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一、i疾病概述

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是指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和缺乏。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在成人低于2.0×109/L,l<10岁儿童低于1.5×109/L,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当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l绝对数低于0.5×109/L时,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病因和发病机制】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详见下表),l最终导致粒细胞生成障碍、i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而超过骨髓代偿能力、i粒细胞分布异常或释放障碍。

【临床表现】

粒细胞减少症或白细胞减少症患者,l可无明显症状,l仅在检查中偶然发现或有头晕乏力、i肢软、i疲倦、i食欲减退及低热等,l有或无反复感染征象,l如口腔炎、i上呼吸道感染等。粒细胞缺乏症常有较明显的病因,l起病急骤,l畏寒高热、i乏力及周身不适,l频繁感染是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的特征,l并可导致局部的淋巴结肿大(常见为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感染部位包括口腔黏膜:i口腔溃疡、i咽炎、i咽峡部溃疡和坏死;皮肤是第二易感染部位:i皮疹、i溃疡、i脓肿、i伤口愈合不良;肛门、i生殖器及肺也易反复感染,l肛周坏死性溃疡。与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比,l局部感染的典型特征不明显(红、i肿、i热),l持续、i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l肺、i胃肠道、i血源感染可致命,l仅中性粒细胞减少不增加对病毒和寄生虫的易感性。

内源性细菌是最常见病源:i皮肤链球菌、i胃肠道及泌尿生殖系统G-菌,l其他罕见病原如真菌等,l见于长期粒细胞缺乏,l尤其在多种抗生素使用的患者、i导管留置者及长期住院患者。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l特别是用药史、i化学品或放射线接触史、i感染史等有助于病因诊断。其诊断就是依靠血常规检查,l需密切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明确病因。由于白细胞生理变异性较大,l必须反复定期检查血象方能确定是否为粒细胞减少症。多种人为因素可导致粒细胞减少,l如采血后不及时检测,l血标本放置过久,l或使用某些抗凝剂引起中性粒细胞聚集,l均可影响计数结果。另外,l中性粒细胞过多分布在边缘池,l亦引起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二、i检验诊断

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i骨髓常规检查、i细胞化学染色、i粒细胞边缘池测定、i粒细胞储备池测定、i免疫指标测定、i骨髓细胞培养、i粒细胞寿命测定等,l其中血常规检查结果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l而骨髓常规检查是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最重要的检查,l免疫指标测定、i粒细胞边缘池测定等用于明确病因。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l其实验室检查也常出现相应的异常改变,l详见各疾病章节,l而不在此处叙述。

【血常规检查】

详见下表。血细胞计数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涂片白细胞分类无特异性变化,l主要就表现粒细胞比例下降,l有的同时伴有巾毒性改变。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往往同时伴有贫血或/和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常规检查结果,1则临床医生需考虑是否存在人为因素的可能性(如标本凝固、i标本错误)或属于生理性的变化等,l所以应多次检测后再做出诊断。

【骨髓常规检查】

骨髓中有变化但无特异性的改变,l详见下表。骨髓检查的主要目的是用于明确骨髓粒系生成情况及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l所以骨髓检查是应作为常规榆查项目。粒细胞减少症患者,l其骨髓变化常不明显或粒系伴有成熟障碍;粒细胞缺乏症患者,l常表现为粒系成熟障碍或生成障碍。

【细胞化学染色】

一般不需做该项检查,l如患者存在感染可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病毒感染的患者,lNAP阳性率及积分常无明显变化;如患者伴有细菌性感染,l粒细胞常有中毒性改变,l其阳性率及积分值增加(以粒细胞缺乏症为明显)。但NAP染色对病因的诊断意义不大。

【粒细胞储备池测定】

正常人其骨髓中粒细胞的储备量大于血巾10~15倍,l当注射某种促粒细胞释放的制剂后,l骨髓中储备的粒细胞可大量地释放到外周血中,l因此,l通过该试验可间接反映骨髓中粒细胞的储备功能。简单步骤如下;测定前先做血常规检查以做对照,l然后给予一定量促粒细胞释放的制剂,l经一定时间后复查血常规,l比较血象前、i后变化,l计算出中性粒细胞或粒细胞升高值。如果检查结果低于正常升高值,l提示骨髓的粒细胞储备功能低下。详见下表。

【粒细胞边缘池测定】

粒细胞从骨髓被释放进人血管后,l有些中性粒细胞贴近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行走(即为边缘池粒细胞),l有些在血管中央行走(即为循环池粒细胞),l外周血常规检查时只能了解循环池中的粒细胞数,l而不能真实反映外周血中粒细胞数。

粒细胞边缘池测定是用于反映外周血中粒细胞实际数量的试验,l通常采用肾上腺素(E)激发试验。因为E具有促进中性粒细胞从边缘池进入循环池的功能(该作用可维持20~30min),l而使中性粒细胞数升高。简单步骤如下:i测定前先做血常规检查以做对照,l然后皮下注射0.1%E溶液0.1ml后20min采用再做血常规检查,l分别计算出中性粒细胞数。真性的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l其中性粒细胞增加值一般不超过(1~1.5)×109/L;若超过此值或增加一倍,l提示患者存在着粒细胞分布异常(即分布在边缘池的粒细胞增多,l而循环池减少),l属于“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所以通过该试验可鉴别真性和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免疫指标测定】

用于诊断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l由于临床上免疫因素所致的患者较多,l所以对于病因不明的患者应将免疫学测定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如粒细胞抗体测定,l临床上采用的方法有荧光免疫法、i化学发光法及流式细胞术法,l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是荧光免疫法,l该方法敏感性较好、i特异性强。还有扰核抗体系列、i类风湿因子、i免疫球蛋白、i补体等免疫指标的测定。

【骨髓细胞培养】

体外粒单集落形成单位(CFU-GM)的培养,l帮助鉴别造血祖细胞增殖缺陷和体液因素所致。细胞培养对技术、i设备要求较高、i检验时间较长.所以开展此项检查的医院不多。

【粒细胞动力学殛寿命测定】

用DF32P标记的粒细胞进

行测定,l是了解中性粒细胞转换的最可靠指标,l但由于操作繁琐且标水少,l所以临床上该项检查较少开展。

【血清溶菌酶测定】

血清该酶浓度升高是反映粒细胞破坏增多的指标,l但由于存在着较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l所以临床较少应用。

从实验室角度来说,l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不困难。通过多次血常规检查可明确诊断;通过骨髓常规榆查可明确骨髓中粒系生成情况,l并明确是否由于血液系统疾病所致;通过粒细胞抗体测定、i抗核抗体系列测定、i类风湿因子测定、i粒细胞边缘池测定等有助于病因诊断。诊断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实验室检查简单流程见图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