。
3.血清内因子阻断抗体
(1)检测方法:i放射免疫法。
(2)标本:i血清。
(3)参考范围:i正常人为阴性。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B族维生素缺乏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往往内因子阻断抗体阳性。
4.叶酸
(1)检测方法:i放射免疫法。
核素与叶酸结合,l产生γ-放射碘叶酸化合物,l放射活性与血清或红细胞的叶酸含量成比例,l检测其放射活性,l与已知标准对照,l计算出叶酸量。
(2)标本:i血清、i红细胞。
(3)参考范围:i血清叶酸 1男性8.61nmlol/L~23.8nmol/L,l
女性7.93nmol/L~20.4nmol/L。
红细胞叶酸 成人340nmol/L~11020nmol/L红细胞。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叶酸减低有助于诊断由于叶酸缺乏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红细胞与血清的叶酸浓度相差几十倍,l体内组织叶酸缺乏但当未发生巨幼细胞贫血时,l红细胞叶酸检测对判断叶酸缺乏尤其有价值。
5.点彩红细胞计数
(1)检测方法:i显微镜计数法。
(2)标本:i全血。
(3)参考范围:i<0.03%。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病(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患者外周血中可见点彩红细胞的增高。点彩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增生旺盛或有紊乱现象,l某些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时可以大量出现。
6.尿卟啉
(1)检测方法:i尿卟啉定性试验(Haining法)。
(2)标本:i尿液。
(3)参考值:i阴性。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尿卟啉检测对铅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卟啉是血红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l为构成动物血红蛋白、i肌红蛋白、i过氧化氢酶、i细胞色素等的重要成分。卟啉类化合物检测对研究血红素代谢障碍有重要意义,l阳性主要见于卟啉病。
7.血铅
(1)检测方法:i阳极溶出伏安法(ASV)、i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i等离子体质谱ICP-MS、i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AAS)、i红细胞原卟啉法(EP)。
(2)标本:i血清。
(3)参考范围:i世界发达国家儿童血铅<60μg/L为相对安全,l国际血铅诊断标准≥100μg/L为铅中毒。
(4)医学决定水平
1)血铅小于99μg(0.099mg)/L,l相对安全(已有胚胎发育毒性,l孕妇易流产)。
2)血铅100μg/L~199μg/L,l血红素代谢受影响,l神经传导速度下降。
3)血铅200μg/L~499μg/L,l铁锌钙代谢受影响,l出现缺钙、i缺锌、i血红蛋白合成障碍,l可有免疫力低下、i学习困难、i注意力不集中、i智商水平下降或体格生长迟缓等症状。
4)血铅500μg/L~699μg/L,l可出现性格多变、i易激怒、i多动症、i攻击性行为、i运动失调、i视力和听力下降、i不明原因腹痛、i贫血和心律失常等中毒症状.
5)血铅≥700μg/L,l可导致肾功能损害、i铅性脑病(头痛、i惊厥、i昏迷等),l甚至死亡。
(5)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血铅的检测有助于诊断铅毒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铅毒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l最早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l受损神经主要是神经细胞膜的改变和脱髓鞘。
(6)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GFAAS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检测血铅的标准方法之一,l但该方法对样品处理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很苛刻。
2)ICP-MS虽然可精确检测血铅含量,l但因成本太高,l不适合做日常分析,l只有一些专业实验室才拥有这种设备。
3)火焰原子吸收在操作上受外部因素影响较严重,l尤其是人为因素的影响,l不同的人操作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同时,l由于在处理血样的过程中是完全暴露在环境(如空气中微粒带来的铅污染、i使用了被污染的器具)中和血样进行硝化处理过程中使用的硝酸本身的铅含量过高,l因此可能造成对血样的二次污染,l会造成实际血铅水平较低而测量结果较高,l即假阳性现象出现。
4)EP也称为锌卟啉法(ZPP),l它并无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检测低浓度的血铅含量,l易引起假阴性的结果。在黄疸及缺铁性贫血症,l镰形血球及其他溶血性贫血症患者中,l测定值会升高,l易引起诊断上的假阳性。
5)采样过程或是在采集和运输样品的过程中使用了被铅污染的器具,l血铅浓度检测的结果是不准确的,l往往会出现血铅检测结果假阳性。检验室里一定要确保所有用于采集和运输样品的器具和材料没有被铅污染。
6)在含铅的油漆(大于重量的0.5%)和被铅污染的环境灰尘(大于1mg/g)中的铅极有可能污染实验室环境,l对那些需要自己处理血样的检测方法,l容易造成二次污染,l血铅检测一定要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临床实验室中进行。经常刷洗实验室地板和其他平整的表面,l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空气含铅灰尘的传播带来的微粒污染。
8.血清苯妥英浓度
(1)检测方法:i高效液相色谱法、i紫外分光光度法、i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2)标本;血清。
(3)参考范围:i苯妥英用于抗癫痫治疗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为10mg/L~20mg/L(39.6μmol/L~79.2μmol/L),l超过20mg/L可出现中毒症状。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药物中毒亦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通过药物浓度检测以查明病因。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灵敏度差,l药物在mg/L水平时才可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准确性好,l灵敏度高,l影响因素小。荧光偏振免疫法无需对标本进行预处理,l操作简单、i快速。
2)苯妥英在血中达稳态时间具有剂量依赖性。剂量越大,l血药浓度越高,l达稳态所需时间越长。低浓度时半寿期约24h,l经7天左右可达稳态,l在口服7天~10天后测血药浓度为佳。当剂量加大时,l每次改变剂量后需观察2周~4周再测血浓度,l因为此时达稳态所需时间延长。
3)标本应及时检测,l4℃~10℃保存不超过3天。标本放置过久或放置在较高的室温时,l血清标本中苯妥英检测值会明显偏低。标本冰冻保存过久,l其值也偏低。
4)巴比妥、i乙琥胺、i扑痫酮、i卡马西平、i安定等药物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无干扰,l但本法无法完全排除苯妥英代谢物干扰.
【应用建议】
1.怀疑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病建议检验组合:i脑脊液常规+血常规+点彩红细胞+血铅+尿卟啉+血清苯妥英浓度。
2.营养障碍多发性神经病建议检验组合:i脑脊液常规+叶酸+维生素B12。
3.免疫损伤性多发性神经病建议检验组合:i脑脊液常规+抗核抗体ANA+血常规+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RF。
4.内分泌代谢紊乱性多发性神经病建议检验组合:i脑脊液常规+甲状腺功能+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糖。
5.其他指标参考其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合理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