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一、i疾病概述

糖尿病(diabetes1mellitus,lDM)是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临床特征的一组代谢综合征群。引起血糖增高的原因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抵抗而导致机体利用葡萄糖障碍,l同时伴有脂肪、i蛋白质、i水、i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病情严重者或应激状态下易并发急性代谢紊乱,l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1betie1ketoaeidosis,lDKA)或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综合征(diabetic1nonketotic1hyperosmolar1syndrome,lDNHS),l直接危害到患者生命;长期慢性高血糖将导致心血管、i肾脏、i眼、i神经等多脏器的慢性并发症,l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l增加医疗费用,l缩短寿命。因此,l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DM以及良好的血糖控制是目前该病防治最有效的方法。

DM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DM是复合病因所致,l不同类型DM的病因不尽相同。概括起来,l其发病涉及遗传、i自身免疫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的分型详见下表。

1.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中90%以上是由免疫介导所致,l而特发性病例不到10%。胰腺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是T11DM重要的原因。β细胞破坏的速率在不同个体中表现不一致。一些患者在短期内β细胞大量破坏,l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的1型糖尿病;另一些患者在数年内β细胞逐渐破坏,l临床上被称为成人隐匿自身免疫DM(LADA)。目前认为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存在着遗传易感性,l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高度的相关性。

2.2型糖尿病 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有更明显的遗传基础和较强的遗传倾向。家系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38%的兄妹和1/3的后代有DM或糖耐量异常。对2型糖尿病双胞胎研究发现58%有DM,l追踪10年其余大部分人也发生DM。单卵双生的发病率为70%~80%。

【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经典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l出现DM典型症状或以DKA为首发表现。2型糖尿病一般起病缓慢,l早期常无症状,l及至症状出现或临床诊断为DM时,l往往已至少历时5~10年。有些患者甚至始终无症状,l直至发生心脑血管等严重并发症时才被诊断为DM。因此,l定期健康体检,l进行血糖筛查是早期发现和诊断DM的关键。

1.DM典型的临床症状为多饮、i多食、i多尿和体重减轻,l简称为“三多一少”。但是,l有典型症状者只占DM患者的少数,l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短期内血糖上升较高或病情加重的2型糖尿病。

2.低血糖症状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l但在临床上可以见到糖尿病患者早期或者在糖尿病诊断之前以及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l因各种原因引起血糖下降过快或血糖降到正常水平以下而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候群,l重者可导致昏迷乃至危及生命。

(1)反应性低血糖;见于部分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l尤其是肥胖者。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进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l使餐后3~5小时血浆胰岛素水平不适当地升高,l其所引起的反应性低血糖可成为这些患者的首发表现。

(2)诱导性低血糖:i大多数DM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的过程中,l特别是磺脲类或胰岛素都会有过低血糖反应的经历。其原因常常是因降糖药物过量,l或因进食过少,l或因运动量过大而诱发。一般来说,l单独使用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不会引起低血糖症。

(3)相对性低血糖;所谓相对性低血糖是指糖尿病患者在用降血糖药物治疗过程中,l如果原来血糖水平较高,l在短时间内血糖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l可以诱发交感神经兴奋如出汗、i心慌、i手抖、i乏力、i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l但实际血糖测定仍在正常范围或高于正常水平。

3.并发症和(或)伴发病

(1)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1ketoaddosis,lDKA):iDKA易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并可作为其首发症状。在有应激情况下,l如各种严重感染、i妊娠和分娩、i创伤、i急性心肌梗死、i脑血管意外等以及胰岛素治疗患者突然中止或不适当减量时,l无论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均可诱发DKA。临床表现上可见原有糖尿病症状如烦渴、i多饮、i多尿加重;食欲往往减退,1可有恶心呕吐;少数患者有腹痛,l酷似急腹症;呼吸深快,l伴有烂苹果味(丙酮)。严重者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和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如意识水平下降、i嗜睡、i反应迟钝、i昏迷等症状。本症诊断要点有:i血糖>300mg/dl,l动脉血pH<7.3,l标准碳酸氢盐<15mmol/L,l血、i尿酮体阳性。

2)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diabetic1non-ketotic1hv-perosmolar1syndrome.DNHS):iDNHS多见于中老年人,l包括以往未被诊断或轻度DM患者。临床表现较为隐袭,l往往经过数天或数周的多饮、i烦渴、i多尿伴随着意识水平的逐渐下降而进入昏迷。本症病情危重,l并发症多,l病死率高。促发因素有感染、i心肌梗死、i脑卒中、i心肾功能不全、i高能静脉营养和近期手术史等,l以及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i利尿剂、iβ受体阻滞剂等。本症诊断要点有:i血糖>600mg/dl,l血浆渗透压>330mmol/L,l血酮体不升高,l尿酮体阴性。

3)感染:i糖尿病患者尤其在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易合并各种感染,l如皮肤化脓性感染、i尿路感染、i真菌感染、i结核病等。

(2)慢性并发症

1)大血管病变:i虽然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以及与糖尿病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l但是动脉粥样硬化已知的危险因索如肥胖、i高血压、i脂质代谢异常在糖尿患者群中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患者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l大血管病变在糖尿患者群中的发生率高出非糖尿患者群的2~3倍,l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侵犯部位不同,l临床上可表现为冠心病、i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i肾动脉硬化或间歇性踱行等。

2)微血管病变:i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被认为是糖尿病特征性慢性并发症,l一般与血糖升高所持续的时间呈正相关。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微循环障碍、i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临床上常见有糖尿病肾病、i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糖升高是目前诊断DM的主要依据。但是.除非DM患者出现代谢紊乱和典型的临床症状,l经血糖检查才得以明确诊断。根据一项大型前瞻性糖尿病临床研究证明,l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l在诊断为糖尿病之前5~10年已经存在着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缺陷。因此,l根据流行病学的资料,l定期健康检查有助于早期及时发现糖尿病,l对高危人群尤为重要。此外,l要重视因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和伴发病而就诊患者以及围手术期患者的血糖检查。

1.诊断标准11目前国际上通用WHO的诊断标准,l详见下表。

2.儿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成人相同。

3.GDM诊断标准GDM是指在怀孕期间发生或第一次发现有葡萄糖耐量减低的妇女,l如在怀孕前已知DM的妇女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1)目前欧洲各国仍采用75g葡萄糖负荷后OGTT试验,l诊断标准为一个数值等于或大于见下表中所列的数值。

(2)在第二届国际GDM工作会议上,l建议GDM的诊断采用100g葡萄糖负荷试验的结果为依据。其诊断标准为4个点血糖值中任何2个或以上数值大于或等于见下表所列的数值。

4.糖耐量受损(IGT)标准OGTT12小时PG为7.8~11.0mmol/L(140~199mg/dl)。

5.空腹血糖受损(IFG)标准FPG为6.1~6.9mmol/L(110~125mg/dl)(2003年11月国际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建议将IFG的界值修订为5.6~6.9mmol/L)。

6.鉴别诊断

(1)继发性高血糖:i发现高血糖后,l应排除各种可能引起继发性高血糖的原因,l才能诊断为原发性糖尿病。各种继发性糖尿病见表7-1中的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2)非糖尿病性尿糖阳性

1)肾性糖尿:i肾小管再吸收糖的能力减低,l肾糖闽下降,l可以出现尿糖阳性,l但血糖及OGTT正常。病理情况可见于某些肾病、i范科尼综合征等;生理条件下见于少数妊娠妇女特别在妊娠第3、i4个月时可出现暂时性肾糖阚降低。

2)滋养性糖尿:i糖尿见于摄入大量糖类后,l或因吸收太快,l使血糖浓度升高暂时超过肾糖阈而出现糖尿,l但空腹血糖和OGTT正常。

3)应激性糖尿:i各种应激状态下.如脑卒中、i上消化道大出血、i脑瘤、i颅骨骨折、i窒息、i麻醉时,l有时可见暂时性血糖升高伴尿糖阳性,l应在病情随访中予以鉴别。

二、i检验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本身并不困难,l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i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其他多种检测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i糖化血清蛋白、i胰岛素和C肽等在糖尿病的分类、i临床诊断、i疗效评估、i研究胰岛素抵抗和并发症的鉴别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般检验项目】

1.血糖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是血糖的来源及去路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1)检测方法:i血糖测定的方法按其原理可分为三类:i①无机化学方法,l基于葡萄糖的还原性进行测定;②有机化学方法,l利用糖的羰基与有机试剂反应测糖的浓度;③酶法,l包括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1oxldase,lCOD)法、i己糖激酶(hexokinase,lHK)法和葡萄糖脱氢酶法。临床上以GOD法和HK法常用。

(2)标本收集和贮存:i常采用血浆或血清测定葡萄糖浓度,l而大多数床旁测定则采用毛细血管全血。血液离体后,l葡萄糖仍可被血细胞中酶酵解而减少,l所以标本采集后应尽快分离测定。当有白细胞增多或细菌污染时,l体外酵解速率会增加。无菌血浆葡萄糖浓度在25℃可稳定8小时,l4℃下稳定72小时。若标本中加碘乙酸钠或氟化钠可抑制糖酵解作用,l使血糖在室温下可稳定3天。氟化钠通过抑制烯酵化酶防止糖酵解,l常与草酸钾一起使用。

(3)参考范围:iFPG:i3.9~6.11mmol/L(70~110mg/dl)。

(4)医学决定水平:iFPG≥7.0mmol/L,l2小时PG≥11.1mmol/L为糖尿病诊断标准;FPG在6.1~6.9mmol/L之间为IFG。

(5)临床应用

1)血糖升高是目前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l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控制情况的主要实验室指标。临床上常测定空腹血浆葡萄糖(FPG)、i餐后或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2小时PG)、i随机血糖和多点血糖,l以了解不同时刻血糖控制情况,l有助于药物治疗的调整。通常以FPG、i2小时PG和随机血糖作为诊断指标。FPG可反映糖代谢的基础水平,l2小时PG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机体对糖的调节能力。

2)各型糖尿病、i颅内压增高、i情绪紧张、i脱水可使血糖升高;胰岛β细胞增生、i肿瘤、i严重肝病、i饥饿和剧烈运动后血糖可降低。

3)由于机体活动和摄入食物的时间间隔不同,l所以血糖浓度波动比其他的血液指标大。在胰岛素缺乏或高胰岛素血症情况下波动进一步增加。

4)解释血糖结果时应注意:i①血液采集是否在标准化条件下(空腹12小时后)获得,l或是随机的、i非空腹的状态;②标本类型是静脉血或毛细咀管血,l血浆和血清中血糖含量差别不大,l空腹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浓度比静脉全血可高约5%。

(6)方法学评价:i无机化学方法中的还原糖试剂(如邻甲苯胺)对葡萄糖并无特异性,l对醛糖(如葡萄糖、i半乳糖、i木糖甚至维生素C)均可有反应,l且酸性溶液对自动化测定的管道有破坏.故已逐步被淘汰。GOD法特异性较好,l操作简便,l适用于自动化分析,l临床应用最为广泛,l基本上不受其他化合物的干扰,l轻度溶血、i脂血、i黄疸、i氟化钠、i肝素、iEDTA和草酸盐等不干扰本法测定。HK法为血糖测定的参考方法,l准确度、i精密度、i特异性均高。

2.尿糖定性

(1)检测方法:i早期筛查试验采用氧化还原法,l但易受非糖还原物干扰;现大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于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上检测。

(2)标本:i新鲜晨尿或随机尿。

(3)参考范围:i阴性。

(4)临床应用

1)尿糖检测阳性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线索,l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糖尿病。正常人肾糖阈为8.9~10.0mmol/L,l当血糖水平超过肾糖阈时才会出现尿糖阳性。某些生理和病理情况下,l肾糖阈可以降低或升高,l将影响尿糖测定结果的评价。

2)尿糖检测快速、i廉价和无创伤性,l适用于大规模样本的筛选。正常人每日尿中排出的葡萄糖不超过l00m9,l常规的尿糖定性测不出。若每日尿中葡萄糖排出超过100mg,l则称为糖尿。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l排除生理因素后可恢复正常。主要有3种:i①饮食性糖尿,l即在短时间内服用大量糖类,l引起血糖浓度过高;②应激性糖尿,l在脑外伤、i脑血管意外、i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等情况下,l可出现暂时性的糖尿{③妊娠中晚期可见糖尿。病理性糖尿也可分为3种:i①真性糖尿,l即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l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②肾性糖尿,l即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l或新生儿近曲小管功能发育未成熟也能出现糖尿;③其他疾病,l如甲亢、i肢端肥大症、i嗜铬细胞瘤和Cushing综合征等都可使血糖浓度高过肾糖阈而出现糖尿。只有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0mmol/L)时,l葡萄糖才能从肾脏内滤出而出现糖尿。

(5)方法学评价:i随着尿液分析仪的普及,l尿糖测定简便易行,l但干化学法在测定过程中易受一些因素的干扰:i①由于干化学法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l当尿液中含有还原性物质(维生素C、i水杨酸盐等)时,l可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②抗生寨对班氏法尿糖测定有影响,l而对干化学法的测试结果无影响;③尿液存放时间过长,l尿糖被细菌分解浓度下降;④尿酮体浓度过高可引起假阴性;左旋多巴的代谢产物会对测试反应产生抑制作用,l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⑤本法测定的结果与温度及时间有关,l应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内测定。

3.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1hemoglobin,lGHb)11血液中己糖(主要是葡萄糖)可与蛋白质发生缓慢的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l形成糖基化蛋白。若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l即血红蛋白被糖基化,l形成糖化血红蛋白Alc(GHbAlc)。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l所形成的GHbAlc含量也会相对较高。

(1)检测方法:i亲合柱层析法、i阳离子交换柱层析法、i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和胶乳免疫凝集法。结果以GHb占总血红蛋白的百分比表示。

(2)标本:iEDTA或肝素抗凝全血。

(3)参考范围:i目前国内GHbAlc测定以亲和柱层析法最为常用,l参考范围为4.0%~6.0%,l且随年龄有一定增加。不同检测方法参考范围不同,l最好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4)临床应用与评价:iGHb的形成是不可逆的,l其浓度与红细胞寿命和该时期内血糖的平均浓度有关,l不受葡萄糖波动的影响,l也不受运动或食物的影响。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l在细胞死亡前,l血液中GHb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此,lGHb可反映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l可作为糖尿病长期控制及病情观察的评估或监测指标。GHbAlc含量可反映患者3~4个月来的血糖水平,l尤其以1~2个月为最佳反映时问。需注意GHbAlc不能鉴定糖尿病前期IGT阶段,l对贫血、i血红蛋白病及尿毒症不能反映其真正的血糖水平。

4.糖化血清蛋白(glyeosylated1serum1protein,lGSP)血中葡萄糖不仅能与Hb发生非酶促反应生成GHbAlc,l而且也能与血清清蛋白及其他蛋白质在结构末端的氨基上发生非酶促反应,l生成高分子酮胺结构,l即GSP.其结构类似果糖胺。

(1)检测方法:i比色法和酶法。

(2)标本:i血清或血浆。

(3)参考范围;1.65~2.15mmol/L,l不同检测方法参考范围不同,l最好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4)临床应用与评价

1)GSP测定可用于糖尿病的筛选。糖尿病患者血清GSP水平明显升高,l且与FPG呈显著正相关。

2)可用于观察糖尿病疗效。由于血清蛋白半衰期短(清蛋白19天,l球蛋白18天),l因此,lGSP可作为DM患者近2~3周内血糖控制情况的监测指标及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GSP含量与FPG和GHbAlc呈显著正相关,l其升降幅度先于GHbAlc。因此,l血清GSP测定对判断糖尿病的短期疗效,l及时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比GHbAlc更有用,l克服了血糖测定易受生理因素影响和GHb敏感度低,l特异性差的不足。由于GHbAlc和GSP反映不同时期血糖的控制情况,l故两者只能互为补充而不能互相代替。另外,l血清GSP水平与c肽呈负相关,l可作为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3)可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预测和防治。

5.胰岛素和C-肽 胰岛素和C-肽是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有用参数,l能准确反映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1)检测方法:i放射免疫法(RIA)和免疫化学发光分析。

(2)标本:i血清或血浆。室温下保存可5小时,l4℃保存1周,l-20℃可保存3个月。

(3)参考范围:i空腹血清胰岛素为5~25mIU/L;血清C肽为0.7~2.0μg/L。

(4)临床应用与评价:i胰岛β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被分解为胰岛素和31个氨基酸的c肽(MW13.6kD)。胰岛素和C肽以等摩尔数分泌进入血循环。血清胰岛素水平可反映胰岛β细胞胰岛素的分泌率,l以及肝、i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率。由于C肚在肝内代谢慢,l半衰期30~40分钟,l比胰岛索长十倍,l生物学上无活性,l大部分进入血液循环。因此,lC肽测定对评价胰岛β细胞的分泌比测定胰岛素更有价值。

胰岛素测定主要用于:i①对空腹低血糖患者进行评估;②确认需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③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状况;④测定血胰岛素浓度和胰岛素抗体来评估胰岛素抵抗机制。

C肽测定的主要用于:i①评估空腹低血糖。某些β细胞瘤患者.特别是有间歇性胰岛索分泌过多时,l检测胰岛素正常但C肽浓度升高。胰岛素注射所致的低血糖,l血胰岛素水平高而C肽降低,l这是由于C肽不存在于药用胰岛素中.且外源性胰岛素会抑制β细胞分泌功能;②评估胰岛素分泌。基础或刺激性(通过胰高血糖素或葡萄糖)C肽水平可评价患者胰岛素分泌能力和分泌速度;③1型糖尿病患者血C肽水平极低;而2型糖尿病患者血C肽水平可作为是否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指标。

(5)方法学法评价:i抗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原有部分交叉但与C肽则无交叉反应,l在胰岛细胞瘤和某些糖尿病患者,l可能存在高浓度胰岛素原,l导致直接测定血浆胰岛素实际浓度偏高。测定C肽比胰岛素有更多优点。由于肝脏的代谢可以忽略,l与外周血胰岛素浓度相比,lc肽水平可更好地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另外,lC肽测定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干扰且不与胰岛素抗体反应。

【其他检验项目】

糖尿病作为慢性疾病,l在其长期的进程中,l不可避免出现急慢性并发症。根据并发症的情况,l应定期或选择做以下有关检查。

1.酮体酮体(ketone1bodies)由乙酰乙酸、iβ-羟丁酸和丙酮组成。脂肪酸经过一系列β氧化后产生乙酰辅酶A,l在肝脏内2分子乙酰辅酶A可缩合成乙酰乙酸,l后者可被还原成β-羟丁酸或脱羧成丙酮。

(1)检测方法:i硝普盐半定量试验。乙酰乙酸和丙酮与硝普盐(亚硝基铁氰化钠)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紫色化合物。尿液标本大多于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上检测。

(2)标本:i尿液或血清。

(3)参考范围:i尿液:i阴性;血清:i阴性(<5mmol/L)。

(4)临床应用:i血、i尿酮体测定主要用于监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在未控制的糖尿病,l由于胰岛素缺乏,l导致酯化作用减弱而脂解作用增强,l使血浆中游离脂肪酸增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比率增加使得脂肪酸在肝脏中的氧化作用增强,l肝脏酮体生成增加而在外周组织中的代谢减少,l导致血液中乙酰乙酸堆积。酮体阻性也可见于饥饿、i剧烈运动和营养不良等。

(5)方法学评价:i目前大多数尿酮体试验仅检测乙酰乙酸和丙酮。这可能导致实验检测结果与病情不相符的情况,l即在酮症酸中毒发生初期,l乙酰乙酸尚无变化,lβ-羟丁酸可明显升高,l此时测定尿酮体可能仅呈弱阳性;当治疗后,lβ-羟丁酸转变为乙酰乙酸,l临床却表现为酮症加重。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l血酮体的定量比检测尿中酮体更为准确。虽然尿酮体排泄并不总是与血中酮体浓度成比例,l但尿酮体检测较方便,l已广泛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监测。由于乙酰乙酸受热易分解成丙酮挥发,l故标本应及时送检。

2.β-羟丁酸酮体中β-羟丁酸约占78%,l其主要用于糖尿病酮症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1)检测方法:iβ-羟丁酸脱氢酶法。

(2)标本:i血清。

(3)参考范围:i<0.27mmol/L。

(4)临床应用:i血β-羟丁酸升高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糖尿病酮症发生早期,lβ-羟丁酸就明显升高,l而乙酰乙酸基本不变;酮症恢复期.β-羟丁酸迅速下降,l而乙酰乙酸在一定时间内仍保持升高或下降缓慢。因此,lβ-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酮症的诊断、i治疗监测中比乙酰乙酸敏感。

3.乳酸(lactic1acid)11是葡萄糖无氧代谢的终产物,l并可进一步利用。乳酸循环是指葡萄糖在外周组织转化为乳酸,l而乳酸在肝脏中又转化为葡萄糖。

(1)检测方法:i化学法、i酶法、i气相色谱法和电化学法等。

(2)标本:i全血或血浆。

(3)参考范围:i空腹安静状态下,l静脉全血乳酸含量为0.5~1.7mmol/L,l血浆乳酸含量<2.4mmol/L。

(4)临床应用:i血中乳酸的浓度反应组织中乳酸合成和代谢的关系。2型糖尿病常有轻微的高乳酸血症,l可能与乳酸的氧化缺陷有关。2型糖尿病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后常引起乳酸增高,l尤其是苯乙双胍常诱发致死性乳酸酸中毒。乳酸增高还见于激烈运动后及组织缺氧疾病如休克、i心功能不全、i一氧化碳中毒、i肝功能不全、i严重贫血和白血病等所致乳酸酸中毒。乳酸酸中毒没有可接受的浓度标准,l但一般认为乳酸>5mmol/L以及pH<7.25时提示有明显的乳酸酸中毒。

(5)方法学评价:i剧烈运动时,l乳酸浓度可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加。因此,l标本应在空腹和完全静息状态下采集,l避免手臂的活动,l以使血中乳酸浓度达稳态。最好不使用压脉带,l或穿刺入血管后即将压脉带松开,l让血液循环几分钟再采样。如用血浆标本,l需在试管中加NaF(10mg/ml血)和草酸钾(2mg/ml血)抑制糖酵解。

4.血气分析11血气分析仪能快速、i准确地测定血中氧(O2)、i二氧化碳(CO2)和酸碱度(pH),l常用于糖尿病病情监测。标本为肝素化的动脉全血。当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i乳酸性酸中毒时,l因酮体、i乳酸等产生使有机酸升高,lpH值下降(pH<7.35,lHCO-13<22mmol/L)。

5.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是反应溶解在血浆中具有渗透作用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等)数量的一种指标。血浆中主要渗透物质是Na+、iCl-、i葡萄糖和尿素。当糖尿病合并高血糖高渗性综合征时,l血浆渗透压升高,l可用于病情、i疗效的监测。

6.电解质包括Na+、iK+、iCl-等,l标本可为血清、i血浆或全血,l但血清与血浆之间,l动脉血与静脉血之间的参考范围有一定差异,l特别是血清与血浆K+含量之间的差异被认为是有临床意义的。用血浆或全血测定时,l应使用肝素锂或胺盐抗凝。测血K+时,l标本一定不能溶血,l轻微溶血(Hb500mg/L)就可引起血K+升高3%。当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时,l常出现电解质代谢紊乱如血Na+、iCl-降低,l血K+早期正常或偏低,l少尿时血K+可升高;DM患者长期药物治疗时,l应定期监测血电解质水平。

7.血脂糖尿病不仅糖代谢紊乱,l还存在脂质代谢紊乱。如高胆固醇血症、i高甘油三酯血症、i高LDL-C血症和低HDL-C血症等血脂异常,l提示我们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中,l要关注血脂水平,l早期予以调脂治疗,l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DKA早期游离脂肪酸常显著升高,l约4倍于正常上限;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也明显升高。

8.肝、i肾功能药物一般都经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和排泄,lDM患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时应考虑肝肾功能状态,l如肾功能受损时,l一般可选用经胆道排泄的药物,l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时需慎用药物,l可选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l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DN早期症状不明显,l一旦发展到临床蛋白尿期,l肾小球滤过率呈进行性下降,l其病理损害便不可逆转。因此,lDN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l特别是DN早期肾埙伤的实验室指标。以下尿液中相应物质特别是一些小分子量蛋白的检测在筛查可能的DN早期肾损伤中有着重要价值。

1.尿蛋白尿蛋白检测是肾脏疾病诊断常用的粗筛试验。尿液干化学分析法为尿蛋白常用的定性方法,l该法简便、i快速,1对清蛋白敏感。根据阳性程度不同可估算尿中蛋白质的含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则能更准确地反映每天排泄的尿蛋白量。通过定量可将蛋白尿分为:i轻度蛋白尿(<1g/d)、i中度蛋白尿(1~3.5g/d)和重度蛋白尿(>3.5g/d)。

2.尿微量清蛋白(mAlb)11肾小球损伤的重要标记物,l也是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尿mAlb可用放射免疫法(RIA)或免疫透射(散射)比浊法测定。尿mAlb正常排泄率15~20mg/min,l参考范围为<20mg/L,l20mg/gCr,l或<30mg/24h。由于1天内尿mAIb的排出并非持续和均匀,l诊断时最好留取24小时尿,l并除外尿mAlb排出增加的其他因素,l如肾炎、i泌尿系感染、i原发性高血压、i心力衰竭、i运动等的影响。

3.尿转铁蛋白(TRf)肾小球损伤的标记物。有研究认为TRf尿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较好的预报指标,l可能比尿mAlb更早期地反映糖尿病肾小球损伤。TRf可用放射免疫法(RIA)或免疫比浊法测定。参考范围为0.2~1.2mg,lL,l或0.1~1.9mg/gCr。

4.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11NAG是体内一种重要的溶酶体水解酶。肾脏是储存NAG的重要器官,l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含量较高。正常情况下NAG不能由肾小球滤过,l糖尿病性肾病早期由于肾实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l细胞溶酶体被激活,l尿NAG升高。研究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l尿中NAG的升高比mAlb的增加出现得更早,lmAlb和NAG作为早期发现和监控糖尿病肾病的常规指标。尿NAG采用发色底物比色法测定。参考范围为<6.2U/L,l或<16.1U/gCr。

5尿β2微球蛋白(β2mG)β2mG是一种低分子质量的蛋白质,l肾小管损伤的标记物。人体内β2mG浓度相当稳定,l容易通过肾小球滤膜,l但99%由近曲小管以胞饮的形式吸收,l并被溶酶体酶降解,l只有少量由尿排到体外。尿β2mG可用放射免疫法(RIA)或胶乳强化免疫比浊法测定。参考范围为<0.3mg/L,l或<0.2mg/gCr。β2mG在酸性尿液(pH<6)中很不稳定,l在pH为4的尿中4℃保存24小时后只能保留85.7%的活性。

6.尿α1微球蛋白(α1mG)α1mg分子量较β2mG略大,l相对平均分子质量为301000。该蛋白较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l且大部分被近曲小管重吸收和分解。正常情况下α1mg产生较恒定,l尿中排泄量稳定。糖尿病肾病早期,l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时,l影响α1mG重吸收,l尿中α1mG含量升高。尿α1mG可作为较早反映近端肾小管损伤的标志物,l并且不易受尿液酸碱度的影响。尿α1mG稳定性比β2mG好.在室温下保存4天仍能保留86.4%的活性,l尿α1mG测定方法为放射免疫法(RIA)或免疫比浊法。目前α1mG逐渐取代β2mG,l成为低分子量蛋白的首选指标。参考范围为<12mg/L,l或<20mg/24h。

7.尿视黄酵结合蛋白(RBP)RBP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11000的低分子蛋白质,l肾小管损伤标记物。RBP在肾小球滤过并在肾近曲小管重吸收而分解。正常尿RBP排出少,l但肾近曲小管受损时,l尿RBP排出量迅速增加。尿RBP的检测方法为免疫比浊法,l参考范围为<0.5mg/L。

【功能试验】

1.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1glucose1tolerance,lOGTT)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l可作为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l但因相对不方便,l且结果易受某些因素影响,l故OGTT不推荐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常规项目。只有在怀疑糖尿病,l且缺乏糖尿病症状,l空腹血糖、i任意血糖检查不能做出诊断时,l或对糖尿病诊断存有疑问或需要除外时可做此检查。

(1)患者准备:i保持正常饮食习惯至少3天(每日至少150~200g的糖类),l同时停服干扰试验的药物;继续正常的体育活动,l排除卧床休息或过度的体育活动;受试前1天晚餐后禁食。

(2)检查指征:i①诊断妊娠糖尿病(GDM)}②诊断IGT;③有无法解释的肾病、i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l其随机血糖<7.8mmol/L;④人群筛查,l以获取流行病学数据。

(3)试验方法:i应严格按WHO推荐的方法执行。对非妊娠成人,l推荐葡萄糖负载量为75g,l儿童每千克体重1.75g,l但总量不超过75g;用300ml水溶解后在5分钟内服完;分别于空腹及服糖后0.5小时、i1小时、i2小时、i3小时各取一次静脉血测定血糖,l试验期间,l每小时收集尿液标本1次,l用于尿糖测定。

(4)参考范围:i正常糖耐量FPG<6.1mmol/L,l服糖后0.5~1小时血糖达到高峰(<10mmol/L),l2小时PG<7.8mmol/L,1每次尿糖定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5)医学决定水平:i2小时PG在7.8~11.0mmol/L为IGT;2小时PG≥11.1mmoL/L为糖尿病。

(6)临床应用与评价:iOGTT可反应近期体内糖代谢情况,l但在DM的诊断上并非必需,l因此不推荐临床常规应用。由于大多数DM患者会出现FPG水平增加,l若<5.6mmol/L或随机血糖<7.8mmol/L可排除糖尿病的诊断。因此,l临床上对DM的诊断首先推荐FPG的测定。虽然OGTT比空腹血糖灵敏,l但有很多因素影响OGTT而导致重复性差,l如年龄、i饮食、i劳动、i应激、i药物、i胃肠功能、i标本采集和血糖测定方法等。除非第一次OGTT结果明显异常,l否则就应该在不同的时间作两次OGTT测定以判断结果是否异常。

2.妊娠期OGTI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暂时状态,l孕妇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使血糖水平保持正常,l血糖升高可致巨大儿,l易发生新生儿骨折和呼吸疾患,l母亲则易发生难产。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筛查有助于降低母婴并发症。临床上应在妊娠第24~28周时进行筛查。国内大多采用50g葡萄糖筛查方法,l即孕妇随机口服50g葡萄糖溶于200ml水中.5分钟内服完。1小时后抽静脉血测血糖,l血糖≥7.8mmol/L的孕妇为50g葡萄糖筛查阳性,l建议再做OGTT。若OGTT结果中有任何2项超过正常值,l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仅1项高于正常值,l则诊断为糖耐量受损。

3.可的松OGTT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分解,l增加糖异生.并能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因此,l在做OGTT之前加服外源糖皮质激素,l进一步增加胰岛β细胞的负荷,l可协助早期糖尿病的诊断。适用于疑有IGT,l但OGTT正常者,l或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家族调查。方法:i于OGTT试验前8.5小时和2小时各服可的松50mg或泼尼松1Omg,l使患者处于应激状态,l然后口服葡萄糖75g,l观察患者对葡萄糖反应。所给的可的松剂量在正常人不会引起血糖的较大变化,l糖尿病时,l对葡萄糖的反应往往降低。正常人试验后,l其空腹血糖应<6.7mmol/L,l1小时和2小时PG分别<10.0mmol/L和<7.8mmol/L;糖耐量减低者试验后,l空腹血糖<6.7mmol/L,l而1小时和2小时PG分别达11.0mmol/L和7.8~11.0mmol/L。该试验在无糖尿病家族史人群中,l阳性率为3%;在有家族史但无糖尿病症状的人群中,l阳性率为25%;而在可能为糖尿病患者中,l阳性率高达88%。OGTT呈阳性者不宜作此实验;有不宜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肾上腺功能亢进者禁做此实验。

4.静脉OGTT对于胃肠功能吸收异常,l有胃肠疾病者,l如胃手术后因胃肠吻合而吸收过快或由于慢性腹泻影响胃肠的吸收等各种情况,l做口服OGTF已不合适,l可采用静脉OGTT。其方法是,l用25%或50%葡萄糖注射液,l每公斤体重0.59,l在2~4分钟内静脉推注完毕。从开始注射时计算,l每30分钟采血一次,l共2~3小时。正常人在2小时内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若2小时后血糖超过正常值,l表示有糖耐量减低。

5.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l通过测定高血糖刺激下胰岛素和C-肽的释放可进一步了解胰岛β细胞的功能。

1)实验准备:i同OGTT,l分别于空腹及服糖后0.5小时、i1小时、i2小时、i3小时各取一次静脉血测定胰岛素和C-肽。

2)检测方法:i放射免疫法(RIA)和免疫化学发光分析。

3)标本:i血清或血浆。

4)参考范围:i正常空腹血清胰岛素浓度为5~25mIU/L,lc肽浓度为0.7~2.0μg/L。糖负荷后,l胰岛素峰值在0.5~1小时,l为基础值的5~10倍,l2小时<30mIU/L,l3小时降至空腹水平;C肽峰值出现的时间与胰岛素基本一致(0.5~1小时),l一般为基础值的5~6倍,l3小时降至空腹水平。

5)临床应用:i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i分型与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和C肽分泌低下,l甚至测不到,l糖负荷或饭后无释放高峰;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和C肽水平可以降低、i正常或升高,l负荷试验后其释放峰值延迟,l重者也可无释放峰值。该试验常与OGTT同时测定。

【特殊检验项目】

1.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1acid1decarboxylase1anti-bodies,lGADA)谷氨酸脱羧酶(GAD)是人及动物体内抑制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合成酶。1型糖尿病是通过自身抗原介导的免疫反应所引起胰岛β细胞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lGAD是关键的始动靶抗原,l因此GADA是1型糖尿病前期个体较特异的免疫指标。

(1)检测方法: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标本:i血清或血浆。

(3)参考范围:i阴性。

(4)临床应用:iGADA的测定可作为:i①1型糖尿病的预测、i诊断和治疗的指标;②从2型糖尿病患者中鉴别迟发型1型糖尿病,l此类患者常出现GADA的高水平,l并稳定维持,l可考虑早期干预治疗;③作为普查手段,l以发现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和个体;④在新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中GADA阳性率为75%~90%.在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中阳性率仍可达60%~80%。

2.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slet1cell1autoantibodies,lICA)ICA为抗胰岛β细胞所有抗体的总称。Batt20最先建立起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胰岛β细胞抗体.他采用“O”型人的胰腺切片,l以异硫氰酸荧光素等标记的第二抗体进行检测,l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1)检测方法:i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标本:i血清或血浆。

(3)参考范围:i阴性。

(4)临床应用:i目前认为,lICA阳性可预示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损伤,l可作为糖尿病的高危指标。其高水平持续阳性或在儿童中阳性,l才对1型糖尿病具有较高的预测率。普通非糖尿患者群ICA阳性率<3%,l而新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ICA阳性率60%~90%。ICA在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中检出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l且ICA检出与随后1型糖尿病的发生危险性相关。ICA阳性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降低。

3.酪氨酸磷酸IA2自身抗体(IA-2A)是针对IA2即蛋白酪氨酸磷酸化酶的自身抗体。

(1)检测方法:iELISA。

(2)标本:i血清或血浆。

(3)参考范围:i阴性。

(4)临床应用:iIA-2A可以在50%~70%的1型糖尿病或者发病前的患者中检测到。通常比较年轻发病且起病较快的患者检出率高。在新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中GADA阳性率为75%~90%,l在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中阳性率仍可达60%~80%。该抗体也可以在一些ICA抗体阳性,l但GADA抗体阴性的患者中发现。因此它是一个独立的DM诊断标志物。

4.胰岛素自身抗体(insulin1autoantibodies,lIAA)IAA有两种:i一种与糖尿病发病有关,l在糖尿病发病之前就存在,l属自身免疫抗体;另一种是糖尿病发生以后,l使用了外源性胰岛紊产生的抗体。

(1)检测方法:iELISA。

(2)标本:i血清或血浆。

(3)参考范围:i阴性。

(4)临床应用:i胰岛素治疗的DM组IAA高于未用胰岛素治疗的DM组;1型糖尿病组高于2型糖尿病组。1型糖尿病患者阳性率可达18%~34%,l并认为低水平的IAA很少有临床意义。目前普遍认为,lIAA单独测定意义不大,l但与前述指标联合检测,l可增加ICA对1型糖尿病的预测程度。

5.胰岛素抵抗的实验室检测

(1)葡萄糖钳夹技术(Clamp):i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的作用。目前,l衡量胰岛素抵抗的指标有很多,l而通过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计算葡萄糖代谢率(M)则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测定机体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l即测定机体胰岛素抵抗的金标准。这一技术由De1Fronzo于1979年创立,l在国外已开展20余年,l而我国是从2000年开始应用这一技术。

1)检查指征:i家系中有2型糖尿病的直系亲属,l但本人血糖正常,l作为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测定有无早期的胰岛素抵抗;绝经前后肥胖妇女胰岛素的敏感性;单纯性肥胖患者,l2型糖尿病以及糖耐量异常患者。

2)原理:i通过给予外源性胰岛素,l使机体处于高胰岛素状态而抑制内源性葡萄糖的产生,l同时输注葡萄糖使血糖浓度维持在基础水平,l以阻断胰岛β细胞和胰岛素依赖组织间的反馈调节达到外源性胰岛素与葡萄糖代谢的平衡。在这种状态下,l可完全抑制肝糖原输出和内源性胰岛素分泌,l这时葡萄糖输注率等于外源性胰岛素介导的机体葡萄糖代谢率,l葡萄糖输注率越小,l机体胰岛素抵抗越严重,l从而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及抵抗程度。

3)试验方法:i检查前48小时,l患者进正常热量平衡饮食7560kJ/d,l糖类占总热量的55%,l蛋白质占15%,l脂肪占30%,l不饮酒。前1天20:i0。后禁食,lDM患者停药3小时。于检查当日早晨8:i00开始用电子泵以一定速度静脉滴注胰岛素。检查前10分钟(T0~T10)胰岛素输注速度为2mU/(kg?min),l随后110分钟以1mU/(kg?min)的速度持续滴注。目的是获得浓度近于100μU/mL(±10%)的血胰岛素水平的平台。于滴注胰岛素前20、i10分钟和滴注开始即刻测血糖.以其平均值作为血糖的基础值。通过一滴速泵静脉滴注葡萄糖液,l于滴注的第4分钟开始,l以2mg/(kg?min)的速度持续滴注6分钟(T4~T10)。从T10开始,l每5分钟测血糖1次,l历时120分钟。再根据De1Fronzo所述方程式计算出下次应该输注葡萄糖的滴速,l以维持血糖于满意的范围(基础血糖值±10%)。葡萄糖谢率(M),l单位为mg/(kg?min),l计算公式为钳夹试验最后40分钟每分钟每公斤体重的葡萄糖输注量+(G80-G120)×0.06215(其中G80和G120分别为T80和T120时点的血糖,l单位为mg/dl)。

4)临床应用及评价:i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是由一定剂量胰岛素输注和变化剂量输注葡萄糖组成的阻断内源性葡萄糖——胰岛素反馈,l测定组织对外源性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这是目前世界公认的评价胰岛素抵抗的金标准。它设计合理,l排除了体内许多难控制的干扰因素对评价胰岛素抵抗的影响,l但由于其价格昂贵和测定费时大大地限制了此项技术的推广和使用,l使其不能成为大量病例研究尤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实用技术。只能作为小量病例的科研工作。

(2)HOMA模型:i稳态模式评估法(Homeostasis1Model1Assessment,lHOMA)由Mattheus等提出,l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个简单而又较理想的评估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HOMA模型是基于血糖和胰岛素在不同器官(包括胰腺、i肝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影响而建立的数学模型,l该模型仅用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值就能评估机体的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素敏感性(IS):iIR=FINS/22.5e-lnFPG,lIS=20×FINS/(FPG-3.5),l其中胰岛素单位为μU/ml,l葡萄糖为mmol/L。HOMA模型因仅涉及空腹状态下血糖和胰岛素值,l操作简单、i价格便宜对患者几乎无损伤而受广泛欢迎。其临床应用及评价:i①在病例较多的情况下它与Clamp测定的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②HOMA1IR对数转换值比原始值更可靠;③HOMA1IS的缺点是使一部分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被评定为“负值”。

(3)胰岛素敏感指数(ISI):i是由1993年我国中日友好医院李光伟等教授与美国DrpeterH1Bennett共同提出的,l即由空腹血糖与空腹血浆胰岛素乘积的倒数,l1/(FPG×FINS)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这是因为胰岛素是唯一的负性调整血糖的激素,l血糖调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靶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l在清晨空腹状态下血糖、i胰岛素和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三者达到一个基本稳定平衡。本指数的使用也有某些限制,l它不适用于原胰岛素结构不正常的病例,l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极差的病例,l因这些病例清晨血糖、i血浆胰岛素和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之间并未达到稳定的平衡。本方法测试结果与Clamp的结果相似,l是一个很简单、i能粗略地评估IR的方法,l较适合用于人群IR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分子生物学检测】

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有明显的遗传倾向,l只是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与HLA基因多态性有关;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基因、i胰岛素受体基因、i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等有关。用于糖尿病的基因检测技术有:i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i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SSOP)、i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ASOP)、i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i序列特异性引物分析(SSP)、i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法(SNP)、i直接测序法、i反向斑点杂交法和变性高压液相色谱(DHPLC)等基因分析技术。

1.HLA基因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6p21.3).全长31600kb,l具有高度多态性和高度连锁不平衡的特点,1在人体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24个HLA基因座位上128个为功能基因,l其中39.8%与免疫功能相关,l与许多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HLA基因主要分为Ⅰ、iⅡ、iⅢ类基因。1型糖尿病是T细胞参与的胰岛β细胞被破坏的自身免疫性多基因遗传病,lHIJA位点的多态性可解释1型糖尿病的40%~50%的遗传易感性。目前报道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HLA位点最多的是Ⅱ类基因的DQ、iDR和DM,l对Ⅰ类和Ⅲ类基因报道较步。中国上海及北京地区1型糖尿病患者中HLA-DR3、iHLA-DR4基因频率显著增高。总之,l在糖尿病发病的内在因素中遗传因素是非常肯定的,l但仅仅是易感性遗传,l糖尿病的基因型须有内在或外在因素的诱发才能促使其发病。

2.胰岛素基因11目前发现因胰岛素基因密码子点突变导致的异常胰岛素有两类:i①胰岛素结构异常。第11对染色体短臂上胰岛素基因突变。胰岛β细胞合成变异胰岛素。变异胰岛素的免疫活性仍属正常,l但生物活性很低。正常胰岛素分子与受体结合的部分是胰岛素分子的生物活性区,l迄今已报告的异常结构胰岛素有B25苯丙氨酸被亮氨酸取代,lβ24苯丙氨酸被丝氨酸取代,lA3缬氨酸被亮氨酸取代等三种变异胰岛素综合征;②胰岛素原过多。正常情况下,l胰岛口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中约含胰岛素原5%。胰岛素基因突变,lβ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中C肽与胰岛素的连接点本来是精氨酸.却被组氨酸取代。胰岛素原经蛋白酶作用时水解不完全,l大量的胰岛素原未能转变为胰岛素而进入血液循环。

3.胰岛紊受体基因11胰岛素在细胞水平发挥生理作用,l必须和靶细胞(如肝细胞、i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等)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在与受体结合后胰岛素才能影响细胞内物质的合成与代谢。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是一种糖蛋白。每个受体由α、iβ各两个亚单位组成,l亚单位之间有二硫键相连。α亚单位穿过细胞膜,l部分暴露在细胞膜表面,l具有胰岛素结合位点。β亚单位由细胞膜向胞浆内延伸,l是胰岛素引发细胞膜及细胞内效应的功能单位。细胞膜上的受体数量处于一个合成与降解的动态平衡中。受体结合胰岛素具有高度特异性及高度的亲和力。细胞膜上胰岛紊受体数量减少.亲和力降低,l使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胰岛素受体的控制基因在第19对染色体上,l若该基因发生突变,l则出现变异胰岛素受体,l胰岛素不能与变异受体结合而临床表现为胰岛素抵抗。

4.线粒体基因111981年Anderson等发表了人类线粒体DNA(mtDNA)的全序列,l从此开辟了研究mtDNA突变与人类疾病的新领域。1992年van1den1Ouweland发现1个家系的糖尿病是线粒体的tRNAleu(UUR)基因的异常即第3243位点A→G(A3243G)的点突变所引起,l随后世界各地陆续有该基因突变致糖尿病的病例报道。其临床特点表现为母系遗传,l可伴耳聋,l发病较年轻,l胰岛功能较差;临床上以1型糖尿病、i2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为表现,l也有以耳聋为首发症状;胰岛索缺乏,l在发病后较短时间需要胰岛素治疗。

目前WHO已将线粒体tRNAleu(UUR)第3243位点突变所致的糖尿病归类于特殊型DM,l即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DM。mtDNA1tRNAleu(UUR)基因A3243G突变也被公认为迄今线粒体基因组中唯一一个明确的致糖尿病点突变。另外,l线粒体nt3316G→A突变、int3394T→C突变、int3426A→G突变、int3434A→G突变、int12026A→G突变、int16189T→C突变与糖尿病发生有关。

5.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1diabetes1ofthe1younG,lMODY)相关基因MODY是2型糖尿病中的一种单基因疾病,l其特点是早期发作(通常在25岁以下),l伴有胰岛索分泌功能障碍.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现已明确有6个MODY的突变基因。MODY1定位于染色体20q12~q13,l由于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基因突变,l导致脱氧腺嘌呤核苷代谢受阻,l使其浓度升高,l损伤β细胞;MODY2定位于染色体7p,l与葡萄糖激酶(GCK)基因突变有关;MODY3定位于染色体12q24.2,l与HNF-1α基因突变有关;MODY4由位于13号染色体上的胰岛素启动因子(IPF-1)突变所致;MODY5的致病基因是肝细胞因子1β(HNF-1β)基因突变;MODY6是神经元分化因子(NeuroD1)和β细胞E框反式激活物2(BETA2)基因突变引起。

【应用与建议】

糖尿病诊断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i①是否有糖尿病;②是哪种类型糖尿病;③有无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l对糖尿病的诊断、i分型、i病情观察和治疗监测等有重要临床价值。

1.空腹血糖测定用于糖尿病筛查;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OGTT)测定用于糖尿病诊断。

2.C肽、i胰岛素测定及释放试验,l是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的重要实验室指标。结合GADA、iICA、iIAA和IA-2A等自身抗体测定对糖尿病的分型和病因判断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病因检查包括胰岛素抵抗、iHLA基因多态性、i胰岛素基因、i胰岛素受体基因、i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检测等。

3.血清GHb和血清GSP测定可用于监测糖尿病的控制情况。GHb可反映检测前2~3月内平均血糖水平,l是糖尿病长期控制的监测指标,lGSP可反映检测前2~3周内平均血糖水平,l是糖尿病近期控制水平的监测指标。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i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和乳酸酸中毒,l除检查血糖外,l还可进一步检查血、i尿酮体、iβ-羟丁酸、i血浆渗透压、i电解质、i乳酸和血气分析;糖尿病如伴发慢性并发症特别是糖尿病肾病,l则需检查尿微量蛋白。

5.在临床实际应用中,l必须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根据临床实际需要,l有的放矢地选择检测项目和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