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症

一、i疾病概况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yruvate1kinase,lPK)缺乏症是仅次于G6PD缺乏症的红细胞酶病,l两者构成红细胞酶病致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CNSHA)的主要病种,l也是糖无氧酵解途径中酶缺乏引起溶血性贫血中最多见的一种。

【病因和发病机制】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丙酮酸激酶的功能是在糖无氧酵解过程中起催化作用,l将磷酸烯醇丙酮酸的磷酸递给二磷酸腺苷(ADP),1使ADP磷酸化为高能量的三磷腺苷(ATP)。PK缺陷时,l糖酵解途径的各种中间产物堆积,l2.3-DPG产生比正常多2~3倍,l使ATP等生成减少,l因而影响红细胞膜的功能,l造成血管外溶血。

【临床表现】

PK缺陷症有高度变异性,l多为慢性血管内溶血。婴儿多在新生儿期即出现溶血症状,l黄疸与贫血都比较严重。成人PK缺乏症状很轻,l常被忽视,l最常见的表现为贫血、i黄疸和脾大,l在感染后溶血加重甚至发生再障危象,l部分患者常并发胆石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的诊断要点见下表。并注意与继发性的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如白血病、i再生障碍性贫血、i难治性贫血)及其他红细胞酶缺陷性疾病等进行鉴别。

二、i检验诊断

由于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既无l临床特征又无血液学特征可供鉴别,l故诊断依赖于实验室检查。除了常规的确定溶血存在(多为血管内溶血)的试验外,l为了诊断丙酮酸激酶缺乏症,l还需一些特殊的检查项目。

【自身溶血及纠正试验】

溶血不能被葡萄糖纠正,l但能被ATP纠正,l属遗传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Ⅱ型。过去认为,l怀疑为红细胞糖酵解异常的患者,l实验室检查首选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l但此法操作复杂、i耗时长(37℃孵育48h)、i用血量大(5m1),l因此随着其他更特异、i更简单的方法的出现与应用,l该试验的选用有所减少。

【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验】

正常人25min荧光消失,l丙酮酸激酶严重缺乏的患者(纯合子)荧光60分钟内不消失;中间缺乏者(杂合子)则25~60分钟内消失。此试验相对简单而敏感,l但特异性不高。如某些继发性PK缺陷症、i白血病、i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也可见PK活性异常。所以该试验只是丙酮酸激酶缺陷症的筛选试验。

【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

正常成人:i1510±1.99IU/gHb,l纯合子丙酮酸激酶值多在正常活性的52~25%以下;杂合子为正常的25%~50%。有一点须指出,l酶活性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相关。但当由标准方法研究的血缘婚姻纯合子后代存在时,l则丙酮酸激酶活性与溶血严重程度呈明显相关。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是诊断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的确诊试验。

【PK基因分析】

本病包括纯合子、i双杂合子及单纯杂合子,l后者可无临床表现。许多PKD个体是具有两个不同丙酮酸激酶突变的双杂合子型,l即位于1q21的PKLR基因及15q22的PKM基因的双突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l此类测定在国内尚未普遍开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l基因及相关氨基酸、i蛋白的测定必将成为测定此种疾病的最佳方法。

上述试验中筛选试验包括自身溶血及纠正试验、i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验等,l确诊试验包括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iPK基因分析等。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症的实验室检查简单流程见图10-8。由于患者临床上常有家族史,l所以结合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诊断,l对于不典型者必须要有确诊试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