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疾病概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lEMT),l简称内异症。是指有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和间质)生长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l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l有部分受孕激素影响,l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表现。
【病因殛发病机制】
内异症一般见于生育年龄妇女,l属于性激素依赖性疾病。近年来内异症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异位子宫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l但最易种植于盆腔脏器和腹膜,l其中卵巢和宫骶韧带最为常见。本病在病理上呈良性细胞学形态,l而在临床上却具有恶性肿瘤样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的能力,l但又有别于恶性肿瘤的浸润。
有关内异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l主要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i体腔上皮化生学说、i免疫学说、i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i遗传因素学说、i炎症因素和诱导学说等各种学说。但无论哪种学说都无法完满地解释内异症的发病机制。现今,l与免疫及腹腔因素关联的子宫内膜碎屑返流并种植的复合理论获得最为普遍的接受。
【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与体征随异位内膜的部位而不同,l并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
1.症状
(1)痛经:i继发性痛经伴进行性加重是其典型症状。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i疾病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l粘连严重者及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可能无疼痛,l而小的、i散在的盆腔病灶却可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但也有约25%患者无痛经病史。
(2)不孕:i内异症患者不孕率高达40%。
(3)月经异常:i约l5%~30%患者表现为经量增多、i经期延长或经前点滴出血。
(4)性交疼痛:i发生于子宫直肠陷凹、i阴道直肠隔的子宫内膜异位症,l使周围组织肿胀而影响性生活,l月经前期性感不快加重。
(5)其他特殊症状:i盆腔以外的任何部位有异位子宫内膜生长时,l均可在局部出现周期性疼痛、i出血和肿块,l并导致相应症状。肠道内异症患者可出现腹痛、i腹泻或便秘,l严重者可引起肠梗阻。侵犯膀胱者,l可有周期性尿频、i尿痛症状;侵犯膀胱黏膜时,l则可发生周期性血尿。手术后腹壁瘢痕内异症,l经期腹部瘢痕疼痛并可及触痛包块,l经后缓解。罕见部位有鼻腔、i胸腔、i肺、i脑等。
2.体征典型的内异症,l盆腔检查可发现子宫后位固定,l子宫直肠陷凹、i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触及痛性结节;如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l可在子宫一侧或两侧附件区触及与宫体粘连的囊性包块,l活动差。
【诊断与鉴别诊断】
育龄妇女有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i不孕或性交疼痛病史,l盆腔检查有与子宫相连的包块,l子宫直肠陷凹处有痛性结节者可初步诊断为内异症。确诊需腹腔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此外辅助检查亦可帮助诊断,l如8型超声检查和CAl25、i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测等。子宫内膜异位症需与卵巢恶性肿瘤、i子宫腺肌病、i盆腔炎性包块等相鉴别。
二、i检验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确诊需腹腔镜和活组织检查,l部分检验诊断在其诊断、i治疗监测等方面有一定辅助价值。
【特殊检验】
1.抗子宫内膜抗体(antlendometrial1antibodv,lEMAb)EMAb是一种以子宫内膜为靶抗原并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的自身抗体。EMAb的产生,l一方面可由于异位子宫内膜刺激产生,l另一方面也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失常产生。
(1)测定方法:i间接免疫荧光法、i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2)标本:i血清。
(3)参考范围:i阴性。
(4)临床诊断意义及评价:i
1)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具有抗原性,l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子宫内膜抗体,l故EMAb测定可作为内异症的辅助诊断指标。
2)内异症妇女血中抗子宫内膜抗体的阳性率比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增高,l其检出率可达70%~80%。
3)内异症患者经有效治疗后,l血清中EMAb浓度明显降低,l因此测定血清中EMAb浓度可有助于疗效判断。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i
1)标本需采用无混浊沉淀的新鲜血清。
2)斑点免疫渗滤试验检测时,l少数标本可出现背景偏红,l一般不影响结果判断,l将标本1:i3稀释,l背景可获得改善。
2.糖类抗原l25(CA125)是一种分子量为200~11000kD的糖蛋白,l正常人组织中CA125含量极低微,l在间皮细胞组织、i苗勒管上皮(输卵管、i子宫内膜及子宫颈内膜)有微量存在。
(1)检测方法:i荧光酶免疫测定、i放射免疫测啶、iELISA法。
(2)标本:i血清。
(3)参考范围:i<35U/ml。
(4)临床诊断意义及评价:i
1)内异症患者内膜细胞反流人盆腔后.经过体腔生化问变,l可产生较多CA125,l测定血清CA125诊断内异症的敏感性为80%,l特异性为94%。
2)动态观察血清CA125值有助于内异症治疗效果的观察。
3)其他疾病患者血清CA125含量也可升高,l如肝硬化、i肝炎、i心包炎、i妊娠早期及月经周期中的滤泡期等,l但内异症患者CA125可高达300U/ml以上,l在诊断上应注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