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孢子虫病

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疾病,l在艾滋病患者中,l感染率尤高。

(一)疾病概述

【病因学】

Tyzzer于1907年首先发现实验室小鼠胃黏膜的隐孢子虫感染。1976年,lNime等学者首次报道了隐孢子虫的人体感染病例。感染人体的虫种主要为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1Darvum),l为机会致病性原虫。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l艾滋病患者中隐孢子虫感染病例日渐增多,l于是人们对该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目前认为,l隐孢子虫是导致人类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流行病学】

隐孢子虫病呈世界性分布,l在澳洲、i美洲、i欧洲、i亚洲和非洲均有本病的流行。欧洲的感染率为1%~2%,l北美为0.6%~4.3%。有资料显示,l在工业发达国家腹泻患者中的感染率为2.2%,l在发展中国家为8.5%。1987年,l我国已报道有隐孢子虫感染病例,l之后,l许多地区也相继报道有本虫的感染。至1998年初,l在我国调查的441789人中,l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为2.1%,l且分布较广。在儿童中,l隐孢子虫感染较为常见,l对14个省(区、i市)的部分腹泻儿童调查,l发现各地的感染率为0.92%~9.70%。本病的传染源为隐孢子虫感染的人或动物,l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同性恋者可通过口-肛门接触,l或肛交后的口一生殖器性交方式导致隐孢子虫的性传播感染。据报道,l异性性伴侣之间性活动提供的粪-口接触机会也可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

隐孢子虫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l大量繁殖,l使上皮细胞广泛受损,l肠绒毛萎缩而功能受到破坏,l引起消化和吸收不良并发生腹泻。人体感染隐孢子虫后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其免疫状况。在免疫力正常的人群中,l可为无症状携带者,l或表现为水样腹泻、i低热、i恶心、i腹痛、i厌食。腹泻一般会持续1~2周,l粪便无脓血和白细胞,l一般为自限性感染。而对艾滋病和其他免疫缺陷的患者,l则会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严重腹泻,l继而可转为慢性感染,l并导致肠道外感染症状,l如呼吸道症状、i胆囊炎、i肝炎和胰腺炎等,l甚至导致死亡。目前,l隐孢子虫检查已被列为艾滋病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二)检验诊断

【病原学诊断】

粪便内检到隐孢子虫卵囊即可确诊本病。

1.金胺一酚染色法粪便直接涂片,l金胺一酚染色,l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卵囊。镜下虫体为圆形、i乳白色略带绿色荧光,l中央淡染,l形似圆环。

2.改良抗酸染色法粪便涂片染色后,l卵囊被染成玫瑰红色,l而背景为篮绿色。但标本中的非特异性颗粒也被染成红色,l不易与卵囊鉴别。

3.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 本法先用金胺酚染色,l再以改良抗酸染色法复染,l可避免出现非特异性红色颗粒,l而卵囊仍呈红色,l大大提高了检出率和准确性。

【免疫学检测】

可用于隐孢子虫病的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1.抗体检测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i用超声波或冻融裂解卵囊提取可溶性蛋白质作包被抗原,lEIdSA法检测血清中IgG和IgM抗体,l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i用人工感染隐孢子虫小鼠肠黏膜切片或从粪便分离纯化获得的卵囊涂片作抗原片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l敏感、i特异。

2.抗原检测隐孢子虫的生活史各期有许多表面特异性蛋白,l尤其是子孢子抗原和卵囊抗原可以被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识别而用于诊断。患者的诊断主要是检出粪便中的卵囊抗原。

1)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检测粪便中的卵囊抗原,l敏感性、i特异性均好,l该法适用于临床诊断及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

2)单克隆抗体-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粪便涂片经甲醛固定,l加抗隐孢子虫单克隆抗体,l孵育、i洗涤后.再加荧光素标记的羊抗鼠抗体,l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本法特异性高、i敏感性好,l适用于对轻度感染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PCR和DNA探针技术检测隐孢子虫特异DNA,l具有敏感性高、i特异性强的特点。在PCR中,l主要的靶基因为卵囊的膜蛋白基因、ihsp基因、iSSU1rRNA基因。但各基因的PCR敏感性随不同虫株、i分离的方法、i卵囊的数量、iDNA片段的不同而有差异。Southern印迹试验表明,lPCR可以检出10个以上的卵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