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

一、i疾病概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lOP)是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l致使骨脆性增加、i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本病的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l被认为有相当高的死亡率。临床上根据骨质疏松发生的原因分为三类:i①原发性:i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Ⅰ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Ⅱ型)。Ⅰ型由破骨细胞介导,l最常见于绝经不久的女性,l骨形成及骨吸收的生化指标均增高.为高转换型,l快速的骨丢失主要为小梁骨,l特别是脊椎和桡骨远端;Ⅱ型多在65岁以后发生,l骨形成及骨吸收的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或偏低,l为低转换型,l与高龄、i慢性钙缺乏、i骨形成不足有关,1主要侵害椎体和髋骨;②继发性:i往往是由于某些疾病、i药物或其他原因造成,l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i甲状腺功能亢进症、i库欣综合征、i胃肠吸收障碍、i慢性肾病、i恶性肿瘤的骨转移、i骨髓瘤、i淋巴瘤、i成骨不全、i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i甲状腺素、i酒精等,l其他还有制动、i废用和失重等;③特发性:i常有家族遗传史,l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l女性多于男性。本章主要讨论原发性骨质疏橙。

骨质疏松症骨折的三个典型部位是人体的椎体、i前臂和髋部。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取决于性别、i种族和年龄,l其中年龄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l并与骨折的部位相关。年龄在50~70岁的妇女脊椎和腕骨骨折的发生率高于髋骨骨折,l而老年男性和女性髋骨骨折的发生率与年龄均呈几何形式上升,l所以年龄超过75岁后髋骨是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的最常见部位。

【病因和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症及骨质减少和遗传的多态性、i老龄、i激索的缺乏和过多、i营养缺乏、i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i制动等有关。发生骨质疏松的很多机制还是不清楚的,l但近30年,l由于生化和遗传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该领域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

1.遗传的多态性 大量的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对骨峰量起到很重要的决定作用,l骨质疏松症妇女的女儿们或有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一级男性亲属的骨密度要比相对应的正常人群的骨密度低。一些对骨密度有显著影响作用的候选基因已在研究,l如维生素D受体基因、iⅠ型胶原α1基因、i雌激素受体基因等.这些基因的研究显示了骨质疏松症可能是多基因疾病,l同时对其中一些基因的研究可以用于预测骨密度和骨折。

2.老龄绝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是与年龄相关的骨质丢失有关。人的一生骨量的变化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i骨量上升期.出生后经过骨的生长以及青春期后骨骼的加同,l使骨形成超过骨吸收,l约在30~35岁骨量达到峰值。第二阶段:i骨代谢平衡期,l骨吸收与骨形成平衡。第三阶段:i骨量减少期,l这一阶段骨吸收大于骨形成,l表现为缓慢的、i年龄依赖型骨量丢失。随年龄增加,l骨丢失到一定程度就会大大增加骨折的危险性。

3.性激素缺乏骨质疏松好发于绝经后妇女,l研究显示老年女性其血清雌二醇水平在10~15pg/ml者与血清雌二醇水平小于5pg/ml者相比,l骨密度要好而且少脊椎变形。雌激素可直接或间接抑制骨吸收,l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可以识别雌激素受体,l雌激素缺乏使骨对甲状旁腺激素敏感性增加,l造成骨吸收增强而导致骨量的丢失。这种骨量的丢失与年龄或引起雌激素缺乏的原因无关。雄激素可作用于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并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l性腺功能减退的男性也存在着骨质丢失的问题,l但性腺衰竭对骨的影响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4.其他 体质因素、i生活方式及营养与骨矿密度和骨折有关。体重是峰值骨量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l体重的改变也同样是髋骨骨折发生的重要因素;锻炼对骨骼有益,l长期锻炼也减少了髋骨骨折的危险性;酗酒与骨的更新减慢及骨小梁体积的减少有关;吸烟对男性和女|生骨矿密度和骨量丢失数率均有不良影响;过量咖啡因的摄人与骨量的减少有关;骨生长期如钙摄人不足可造成较低的峰值骨量。

目前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可能是在骨再建过程中,l激素的系统调节和各种细胞因子的局部调节发生变化.导致激活频率增加或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偶合机制障碍,l使骨再建失衡,l最终将引起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变化。任何影响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数目及功能的因素都可引起本病。骨吸收主要由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破骨细胞介导,l骨吸收增强是破骨细胞数量和活性增强的结果,l影响骨吸收的因素有:i①1.25(OH)2D3;②雌激素;③甲状旁腺素(PTH);④降钙素(CT);⑤细胞因子,l如IL-6、iIL-1和IL-11。骨形成主要由来源于骨源性基质干细胞的成骨细胞介导.影响骨形成的因素有:i①遗传因素;②钙;③生活方式;④激素;⑤药物,l如糖皮质激素、i甲状腺激素、i抗癫痫药、i肝素、i化疗药及长期锂治疗等。

【临床表现】

疼痛是最常见、i最主要的症状,l是由于骨转换过快,l骨吸收增强,l骨小梁破坏、i消失,l骨膜下皮质骨的破坏引起。但大多数患者在早期有很长一段亚临床期,l在这一阶段患者无症状与体征,l但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可以出现异常。骨质疏松最初的临床症状为腰背痛,l常在运动或负重时突然出现且疼痛明显,l其他疼痛依次为膝关节、i肩背部、i手指、i前臂、i上臂。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并发症,l常因轻微活动或刨伤,l如弯腰、i负重、i挤压、i摔倒等而发生,l骨折常见的部位脊柱、i髋部和前臂。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驼背、i身材变矮,l是骨质疏松的重要体征之一,l严重的脊柱畸形可使肋骨与髂嵴相接触,l引起下部肋骨的疼痛,l也可能压迫胸腹脏器而导致呼吸困难和胃肠道症状。髋部骨折是一种毁坏性病变,l危害最大,l可致残、i致死。

【诊断与鉴别诊断】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必须排除各种继发性可能后才能成立。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有赖于临床表现和骨量测定,l实验室有关项目的检测有助于确定骨转换类型、i动态观察药物治疗反应以及发病机制的探讨。

1.骨量测定骨质疏松最可靠的诊断是直接测量骨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l有很多方法用于测定躯干、i外周或全身的骨松质或骨皮质的骨密度。按测量性质可分为定性、i半定量和定量三类,l按方法特性可分为放射性和超声。现广泛使用的仪器有单光子(SPA)、i双光子(DPA)、i单能X线(SXA)、i双能x线(DXA)吸收法,l定量CT(QCT)和定量骨超声(QUS)。

1994年WHO针对白人妇女骨量测定的诊断标准为:i①正常:i骨密度在正常年轻人群均值1.0标准差(SD)之间;②骨量减少(osteopenia):i骨密度低于正常年轻人群均值1.0SD~2.5SD者;③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i骨密度低于正常年轻人群均值2.5SD以上者。④严重骨质疏松症:i骨密度低于正常年轻人群均值2.5SD以上,l并伴有1处或多处骨折。男性的诊断标准尚未确立,l但目前一般参考上述标准。我国男女两性的诊断标准正在探讨中。

2.骨组织活检 疑难病例可在髂嵴取骨活检,l并进行骨组织计量学检查,l可获得精确的骨量,l并且能根据四环素双标记测量骨组织中反映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动力学指标,l区分骨量减少的骨转换类型。也可在骨组织切片上观察骨皮质、i骨松质、i骨小梁的结构和连接性。

3.骨痛需与肌肉劳损鉴别。骨密度减低的鉴别诊断包括骨软化、i肾小管性酸中毒、i多发性骨髓瘤、i骨转移癌等。

二、i检验诊断

与骨代谢有关的一般实验室生化检查,l如钙、i磷等骨质疏松患者多在正常范围,l如这些指标异常,l应注意是否有继发性骨质疏松或其他代谢性骨病的可能。近年来,l一些能够反映机体骨吸收和骨形成功能的特殊生化指标,l对了解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再建状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生化和免疫学检验项目】

(一)血、i尿骨矿物质成分

1.血清总钙和游离钙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血钙一般在正常范围。

2.血清无机磷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血磷一般在正常范围。

3.血清镁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血清镁均下降。

(二)骨形成指标

1.碱性磷酸酶(alkaline1phosphatase,lALP)血清中ALP主要来源于肝和骨,l其中骨ALP约占50%。由于受同工酶的影响,l单纯测血清总ALP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l而测同工酶骨ALP则可较敏感地反映骨代谢。骨ALP是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的特异性产物。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约60%骨ALP升高,l血清中ALP升高者仅占22%,l老年骨质疏松症ALP变化不显著。

2.骨钙素(Osteocalcin,lOC)

(1)测定方法:i放射免疫法、i酶联免疫法。

(2)标本:i血清或血浆。待测血清标本应在抽血后迅速处理。

(3)参考范围:i放射免疫法:i3.77~5.73μg/L;酶联免疫法(ELISA法):i<5岁:i(14.8±7.5)μg/L;6~15岁:i(38.6±18.3)μg/L;16~20岁:i11.5~4.0μg/L;21~50岁:i(5.2士2.4)μg/L;51~60岁:i(4.8士2.2)μg/L;>60岁:i3.8~2.8μg/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骨钙素亦称骨γ-羧基谷氨酸蛋白(bone1gla1protein,lBGP),l是骨组织的特异性蛋白,l是非胶原性蛋白的主要成分,l占骨基质非胶原蛋白的15%~20%,l约占骨质蛋白的3%。骨钙紊由成熟成骨细胞、i成牙本质细胞和肥大的软骨细胞特异合成并分泌到骨中,l参与调节和维持骨钙,l其合成是维生素K依赖性的,l受1.25(OH)2D3调节。正常生理情况下.2/3骨钙素特异地结合羟磷灰石.使骨盐沉积形成羟磷灰石结晶,l调整骨矿化沉积速率,l调节骨的生长,l1/3进入血液循环。

国际上把血清BGP作为反映机体成骨细胞功能活性的敏感、i特异分子标志物。由于在骨吸收过程中,l基质中的骨钙素可释放到血液,l因此,l骨钙素水平又可作为判断骨转移的指标。准确说,l骨钙素是评价骨形成和骨转换率的特异性指标,l而并非骨质疏松的特异性指标。在骨质合成时,l尤其是骨损伤后骨质合成的早期,l血清骨钙素可以增高。骨钙索水平下降,l则提示成骨细胞活性下降及骨转移率降低。BGP增高见于高转换率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可有轻度升高,l绝经后骨质疏松BCP升高明显,l雌激素治疗2~8周后BGP下降50%以上。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标本采集:i采集禁食后早晨空腹的静脉血。BGP分泌具有生物节律性,l清晨高,l下午和傍晚达到最低,l后又逐渐上升,l直至凌晨4:i00间达到最高点。

2)抗凝剂:i血浆BGP较血清中的浓度低。研究表明用锂肝素抗凝,lBGP水平较高,l为血清中的83.6%,lEDTA抗凝时为65.1%。

3)目前应用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分析两种方法检测BGP。第一代放免法用牛BGP作为抗原和标准,l由于人和牛BGP的C-端相同,l传统的牛抗血清大多能识别BGP分子的C-端,l所以各实验室的抗血清测出血中的BGP水平相差很大。目前大多用人骨提取BGP作抗原。不论使用多价抗体或单克隆抗体,l都能识别BGP分子的抗体决定簇。血中主要是完整的BGP片段和N-端大片段,l而在室温下几小时后,1完整BGP片段很快降解成N-端大片段。

3.札清Ⅰ型前腔原羧基端前肽(carboxy1terminal1propep-tide1of1type11procollagen,lPICP)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N1terminal1propeptide1of1type1I1procollagen.PINP)

(1)测定方法;放射免疫法,lELISA。

(2)参考范围:iPICP:i成人:i50~200μg/L,l婴儿可高达21900μg/L。

(3)PICP和PINP的生化特性:iⅠ型胶原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胶原类型,l广泛分布于疏松结缔组织、i骨骼和肌腱,l其前体为Ⅰ型前腔原。骨基质中骨胶原蛋白占90%,1其中主要为Ⅰ型骨胶原。成骨细胞内合成l型前胶原后以可溶性方式分泌至细胞外.经特异的蛋白酶进行修饰,l分别从多肽链的羧基端和氨基端切除部分片段,l其中来自棱基端的小分子肽,l即为PIC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l来自氨基端的小分子肽为PIN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PICP分子量为117kD,l肽内有二硫键存在,l分子较稳定,l由肝清除,l半衰期为6~8分钟。PINP分子量为70kD,l含Gly-x-y结构,lx、iY分别为脯氢酸和羧脯氢酸,l由肝内皮细胞上的清道夫受体俘获并清除,l一些PINP直接沉积到骨基质上。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PICP、iPINP在血清中的含量反映成骨细胞合成骨胶原的能力,l是监测成骨细胞活力和骨形成的实验室指标基础,l对于研究骨代谢改变、i骨质疏松诊断及其发病机制、i药物治疗观察等有着重要意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ICP水平不增加,l但雌激素治疗6个月可下降30%。

理论上PICP是骨形成的良好指标,l佃临床应用敏感性差,l其水平与骨组织学上骨形成相关性也较微弱。近年研究,l与BGP和PICP相比,lPLNP是骨形成更为特异和敏感的指标。

(三)骨吸收指标

1.尿钙

(1)测定方法:i同血钙的测定。

(2)标本:i24小时尿液。

(3)参考范围:i尿钙:i尿中钙的排泄量正常值50~200mg/d,l通常采用肌酐修正法,l计算尿钙排泄量:i

尿钙排泄量(mg/dl1GF)=

尿钙与肌酐比值(Ca/Cr):i成人:i(0.093土0.061)mg/mg

绝经后:i(0.163±O.111)mg/mg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正常膳食条件下,l钙从尿中排出量约为摄人量的20%左右,l尿钙排出量与钙摄入量呈指数关系,l与肠道吸收的钙量呈正相关。

尿钙排泄量因食物中钙摄取量的不同而异,l一般男性高于女性。在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或者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时尿钙排泄量减少。

尿Ca/Cr虽然不是反映骨吸收的特异指标,l但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钙代谢及骨吸收的程度和状态,l而且价格低廉、i实验要求低,l可作为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的动态观察指标。

2.尿羟脯氨酸(hyroxyproline,lHOP)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和在肽链中的排列顺序有其特殊性,l其中甘氨酸(Gly)占总氨基酸1/3,l脯氨酸(Pro)和羟脯氨酸(HOP)占1/5以上。羟脯氨酸属非编码氨基酸,l在成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后,l由脯氨酸羟化而成,lHOP为胶原所特有,l与其螺旋形成并能承受强大的拉力有关。

(1)测定方法:iHPLC和分光光度法。

(2)标本:i24小时尿。

(3)参考范围:i儿童:i1~5岁:i150~496μmol/24h尿;6~10岁:i270~755μmol/24h尿;11~14岁:i480~11370μmol/24h尿;成人:i150~420μmol/24h尿。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因HOP是胶原蛋白所特有,l其在组织、i血以及尿中的含量反映胶原的合成与分解。HOP约一半由尿排出体外,l因而测定尿HOP含量可反映胶原蛋白的代谢及某些疾病对结缔组织的损害程度,l尤其是对骨组织的损害,l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HOP是监测破骨细胞功能的指标,l但其尿中排出量的波动范围较大,l不仅受体内胶原蛋白合成、i分解的影响,l而且与某些疾病对结缔组织的破坏程度有关,l如严重骨折、i软组织损伤、i灼伤等.尿HOP排出会增加。

血清HOP水平升高见于高转换率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HOP变化不显著,l绝经后骨质疏松症HOP升高。

(5)方法学评价:i虽然HOP是反映骨吸收和骨转换程度的指标,l但存在一些缺点:i①特异性不高.受饮食影响较大,l收集24小时尿之前2~3天,l应进食无腔原饮食,l如肉类、i禽类、i鱼类、i布丁等;②血清羟脯氨酸和总羟脯氨酸水平与尿羟脯氨酸含量密切相关;③参考值仅对肾小球滤过率正常者有效。

3.尿吡啶啉(pyridinoline,lPYD)和尿脱氧吡啶啉(deoxypyridinoline,lD-PYD)在成熟I型胶原中吡啶啉(PYD)和脱氧吡啶啉(D-PYD)是Ⅰ型胶原分子之间构成胶原纤维交联的物质,l起稳定胶原链的作用。毗啶啉又名羟赖氨酸吡啶啉(hydroxylyl1pyridinoline,lHP),l脱氧后形成脱氧吡啶啉,l又名赖氢酸吡啶啉(lysyl1pyridinoline,lLP)。脱氧毗啶琳仅存在于骨和牙本质中,l吡啶啉也存在于关节软骨、i韧带和脉管中。

(1)测定方法:i主要有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i化学发光法及ELISA法。

(2)参考范围:iHPLC:i健康的绝经前女性:iPYD:i17~60μmol/mol肌酐。D-PYD:i1.8~90μmol/mol肌酐。

HPLC:i2~5岁健康儿童:iPYD:i35~380μmol/mol肌酐。

D-PYD:i7.1~135/μmol/mol肌酐。

(3)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当骨吸收时,l胶原纤维降解,lPYD和D-PYD被释放入血循环,l并从尿中排出。测定尿中的PYD及D-PYD可直接评价骨丢失率,l比尿HOP更特异、i灵敏,l并不受摄入食物的影响,l是反映骨吸收的特异的敏感性指标。尿中PYD与D-PYD的变化往往先于骨密度的改变,l并可连续测定以便得到长期的骨代谢变化,l能够有效地监测骨吸收的治疗效果。其测定对骨质疏松早期诊断,l长期随访,l抗吸收治疗药物疗效观察提供依据。但由于PYD也存在于软骨中,l不具特异性。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尿中的PYD及D-PYD?显著升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增高不显著。

(4)方法学评价和问题:i尿吡啶啉(PYD)在反映活动性的骨丢失优于HOP,l可经酸水解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l也可用免疫法直接测定其游离的部分(约占总量的30%)。高效液相色谱对于挥发性低、i热稳定性差、i分子量大的高分子化合物以及离子型化合物的分离尤为有利。

尿中PYD与D-PYD的含量通常以尿肌酐来校正,l所以受肌酐水平影响。

4.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erminal1telopeptideS1oftypeⅠ1collagen,lNTX)

(1)测定方法:i主要有ELISA和HPLC。

(2)标本:i尿液。

(3)参考范围:i单克隆抗体法:i

5~10岁最高;(365±65.4)pmolBCE/μmol肌酐。

11~20岁:i(133.2±9.8)pmolBCE/μmol肌酐。

男性;21~86岁:i(31.3±4.0)pmolBCE/μmol肌酐。

女性:i21~50岁:i(30.9±3.1)pmolBCE/μmol肌酐。

51~60_岁:i(43.5±2.9)pmolBCE/μmol肌酐。

61~70岁:i(50.3±7.8)pmolBCE/μmol肌酐。

71~86岁:i(66.6±18.2)pmolBCE/μmol肌酐。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Ⅰ型胶原纤维的氨基端通过吡啶啉或脱氧吡啶啉与另一胶原分子和930位氨基酸形成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在骨吸收的过程中被释放出来,l从尿中排泄,l可作为骨吸收的特异指标。将NTX与PYD、iD-PYD、iB-ALP和BCP升高幅度相比证明NTX在研究雌激素缺乏所致的骨吸收增加上较总PYD更为敏感。

尿中NTX在出生时浓度最高,l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下降,l青年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绝经后妇女显著高于绝经前,l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明显升高。

(5)方法学评价

1)用ELISA测定NTX,l为近年开展起来的检测骨吸收的方法,l该法简便易行,l敏感,l结果准确,l稳定性好,l且测定不受饮食影响。

2)用ELISA测定NTX是以单克隆抗体辨别Ⅰ型胶原吡啶啉基上的N端肽,l测定线性范围200~500nmolBCE(bone1colagen1equivalent,l即相当于每升纳克分子胶原量)。

5.尿羟赖氨酸糖苷(hyglycosidedroxylysine,lHOLG)

(1)测定方法:i反相HPLC。

(2)标本:i24小时尿。

(3)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羟赖氨酸糖苷是Ⅰ型胶原的组成成分,l以葡萄糖半乳糖苷羟赖氨酸和半乳糖苷羟赖氨酸两种形式存在,l由于葡萄糖半乳糖苷羟赖氨酸也存在于皮肤和补体Clq中,l所以半乳糖苷羟赖氨酸更具特异性。由于其糖基化形式不会产生代谢变化,l亦不会被食物成分所影响,l故其作为反映骨吸收的指标优于尿羟脯氨酸。

HOLG是反映骨吸收的指标,l较HOP更灵敏,l升高见于高转化率骨质疏松症。

6.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1acid1phospha-tase,lTRAP)

(1)测定方法:i包括ELISA、i化学法、i荧光免疫法、i放射免疫法、i吸收光谱法和酶法等。

(2)标本:i血清或血浆。

(3)参考范围:i对硝基酚磷酸盐法;男:i(9.88±5.80)IU/L.女:i(9.47±5.40)IU/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血中的酸性磷酸酶有6种同工酶,l主要来源于前列腺、i肝,l肾、i红细胞、i血小板和骨,l电泳可分出6条带(Type0~5),l来源于骨的属于Type5,lType5带上的还包括一些其他来源的酸性磷酸酶,l其具有抗酒石酸的特性,l故称为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P)。主要是骨源性的,l但也有其他如红细胞来源的。TRAP的分子量约为35kD.分子中有两个铁原子,l是酶的活性催化部位,l骨TRAP存在于重吸收小囊泡中,l主要由破骨细胞释放,l在骨吸收活跃的部位升高,l是反映骨吸收的特征性酶。

血清活性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l男性0.5~9岁、i女性10~19岁达到高峰。20岁以后逐渐下降。

TRAP增高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TRAP增高不显著。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i正常人血清中,l存在两种5型TRAP异构体,l即5a和5b。5a型TRAP可以在唾液酶的作用下转变为5b。只有破骨细胞来源的TRAP-5b才具有酶活性,l经临床实验表明,l血清TRAP-5b可更好地反映破骨细胞活性。目前测定TRAP的方法主要有光谱吸收法、i酶法和ELISA法。利用TRAP-5b具有被氟化剂抑制和可抗酒石酸、i肝素的特性,l可通过血浆与试剂中抑制物和抵抗物的作用,l运用酶的连续监测方法,l快速测出血清(或血浆)中TRAP的活性。

血清TRAP结果不受饮食影响。在室温下,l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每小时下降25%.如不经酸化,l直接放置在4℃24小时其活性下降15%。

7.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

(1)测定方法:iRIA和ELISA。

(2)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i血清ICTP是Ⅰ型胶原C端肽通过吡嚏交联结合而成,lICTP分子量约10kD,l可通过肾小球基膜。在骨吸收过程中,lⅠ型胶原被分解,1释放ICTP。ICTP与Ⅰ型胶原溶解比例为1:i1,l是破骨细胞性胶原溶解的定量指标。联合测定血清ICTP和PICP是反映骨胶原形成和溶解状态的直接指标。

血清ICTP水平可以反映由雌激素缺乏所致骨质疏松症的骨转换情况,l与尿HOP、iCa/Cr和血浆TRAP相比更特异、i灵敏。

(3)方法学评价和问题:i目前检测方法有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分析两种。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肝素或EDTA抗凝的血浆中ICTP浓度与血清中ICTP浓度无显著区别。但用枸橼酸盐抗凝的血浆中,lICTP的浓度较相应血清中的浓度下降约50%。

血中的ICTP主要经肾脏排泄。因而当肾功能不全、iGFR<50ml/(min?1.73m2)时,lICTP升高。在室温和4℃保存5天的血样,l与20℃下保存5天的血样相比,lICTP浓度分别下降1.217%和516%。样品反复冻融,l也会造成ICTP浓度下降。

【特殊检验项目】

近年尚处于研究阶段的用于指导骨质疏松症诊断的生化指标:i

(1)血清瘦素(Leptin):i调节中枢神经(神经肽Y4)来控制骨量,l神经肽Y4可能加强性激素调节小粱骨的骨密度。在绝经后妇女中,1血清瘦素水平与腰椎的BMD(骨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2)护骨素(OPG):i又称破骨细胞形成抑制因子,l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血清水平下降。

(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Ⅰ):i调节骨细胞的生长、i增殖与代谢。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IGF-Ⅰ水平下降。

【应用建议】

目前骨质疏松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学包括组织学、i影像学和生化指标的检测。在临床化学和骨代谢研究方面,l生化指标检测由于能反映短期内骨代谢状况,l具有简便、i快速、i无创伤性的特点.在预防性诊断、i指导治疗、i流行病学调查以及长期跟踪监测方面独具优势。这些生化指标反映的骨代谢状态不同且各有优缺点.由于受饮食、i季节、i药物及疾病等因素影响,l测定前需严格限定条件。骨代谢标志物具有波动性,l建议晨起空腹时采血、i采尿。药物治疗初次检测骨代谢标志物评价骨代谢时,l至少提前一个月停用影响骨钙代谢的药物。

尽管骨代谢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的日常诊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l但目前尚无可靠的诊断标准,l检测方法亦未标准化,l因此,l仍需循证医学研究以达成临床共识或制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