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病原学】

支原体(mycoplasma)为柔膜体纲,l柔膜体纲的主要特征是:i①缺乏细胞壁,l三层膜结构,l能在体外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最小的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样菌落;②可通过450nm和220nm微孔滤膜;③基因组富含A-T;④在任何条件下菌株均不能恢复成有壁菌,l借此与L型菌相鉴别。迄今,l已知的支原体有150多种,l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寄居于人类的支原体有16种,l其中寄居在人泌尿生殖道黏膜,l与生殖道感染相关并可通过性行为传播的支原体包括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lUu)、i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1hominis,lMh)、i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1geni-talium,lMg)、i穿通支原体(mycoplasama1penetrans,lMpe)、i发酵支原体(mycoplasma1fermentans,lMr)和梨形支原体(mycoplasma1pirum,lMpi)6种。由于口和生殖器接触,l寄居于泌尿生殖道的支原体(Uu、iMh、iMg、iMpe)偶尔可在口咽部分离出来。相反,l某些寄居在口咽部的支原体(如发酵支原体、i唾液支原体、i肺炎支原体)也可出现在泌尿生殖道中。Uu、iMh和Mg等3种支原体是目前在医学领域最受重视的支原体。近年的研究表明,lUu是主要病原体,lMh是次要病原体,l90%以上为混合感染。Uu和Mh不但可通过性行为传播,l并引起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i附睾炎、i前列腺炎和急性输卵管炎,l该病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l且耐药株日趋增多。据报道,l支原体多重耐药发生率可达87%以上,l四环素类以及大环内脂类干扰蛋白合成的抗菌药物对之有效,l如四环素、i红霉素、i壮观霉素等。已知模式株Mpe(GTU1ATCC155252)、i发酵支原体(Mf,lATCC19989)、i解脲脲原体(Uu,lATCC27618)人型支原体(Mh,lATCC123114)和生殖支原体(Mg,lATCC133530)。

经性传播感染的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引起男女泌尿生殖道感染,l如非淋菌性尿道炎(阴道、i宫颈炎)、i盆腔炎、i官内膜炎和产后热等,l并与不育、i不孕、i不良妊娠等密切相关,l另外支原体感染还可引起绒毛膜炎,l自然流产、i低体重儿及新生儿脑膜炎、i脑脓肿以及围产期感染等。

20世纪80年代,l医学界发现第12种形如南瓜状支原体,l即生殖原体(mycoplasma1genitalium,lMg)与急性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和慢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al,lure-thrifts,lNGu)及非淋菌性前列腺炎、i慢性盆腔炎相关。

发酵支原体和穿通支原体分别于1986年和1991年从HIV感染同性恋患者体内分离到,l并进一步证实此两种支原体能促进HlV的复制,l加速疾病进展,l故被认为是HIV感染协同因子或称AIDs协同感染因子。如发酵支原体有很强的致病力,l能引起人体全身感染,l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穿通支原体具有肺炎支原体一样特殊的尖端结构,l能吸附于人体尿道、i上皮细胞、i红细胞、i单核细胞,l尤其是侵犯CD4淋巴细胞,l激活免疫细胞,l干扰机体的免疫功能、i激活HIV感染的细胞内病毒的复制,l加速HIV患者快速进入AIDS期。

梨形支原体(mycoplasroa1Pirum,lMpi)于1985年从HIV患者的外周血分离。此支原体可引起艾滋病患者全身感染,l加速患者死亡。表现为淋巴结肿大、i腹泻、i心、i肝、i肾功能衰竭,l平均在1~7周内死亡。

1.解脲支原体解脲支原体(Uu)叉称解脲脲原体,l是支原体目脲原体属一成员,l于1954年Shepard首先从NGU患者的尿道分泌物分离获得,l因菌落细小故名T株(Tinystrain)。目前认定,lUu为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l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常从男、i女性的下生殖道,l以及早产、i低体重儿(<21500g)、i胎膜早破、i死胎等不良妊娠胎儿的羊水、i脐带血中得以分离。含14个血清型,l国内外大量文献证实,l虽然Uu在男女泌尿生殖道有很高的携带率(60%~70%),l其中以3型居多。另一些血清型不仅引起NGU,l并且还是多种泌尿生殖道感染性疾病,l如前列腺炎、i附睾炎、i女性阴道炎、i盆腔炎、i宫颈炎、i男、i女性不育和不孕等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尤其是近年研究提示,l女性生殖道uu的定居与诸如早产、i自发性流产以及胎儿官内感染,l并最终导致新生儿早产、i低体重、i胎膜早破、i死胎等不良妊娠结果;同时Uu还是新生儿败血症、i支气管肺炎、i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致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Uu的脂多糖抗原主要存于细胞膜中层的脂质部分,l该糖为中性糖,l由甘露醇、i葡萄糖、i半乳糖组成,l其中三个糖残基所组成的重复片断具有每个血清型别的抗原特异性。该糖可作为诱生原,l刺激机体产生相应型的IgM抗体,l并引起家兔发热反应。采用免疫电泳和免疫印迹法,l对Uu蛋白进行分析,l各菌株间均呈现极为相似的多条带,l因而称多带抗原(MB-Ag),lMB-Ag是Uu的主要膜抗原,l具有种特异性,l也包含血清特异抗原决定簇,l还含有血清型交叉反应抗原决定簇。近年来研究提示,l利用表型和基因型特征的不同将Uu的14个血清型菌株依据表型和基因型特征的不同分两大生物群,l“T9601biovar”即A群各型均含有16kD和17kD多肽,l包括2、i4、i5、i7、i8、i9、i10、i11、i12型等9个血清型。而“parvo1biovar”即B群,l含17kD多肽,l包括1、i3、i6、i14等4个血清型(见下表)。

2.人型支原体人型支原体(Mh)Mh常寄居于人体生殖道,l是泌尿生殖道感染,l尤其是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l可引起膀胱炎、i急性肾盂肾炎、i产后热等泌尿生殖道疾病。近年来,l国外对Mh的致病机制、i抗原变异、i核酸分析、i耐药性及临床治疗等均有许多报道。而我国对Mh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l国内学者首次报道从女性的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到Mh,l相关报道不多。

3.生殖支原体生殖支原体(Mg)是Tully等1981年从两例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尿道分离,l型似烧瓶状或“南瓜样”。Mg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l尤其是非沙眼衣原体所致的NGU,l并与女性的生殖到感染相关。

Mg并可寄生于人体泌尿生殖道和呼吸道,l不同于细菌、i病毒以及螺旋体,l形似南瓜状,l并被医学界认为人类第l2种支原体。1993年,lPeterson等证实Mg含有580kb基因组,l该基因组与肺炎支原体的同源性为75%,l但含有涉及各种生长代谢的多种基因,l约400多种蛋白质。鸟嘌呤和胞嘧啶(G+C)含量为32.42±1mol%。近年的研究表明,lMg与非淋菌性尿道(官颈)炎、i围产期感染、i婴幼儿肺炎等疾病相关。

4.穿通支原体穿通支原体(Mpe)于1991年罗氏(Lo)等首次自AIDS患者的尿中分离,l以后多次从AIDS同性恋患者的尿中分离到;1999年,lYá?ez等从自身免疫病患者(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的咽部和尿道分泌物中分离。此支原体电镜下鼓锤状(图9-1),l长约0.8~2.0μm,l尖端较细,l有密集的细小颗粒,l另一端较宽,l有疏松颗粒。能侵人多种真核细胞,l有细胞毒作用。MPe能诱导单核细胞、i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以及具有超抗原的功能,l激活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在HIV阳性同性恋患者中,lMPe抗体阳性人群进人AIDS的机率显著高于MPe抗体阴性HIV感染者,l并证实MPe具有启动HIV-1,lTR作用,l从而促使AIDS复发进程,l加速AIDS患者的死亡。MPe与其他支原体无DNA同源性,l抗原分析与其他支原体抗血清无交叉免疫反应。

5.发酵支原体发酵支原体(Mf),l早在1967年曾从健康人群的咽部和男女的泌尿生殖道、i关节腔分离到,l并在血清中检出相应抗体。直到1986年,l罗氏(Lo)等自AIDS患者的koposi’Mf肉瘤中分离出Mf核酸。现已证实Mf能侵人细胞膜,l并诱导宿主细胞产生细胞因子,l增强HIV的复制,l但确切的致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流行病学】

正常寄居于人泌尿生殖道黏膜上的支原体可与其他菌群共生,l但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黏膜受损的情况下,l可大量繁殖而致病。Uu有14个血清型,l其特定的血清型具有致病作用,l如4型与非淋菌性尿道炎强相关。人型支原体有7个血清型,l但尚未能证明其血清型与致病性的关系。

Uu和Mh与非淋菌性尿道炎有强相关性,l但只有少数非淋菌性尿道炎是由这两种支原体引起。少数前列腺炎和附睾炎患者存在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l尚未证实支原体能引起前列腺炎和附睾炎。巴氏腺脓肿主要由大肠埃希菌和淋球菌引起,l支原体并非该病的主要病因。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正常菌丛失调的结果,l人型支原体与其他微生物在其中共同起作用。人型支原体可能是女性盆腔炎、i产褥热的病因之一,l但无证据表明解脲支原体和生殖支原体与盆腔炎和产褥热相关。支原体与习惯性流产、i死产、i低出生体重等生育异常有较高的相关性,l但是,l支原体在尿道炎、i附睾炎、i前列腺炎和盆腔炎等疾病中的重要性远远不如淋球菌和衣原体。在泌尿生殖道中检出了支原体,l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泌尿生殖道疾病直接的病因。

【发病机制】

支原体感染后粘附于人体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i巨噬细胞表面的受体上,l不进入组织和血液。粘附后的支原体从细胞吸取营养,l自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l引起细胞损伤。其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l可以引起细胞膜损伤,l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支原体也可以粘附于精子表面,l阻碍精子运动,l因此,lUu感染可能引起不育不孕。目前已证实Mpe和Mf均能侵人正常人或AIDS患者吞噬细胞CINT细胞,l干扰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l并促使HIV复制,l促进AIDS疾病进展,l确切的致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临床表现】

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者主要见于性活跃期的中青年,l其中大多数都有性接触传染史,l以年轻人感染居多,l性伴侣越多者感染机会越大。新生儿可经产道时感染。潜伏期:i数天至数月不等,l平均为1~3周。

1.男性男性出现临床症状时与淋菌性尿道炎相似,l但程度较轻,l表现为尿道不适、i瘙痒、i刺痛或灼热感,l少数有尿频、i血尿、i尿痛,l尿道口轻度红肿。分泌物为浆液或黏液性,l且稀薄、i量少,l自行流出者很少,l多数为早晨尿道口分泌物结成粘糊状污染内裤或痴样封住尿道口,l即“糊口”现象。念珠菌所致者常合并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l表现为局部潮红,l有白色奶酪样斑片,l及散在的小丘疹。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出现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或误诊。

男性合并症可出现以下几种表现:i附睾炎最常见,l多为单侧,l可有附睾肿大、i发硬、i触痛。累及睾丸时可有睾丸疼痛、i触痛、i阴囊水肿和输精管增粗。前列腺炎,l出现会阴部坠胀、i钝痛、i性功能障碍。指检有前列腺肿大、i结节、i压痛。多数患者为亚急性或慢性前列腺炎,l部分可无症状,l急性期可有尿路梗阻的症状。其它少见的合并症如急性滤泡性眼结膜炎、i眼色素膜炎、iReiter病(关节炎一结膜炎—尿道炎三联征)、i强直性脊柱炎、i不育症和直肠炎等。

2.女性女性支原体感染,l主要表现为宫颈炎、i生殖道及尿道炎症。但大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l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自带增多、i色黄,l有时有腥味,l念珠菌所致者白带呈水样或脓性,l并有白色凝乳样物或豆渣样分泌物;滴虫所致者白带呈黄色或黄绿色,l常呈泡沫样,l并有阴道和外阴瘙痒、i灼热感,l下腹部不适,l阴道、i子宫颈水肿、i糜烂。当出现尿道炎时可有尿

道灼热感、i尿频、i排尿困难或轻度尿痛,l尿道口轻度红肿,l有步许分泌物。

女性患者常见的合并症以输卵管炎最常见,l急性期可有高热、i下腹疼痛,l可伴有消化道和泌尿道症状。检查腹部一侧附件处有局限性腹膜刺激征,l可扪及增粗的输卵管或附件的炎性肿块。慢性输卵炎则表现为下腹部隐痛、i腰痛、i月经异常;也可无任何症状,l或仅有不孕症。其他少见的合并症包括异位妊娠、i绒毛膜羊膜炎、i低体重儿、i新生儿肺炎、i流产、i早产、i死产、i羊膜早破、i子宫内膜炎、i宫颈癌、i肛周炎、i盆腔炎、i前庭大腺炎(脓肿)等。

可能与支原体相关的其他疾病还包括少数尿石症、i肾盂肾炎等。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其他免疫力低下或受抑制者(如接受器官移植者、i恶性肿瘤患者)中,l支原体可以成为致死性的病原微生物。

【诊断及鉴别诊断】

在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和正常人中都可能出现阳性结果,l但阳性结果并不一定说明生殖道或尿道炎是由它引起。支原体的培养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相关病原体检查结果,l综合分析,l才能较为准确地判断病因。例如排除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感染,l支原体培养阳性结果便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和生殖泌尿系统的其他炎症性疾病的鉴别诊断,l主要是依靠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培养结果。我国卫生部卫生防疫司规定,l诊断非淋球菌性尿道炎除了有症状和体征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i①有婚外性接触史或配偶感染史;②尿道分泌物涂片在油镜(11000倍)视野下观察,l若平均每个视野中多形核白细胞数≥4个为阳性,l晨尿(前段尿15ml)沉淀在高倍镜(400倍)视野下每视野多形核白细胞≥15个,l有诊断意义。

如果患者没有性乱史,l没有尿道炎的症状和体征,l尿道分泌物或晨尿没有找到白细胞,l那么即使尿道内分离出解脲支原体,l亦不能确定患者是非淋球菌性尿道炎,l因为在很多正常人群的生殖道中也有携带解脲支原体状态。因此,l不能仅凭解脲支原体培养阳性,l给患者诊断为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因此诊治性病的医生在给患者作出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诊断时,l必须结合临床而慎重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