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生殖器念珠菌感染主要是由白念珠菌引起阴道、i外阴、i龟头和包皮感染的总称。由于可通过性接触感染,l故被列为性传播疾病范畴。包括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ulvovaginal1candi-diasis)和念珠菌性龟头炎(candidal1balanitis)。近年来,l随着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药物的广泛应用.生殖器念珠菌病发病率有明显增多的趋势,l目前已成为女性白带异常增多的首要病因。

【病因学】

念珠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之一,l常寄居在阴道及外生殖器等部位,l为双相真菌,l属不全菌纲、i假酵母目、i念珠菌科,l无细胞核,l有芽生酵母、i菌丝及厚壁孢子,l通常为卵圆形单壁细胞,l可见分隔菌丝,l群集分布;念珠菌属有八个种:i白念珠菌、i克柔念珠菌、i星形念珠菌、i光滑念珠菌、i季也蒙念珠菌、i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l均为条件致病菌。引起生殖器感染的前三位优势菌分别为白念珠菌、i近平滑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l其中白念珠菌毒力最强,l其导致的感染也最常见,l80%以上的念珠病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

据调查,l健康人群消化道带菌率最高,l约占人群的50%;健康妇女阴道带菌率约达20%~30%,l孕妇约为30%;咽部的带菌率为1%~4%;而皮肤带菌罕见。生殖器念珠菌病主要通过肠道、i性接触方式传染,l少数患者可以通过带菌的手、i衣物、i浴巾、i器械等物体间接传染。

【发病机制】

在寄居状态下念珠菌呈酵母相,l一旦机体抵抗力降低或生殖道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时,l酵母相转变为菌丝相,l后者可释放一些蛋白水解酶,l一方面增强念珠菌的粘附能力,l另一方面溶解皮肤蛋白质和胶原,l抑制宿主的sIgA,l促进念珠菌对组织的人侵和扩散。宿主的易感因素包括;①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②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减弱;③免疫功能低下,l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④内分泌因素,l如妊娠和糖尿病。

【临床表现】

念珠菌性阴道炎是妇女阴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报道,l75%女性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念珠菌性阴道炎,l但多数在30~40岁之间,l其中有40%~45%的妇女患两次以上,l少数病例为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阴道炎可发生在青春期到成年的女性,l绝经期后或少女的发病率较低。妊娠、i糖尿病、i滥用和长期大量使用抗菌素、i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均会增加念珠菌病发病的风险。

在美国,l念珠菌感染在妇女阴道感染中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病,l是阴道毛滴虫感染病例数的4倍。我国城乡育龄妇女阴道念珠菌感染率分别为9.4%和39%。农村妇女阴道念珠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市,l其原因可能与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有关。另外,l女性生殖器念珠菌病自身感染较多,l而男性青壮年生殖器念珠菌病则多半因性接触感染。

1.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ulvovaginal1candidiasis)本病是念珠菌性阴道炎和念珠菌性外阴炎的统称,l穿着紧身内裤及妊娠妇女多发,l起病突然,l一般在月经前一周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阴道壁充血水肿,l阴道黏膜上附灰白色假膜,l形成鹅口疮样外观。阴道分泌物黏稠,l呈黄色或乳酪样,l略带异味,l有时混有豆腐渣样白色小块,l偶有少数患者有永样或脓性白带皮损可表现为红斑、i丘疱疹、i脓疱、i糜烂甚至溃疡。若未予以及时治疗,l炎症扩展至肛周、i外阴和整个会阴部,l形成念珠菌性外阴炎。由于外阴部红肿和剧烈瘙痒,l经常搔抓会导致皮肤粗糙肥厚和色素沉着,l呈苔藓样改变。少数患者由于诱因长期存在,l症状经常反复发作,l每年出现4次或4次以上者称为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炎和/或阴道炎。

2.念珠菌性龟头炎也称为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l好发于包皮过长或包茎者,l原发性少见.多来自于性伴侣的传染,l长期留置导尿管的男性也常发生慢性念珠菌性龟头炎。自觉症状通常轻微,l主要表现为包皮和龟头处出现弥漫性潮红斑片,l表面干燥光滑。少数患者包皮内侧和冠状沟处可见鹅口疮样外观,l部分病例可累及阴茎、i阴囊甚至腹股沟等部位。尿道口舟状窝受累时会引起前尿道炎症,l产生尿频、i尿痛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阴茎包皮龟头水肿和浅表性糜烂甚至小溃痔等。极少数患者,l可在与患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女性性交后数小时内,l阴茎出现潮红、i肿胀,l伴烧灼感。

【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自觉症状、i临床特征、i分泌物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等诊断生殖器念珠菌病并不困难。在性病体检或妇科体检的涂片镜检中,l偶尔发现少量念珠菌孢子,l但无菌丝,l同时叉无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l可以视为正常情况,l不属于念珠菌病。对于生殖器念珠菌病患者,l应该完善相关检查,l排除其他性传播疾病如淋病、i滴虫性尿道炎、i非淋菌性尿道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