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赫切特病

一、i疾病概述

贝赫切特病(Behcet’s1disease,lBD),l亦称白塞病,l是一种以口腔溃疡、i外阴溃疡、i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的,l累及多个系统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过程。部分患者遗有视力障碍,l少数因内脏受损死亡外,l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确切病因不明,l可能与遗传因素及病原体感染有关。

1.遗传因素 BD的家族聚集性长期以来一直被关注,lBE)与HLA-B5及其亚型HLA-B51的高相关性,l说明基因因素在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微生物感染 研究者从BD患者的受累部位通过原位杂交及cDNA技术在BD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发现有单纯疱疹病毒(HSV)基因。在BD患者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抗单纯疱疹病毒抗体以及针对该病毒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另外,l链球菌抗原在皮肤测试中可以诱导系统性BD,lBD患者口腔溃疡中有较高的链球菌检出率。

贝赫切特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i

1.免疫机制

(1)抗原驱动的细胞及体液免疫:i在BD患者的外周血及组织标本中均可见T细胞活性增加伴有Th1/Th2细胞的失衡。虽然总的B细胞数目是正常的,l但具有活性标记的CD13、iCD33、iCD80及记忆型的CD45RO均有增加,l产生自身抗体的CD5+CD19+细胞水平较低,l被认为是BD不同于其他以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的特征。

(2)交叉免疫反应:i由于细菌的HSP65和HSP601间有50%以上的氨基酸序列排列相似。又有人证明在人黏膜和皮肤表面有大量HSP60活化,l因此当细菌人侵人体时,l易感者通过T细胞对HSP65起了交叉免疫反应,l促使黏膜和皮肤HSP60的活化出现口腔溃疡和皮损。另外,l网膜受损后产生的自身抗原(S-Ag)中部分氨基酸序列(aa342-355)与HLA-B51及HLA-B27的抗原序列有部分相同,l成为共同抗原决定簇。通过交叉细胞免疫反应,l使BD(HLA-BSl)和脊柱关节病(HLA-B27)的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

2.内皮细胞损伤11当受到刺激(如致炎细胞因子)后,l内皮细胞表达的粘附分子增多,l有利于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壁,l形成血栓。同时白细胞外移,1活化、i释放导致组织损伤的介质,l扩大了自身组织的损伤。内皮细胞受损后有抗原递呈、i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目前认为内皮细胞参与了系统性血管炎的发生和发展。

3.性激素的影响 虽然BD的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l但男性BD患者的临床表现较重,l肺栓塞、i中枢BD及肠BD的发病率均与男性高度相关。雌激素在Lewis鼠内皮细胞诱导的色素膜炎中有保护作用,l同时显示炎症细胞的浸润在雄性鼠及卵巢切除术后的鼠有较明显的增加。另有研究显示,l在体外的中性粒细胞与雌激素共同孵育则超氧化物产生减少,l雌激素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降低促炎症因子,l如TNF-α及IL-6的表达,l进一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前炎症功能,l雌激素对内皮细胞的这一保护作用,l阻止了BD的病情进展。

4.凝血机制异常 BD出现血栓性血管炎较其他血管炎为多见。这很可能与内皮细胞损伤有关。由于BE)内皮细胞释放的血浆Ⅷ因子相关抗原vWF高,l促进血小板活化并粘附于内皮细胞而血浆纤溶系统受抑(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升高)和自然抗凝物质(thrombomudulin)减少,l均使BD处于凝聚亢进的状态。另外,l又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和选择素的受体使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l更促使血栓的形成及局部血管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本病全身各系统均可受累,l但较少同时出现多种临床表现。有时患者需要经历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相继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

1.基本症状

(1)复发性口腔溃疡:i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复发性、i疼痛性口腔溃疡(Aphthous1ulceration,l阿弗他溃疡)。每年发作至少3次。本症状见于98%以上患者,l且是本病的首发症状。它被认为是诊断本病的最基本而必须的症状。

(2)复发性外阴溃疡:i约75%患者出现生殖器溃疡,l病变与口腔溃疡基本相似,l只是出现的次数较少,l数目亦少,l但溃疡深大,l疼痛剧、i愈合慢。常出现在女性患者的大、i小阴唇,l在男性则多见于阴囊和阴茎,l也可以出现在会阴或肛门周围。可因溃疡深而致大出血或阴囊静脉壁坏死破裂出血。约80%的患者有此症状。

(3)皮肤病变:i皮损发生率高,l可达80%~98%,l表现多种多样,l呈结节性红斑、i假性毛囊炎、i痤疮样毛囊炎、i浅表栓塞性静脉炎等不同的表现。其中以结节性红斑最为多见且最有特异性,l见于70%的患者。另一种皮疹为带脓头或不带脓头的毛囊炎,l出现于30%的患者,l多见于面、i颈部,l有时躯干、i四肢亦有。另外,l皮肤对微小创伤(针刺)后的炎症反应对诊断也有特殊价值。

(4)眼炎:i约50%的患者受累,l双眼均可累及。最为常见的眼部病变是葡萄膜炎或称色素膜炎,l也有因视网膜血管炎而形成的视网膜炎。眼炎的反复发作可以造成严重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男性合并眼炎的明显多于女性患者。

2.系统性症状除上述基本症状外,l部分患者因局部血管炎可引起内脏系统的病变,l系统病变大多出现在基本症状之后。

(1)消化道病变:i又称肠贝赫切特病,l发病率为10%~50%。消化道的基本病变是多发性溃疡,l从口腔到肛门的全消化道均可受累,l可见于食道下端、i胃部、i回肠远端、i回盲部、i升结肠,l但以回盲部多见。临床可表现为上腹饱胀、i嗳气、i吞咽困难、i中下腹胀满、i隐痛、i阵发性绞痛、i腹泻、i黑便、i便秘等。严重者可有溃疡穿孔,l甚至可因大出血等并发症而死亡。

(2)神经系统病变:i又称神经贝赫切特病,l见于约20%的患者。脑、i脊髓的任何部位都可因小血管炎而受损,l临床表现随其受累部位的不同而不同。患者多发病急骤,l根据其症状可分为脑膜脑炎、i瘫痪、i脑于损害、i良性颅内高压、i脊髓损害、i周围神经受损等类型。脑CT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l脑核磁共振检查对小病灶更为灵敏。神经病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都很高,l约77%患者经治疗病情缓解,l但仍遗有后遗症。死亡多出现在神经系统发病后的1~2年内。

(3)心血管损害:i又称血管贝赫切特病。本病的基本病变为血管炎,l仝身大小血管均可累及,l约10%--20%的患者合并大中血管炎,l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动脉系统被累及时,l动脉壁的弹力纤维破坏及动脉管壁内膜纤维增生,l造成动脉狭窄、i扩张或产生动脉瘤,l临床出现相应表现,l可有头晕、i头痛、i晕厥、i无脉。静脉系统受累较动脉系统多见。25%左右患者发生表浅或深部的迁移性血栓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l造成狭窄与栓塞。下腔静脉及下肢静脉受累较多,l可出现Budd-Chiari综合征、i腹水、i下肢浮肿。上腔静脉梗阻可有颌面、i颈部肿胀、i上肢静脉压升高。心脏受累不多。可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i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另外,l亦有合并房室传导阻滞、i心肌梗死、i心包积液的报道。

(4)肺病变:i肺部损害发生率较低,l约5%~10%,l但大多病情严重。肺血管受累时可有肺动脉瘤形成,l瘤体破裂时可形成肺血管支气管瘘,l致肺内出血。肺静脉血栓形成可致肺梗死。肺受累时患者有咳嗽、i咯血、i胸痛、i呼吸困难等。大量咯血可致死亡。

(5)泌尿系统病变;肾脏损害较少见,l表现为血尿(镜下或肉服)、i蛋白尿、i肾性高血压,l但均不严重,l多为一过性,l未有影响肾功能。曾有学者报道肾脏的病理变化有IgA肾病、i淀粉样变性、i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球微小病变等。有报道通过膀胱镜检查本病患者可在膀胱黏膜出现多发性溃疡。

(6)关节炎:i关节痛见于30%~50%的患者,l表现为单个关节或少数关节的痛、i肿、i甚至活动受限。其中以膝关节受累最为多见。大多数仅表现为一过性的关节痛,l可反复发作并自限。很少有关节畸形。骶髂关节炎在本病少见。

(7)附睾炎:i约见于4.5%的患者。可以累及双侧或单侧,l表现为附睾肿大、i疼痛和压痛,l经适当治疗后可完全消失。

(8)其他症状:i有部分患者在疾病活动或有新的脏器受损时出现发热,l以低热多见。

3.针刺反应这是本病目前惟一的特异性较强的试验。它的做法是消毒皮肤后用20号无菌针头在前臂屈面中部斜行刺入约0.5cm沿纵向稍作捻转后退出,l24~48h后观察针头刺人处的皮肤反应,l局部若出现直经>2mm的毛囊炎样小红点或脓疱疹样改变为阳性。此试验阳性率约60%~70%,l与疾病活动性相关。静脉穿刺或皮肤创伤后出现的类似皮损具有同等价值。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本病无特异性血清学及病理学特点,l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l故应注意详尽的病史采集及典型的临床表现。目前较多采用国际贝赫切特病研究组于198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l见下表。

其他与本病密切相关并有利于诊断的症状有:i关节痛或关节炎、i皮下栓塞性静脉炎、i深部静脉栓塞、i动脉栓塞和/或动脉瘤、i中枢神经病变、i消化道溃疡、i附睾炎和家族史。

应用标准时注意:i并非所有贝赫切特病患者均能满足国际研究组的标准;对血管及神经系统病变的关注应成为进行疾病评价的一部分;患者的多种表现可以在几年内陆续出现,l医生的记录应作为诊断依据。

2.鉴别诊断 本病以某一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者易误诊为其他系统疾病。

(1)皮肤黏膜损害应与化脓性毛囊炎、i寻常性痤疮、i结节性红斑、i梅毒、iSweet病、iStevens1Johnson综合征、i单纯疱疹感染、i热带口疮(Sprue)、i系统性红斑狼疮、i周期性粒细胞减少、i艾滋病(AIDS)相鉴别。

(2)眼病变应与交感性眼内炎、i败血症性视网膜炎、i钩端螺旋体病、i结节病、i强直性脊柱炎等相鉴别。

(3)以关节症状为主要表现者,l应注意与类风湿关节炎、i赖特(Reiter)综合征、i强直性脊柱炎相鉴别。

(4)胃肠道受累应与克罗恩病(Crohn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相鉴别。

(5)神经系统损害注意与感染性、i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i脑脊髓肿瘤、i多发性硬化、i精神病相鉴别。

附睾炎与附睾结核相鉴别。

二、i检验诊断

贝赫切特病(白塞病)无血清特异性检查.抗核抗体、i类风湿因子均阴性,l补体正常,l大多数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i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阴性。活动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轻度升高,l血沉增块,lC反应蛋白增高,lα2和γ球蛋白增高,lIgG、iIgA增高。约半数以上患者HLA-B5阳性。

【相关检验项目】

1.抗PPD抗体 PPD是结核纯蛋白衍生物,l约40%贝赫切特病患者可检出抗PPD抗体,l有人认为该病可能是结核病引起自身免疫病。

2.HLA-B5 本病有明显的地区和种族差别,l不断有家族发病史报道。在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研究中,l本病与HLA-B5有关的比例高达61%~88%并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近来的研究指出HLA-B51(B5的一个片段)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功能亢进。在实验中发现,lBD患者及HLA-B转基因鼠所呈现的中性粒细胞功能亢进具有与HLA-B51表现显著相关的特点。最近研究发现本病不同类型与HLA抗原有关.眼型和HLA-B5,l关节型和HLA-B27,l皮肤粘膜型和HLA-B12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