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

一、i疾病概述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l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l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20岁以下少见,l多见于30~50岁妇女,l以40~50岁最多见。

【病因与发病机制】

迄今为止,l子宫肌瘤的病因尚不明了,l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l是雌、i孕激素与局部生长因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25%~50%子宫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的异常,l包括7、i12、i17号染色体异常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提示:i子宫肌瘤是由单克隆平滑肌细胞增殖而成,l多发性子宫肌瘤则由不同克隆细胞系形成。子宫肌瘤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和雌二醇含量常较正常子宫肌组织高。肌瘤多见于育龄期妇女,l雌激素可促进子宫肌瘤增大,l而绝经后肌瘤停止生长,l甚至萎缩。孕激素可刺激子宫肌瘤细胞核分裂,l促进肌瘤生长。肌瘤患者又常伴卵巢充血、i胀大、i子宫内膜增生过长,l揭示这与过多雌激素刺激有关。

【临床表现】

1.症状多无明显症状,l仅于妇科检查时偶被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i生长速度及肌瘤变性关系密切,l而与肌瘤大小,l数目多少关系不大。

(1)子宫肌瘤最常见的症状为月经改变,l表现为经量增多、i周期缩短、i经期延长、i不规则阴道流血等,l长期月经过多可继发贫血。

(2)患者自诉腹部增大,l下腹正中扪及肿物。

(3)Eh于肌壁间或黏膜下肌瘤使官腔面积增大,l内膜腺体分泌增多,l并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带增多;悬吊于阴道内的黏膜下肌瘤,l其表面易感染、i坏死,l产生大量脓血性排液及腐肉样组织排出,l伴臭味。

(4)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出现急性腹痛,l肌瘤红色变时腹痛剧烈且伴发热。

(5)常见症状是下腹坠胀、i腰酸背痛等,l经期加重。有尿频、i排尿障碍、i肾盂积水,l排便困难等。

(6)约25%~40%的患者可致不孕,l可能是肌瘤压迫输卵管使之扭曲,l或使宫腔变形,l妨碍受精卵着床。

2.体征11与肌瘤大小、i位置、i数目以及有无变性有关。较大时,l于腹部可扪及质硬、i不规则、i结节状块物。妇科检查时,l子宫增大,l表面不规则或均匀增大,l黏膜下肌瘤可脱出于宫口或阴道内,l红色,l实质,l表面光滑。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i症状和体征,l诊断多无困难。但对症状不明或变性的肌瘤,l有时诊断困难。可借助B型超声,l官腔探针探测深度及方向,l宫腔镜、i腹腔镜、i子宫输卵管造影等协助确诊。需与妊娠子宫、i卵巢肿瘤、i子宫腺肌病、i盆腔炎性物块、i子宫畸形等相鉴别。

二、i检验诊断

大多数子宫肌瘤根据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lB型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子宫肌瘤最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检验诊断在子宫肌瘤的诊断上缺少有效手段,l仅有一般辅助诊断价值。

【一般检验项目】

1.血常规

(1)检测方法、i标本要求参见本章第一节。

(2)参考范围(成年女性):i血红蛋白(Hb)110g~150g/L:i红细胞(RBC)(3.5~5.0)×1012/L;血细胞比容(Hct)0.37~0.47;红细胞平均容积(MCV)80~10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27~34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红细胞分布宽度(RDW)11.0%~14.5%;白细胞计数(WBC)(4.0~10.0)×109/L。

(3)临床诊断意义及评价:i血常规不是子宫肌瘤的特异性检测指标,l子宫肌瘤患者可由于长期月经过多,l出血未及时治疗导致继发贫血,l致血红蛋白降低、i红细胞数量减少、i血细胞比容降低,l贫血形态学分类上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lMCV、iMCH、iMCHC下降,lRDW值增大。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患者可见白细胞增高。

2.雌、i孕激素测定主要测定雌二醇、i孕酮。子宫肌瘤的发生、i发展与雌、i孕激素相关。子宫肌瘤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l雌激素可促进子宫肌瘤增大,l绝经后肌瘤停止生长甚至萎缩,l孕激素可刺激肌瘤细胞核分裂,l促进肌瘤生长。测定体内的雌、i孕激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疾病诊断及转归的判断。

【应用建议】

实验室检查在子宫肌瘤的诊断上缺少有效手段,l血常规检查在判断患者有无贫血、i贫血程度、i贫血类型上有一定价值,l雌、i孕激素测定常有助于子宫肌瘤发生、i发展及转归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