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流行病学】
蛔虫病(ascariasis)是最常见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与发育的寄生虫病之一。蛔虫感染呈世界性分布,l在温带、i亚热带及热带地区较为广泛,l尤其在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和人群中,l感染更为普遍。据WHO近年统计,l全球蛔虫感染人数己达13亿,l儿童感染程度较成人严重,l全球由蛔虫引起的肠道和胆道梗阻导致死亡的人数是101万/年,l多数是小儿。国内流行极广,l居寄生虫病首位,l一般感染率为50%~80%,l少数地区可高达90%以上。但近年由于生活及卫生条件改善及普查、i普治,l感染率已显著下降,l尤其在一些大城市,l已很少能从儿童粪便中检测到虫卵。
1.传染源 粪内含有受精蛔虫卵的人是蛔虫感染的传染源。雌蛔虫每天可产卵24万个,l在荫蔽的土壤或蔬菜上,l一般可存活数月至1年,l也有达7年甚至更长时间,l缺氧情况下能生存3个月。蛔虫卵对一些化学品有一定抵抗力,l主要是由于虫卵壳蛔甙层的保护作用,l一般调味品,l如酱油,l醋、i辣椒、i盐等,l均不能杀灭虫卵;在10%的盐酸、i硫酸、i硝酸或磷酸液中,l不影响卵内幼虫的发育;但对能溶解或透过蛔甙层的有机溶剂,l如乙醚、i乙醇、i氯仿、i苯和氢、i一氧化碳、i溴甲烷等气体则很敏感;阳光直射或温度超过40℃时,l可杀灭虫卵。蛔虫产卵量大、i无需中间宿主而在外界直接发育为感染期虫卵;且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强,l是构成蛔虫易于传播的重要因素。猪蛔虫也可感染人,l多引起幼虫移行证,l但也有能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的报告。
2.传播途径厦方式 经口吞人感染期虫卵是儿童感染的主要途径。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i儿童随地大便使蛔虫卵污染土壤、i地面、i蔬菜,l小儿饮食、i卫生习惯不良,l喜在地上爬玩,l虫卵沾在手指和身上,l特别是指甲缝内,l加之饭前、i便后不洗手,l玩具不洁、i吮指、i喜用嘴含东西,l虫卵很容易被带人口中。虫卵常被家畜、i家禽、i苍蝇携带扩散。生吃被污染的番薯、i甘蔗、i萝卜等,l可引起暴发性蛔虫性哮喘、i蛔虫性肺炎等。地区分布上,l农村高于城市。年龄上,l感染率以5~14岁儿童为最高,l15岁以上感染率逐渐下降。主要的感染季节,l各地不尽相同,l常年可以感染.一般认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以春、i夏季为主。蛔虫感染往往有家庭集聚性。
【发病机制】
感染期虫卵入口后,l在小肠内孵化出幼虫,l幼虫经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进入小静脉和淋巴管,l到达肝和肺,l此时轻者多无明显症状,l但大量的幼虫会导致肺炎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幼虫经蜕皮后,l沿支气管、i气管逆行至咽部.被吞人消化道,l在空肠内发育成成虫。带虫少量者多无明显症状,l但蛔虫有钻孔习性.大量的成虫纠结缠绕会导致肠管、i胰腺、i胆管或阑尾梗阻等严重的并发症,l甚至导致儿童死亡。据WHO报道,l每年大约有81000~1001000儿童死于此类并发症。导致儿童死亡的原因除了肠管的直接梗阻,l还因为存活或退化死亡的成虫可释放毒素导致肠道炎症、i坏死和纤维化。
【临床表现】
蛔虫幼虫和成虫对人均有致病作用,l临床症状轻重与宿主感染虫卵数、i感染部位和宿主机体免疫反应等有关。
(一)幼虫所致症状
1.幼虫移行到肝虫数少可不引起症状,l多时,l可出现有上腹痛,l肝脏肿大、i压痛,l肝功能异常。
2.幼虫移行到肺虫少可无症状或出现轻微咳嗽,l常被忽略。虫多时临床表现咳嗽、i哮喘,l发热,l颇似感冒。肺部听诊可闻及啰音、i哮鸣音。X线检查,l肺野可有点状、i絮状或片状阴影,l游走或很快消失,l有时痰中可查到幼虫。血中自细胞总数增多。肺部炎性细胞提润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l临床上称为肺蛔虫症,l即L?ffler综合征。当短期内吞食了大量感染期卵,l约1周后出现“暴发性蛔虫性哮喘”,l临床表现为咳嗽、i哮喘、i呼吸困难,l甚至发绀等症状,l并可有黏液痰或血痰,l体温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一般在15%~35%,l高者可达70%以上。上述症状一般于2周内消失,l肺部X线阴影随之消散。若继发感染,l可发展为肺脓肿或脓胸,l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儿生命。
3.幼虫移行到其他器官 可引起相应的症状,l如脑膜炎、i癫癎、i视网膜炎、i眼脸肿胀及尿的改变等。
(二)成虫所致症状
1.消化道症状 症状轻重与蛔虫的多少、i寄生部位有关。可有食欲不佳、i厌食、i偏食,l个别患儿可有异嗜癖(喜吃炉渣、i土块)。儿童多有脐周一过性腹痛,l痛无定时,l反复发作,l痛时喜揉按腹部,l多无压痛和腹肌紧张。易发生恶心、i呕吐、i轻泻或便秘。大量蛔虫寄生时,l不仅夺取宿主营养,l还可造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障碍,l导致营养不良、i寄生虫病贫血甚至生长发育迟缓。
2.神经系统症状 是婴幼儿或重度感染蛔虫病的另一特点,l可有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i烦躁、i易怒、i易惊、i磨牙、i惊厥,l也可有智力低下等表现。
3.过敏症状 可见荨麻疹、i皮肤瘙痒、i血管神经性水肿、i结膜炎、i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并发症】
当患儿体内寄生较多蛔虫时,l大量虫体扭结成团,l堵塞肠管,l导致肠梗阻。蛔虫有钻孔习性,l常可在各种诱因作用下,l虫体钻入开口于肠壁上的各种腔道,l引起严重的临床并发症。
1.蛔虫性肠梗阻 是最多见的一种并发症,l常见于10岁以下儿童,l又以2岁以下患儿发病率最高。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绞痛,l恶心、i呕吐,l可吐出蛔虫。发作时伴有连续高调肠呜音,l并可见肠型和肠蠕动波。一般无大便,l但高位梗阻仍可排便。梗阻早期可出现低热、i自细胞增多,l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l严重者可有高热、i惊厥、i便血、i发绀甚至休克。完全性梗阻历时过久,l可发生肠壁坏死,l穿孔及腹膜炎。
2.胆道蛔虫症 侵入胆管,l可致胆管炎、i胆囊炎及肝脓肿,l阑尾区有时可摸到蛔虫条素。此病进展迅速,l最易发生坏死、i穿孔,l形成腹膜炎,l导致死亡。
3.蛔虫性腹膜炎 蛔虫性肠梗阻有时可致肠穿孔,l或因其他原因导致的肠穿孔,l蛔虫进人腹腔引起腹膜炎。中毒症状明显,l异常衰弱,l腹痛常不明显,l压痛常不严重,l腹肌紧张亦不显著,1有时腹部有揉面感,l颇似结核性腹膜炎。
4.其他 蛔虫进入胸部可引起脓胸,l进入肺脏.发生肺脓肿。蛔虫可钻人胰腺管而引起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实验室检查】
(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显微镜计数法)
(1)实验原理:i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l在含有伊红的低渗溶液中被染成红色,l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
(2)样本要求:i末梢血、iEDTA-2K抗凝血,l采血时间过长及凝集的标本不能做此项检验。
(3)试剂配置:i乙醇-伊红稀释液(2~8℃保存):i90%~95%乙醇30ml、i甘油101ml、i枸橼酸钠0.5g、i碳酸钾1g、i2%石南红(伊红)101ml、i蒸馏水加至1001ml。
(4)操作程序;①向小试管中加稀释液0.381ml;②取末稍或静脉血20μl加人管中混匀,l待红细胞溶解后,l从两端充人计数池;③静置3~5min后,l低倍镜计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计算:i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20×106=嗜酸性粒细胞数×109/L
2.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血液分析仪法)
(1)适用仪器:iADVIA120、iSysmax1800i、i2000i、iBeckman-Cuher系列等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
(2)方法及原理:i将稀释、i染色或球状化的细胞以稳定的流速注人流动池,l当细胞通过光源时会因细胞特征(体积、i染色程度、i血红素浓度或核密度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散射,l再由流动池后方的检测器测定光线变化,l将测得信号加以分析计算,l即可得到细胞的特征信息。
(3)样本种类:iEDTA-K2抗凝静脉血2ml(置于紫帽管中)。
3.参考值 5岁以下儿童(0~0.8)×109/L
5~15岁(0~0.5)×109/L
4.方法学评价 显微镜计数法重复性差,l精确度不如血液分析仪法。血液分析仪法可提供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i绝对值、i直方图和散点图,l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l可及时报警。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计数,l是目前最有效的嗜酸性粒细胞的筛查方法。若仪器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l并伴有直方图或散点图的异常时,l应用显微镜作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或白细胞分类计数。
5.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i在劳动、i寒冷、i饥饿和精神刺激等情况下减少,l正常人白天低,l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l下午比较恒定。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见于寄生虫病,l比例升高可达10%或更多。有肠道寄生虫病时,l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l可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l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也可见于过敏性疾病、i猩红热、i慢性粒细胞白血病、i肿瘤和应用某些药物等。
(二)蛔虫卵的检查
1.粪便直接涂片法 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加一滴生理盐水,l用竹签或牙签挑取米粒大小的粪便,l置于生理盐水中均匀涂抹。其厚度以载玻片置于报纸上,l能透过粪膜,l隐约辨认载玻片下的字迹为宜。一般低倍镜下检查,l如发现可疑虫卵转用商倍镜观察时,l需加盖玻片,l以免污染镜头。镜检时光线要适当,l过强的亮度会影响观察效果。受精蛔虫卵大小为(45~75)μm×(35~50)μm,l呈宽椭圆形棕黄色,l卵壳很厚,l外有一层凸凹的蛋白膜,l无卵盖,l内合~个卵细胞。未受精的蛔虫卵大小为(88~94)μm×(39~44)囊m,l呈长椭圆形棕黄色,l卵壳较厚,l外层蛋白膜较薄,l无卵盖,l内含大小不同的趋光颗粒。由于雌性蛔虫产卵量较大,l涂片一张蛔虫卵的检出率为85%,l涂片3张检出率可达90%~95%。
2.犀涂片透明法11即改良加藤法(modified1Kato's1thicksmear)。用大小约4cm×4cm的100目/英寸(1英寸=2.541cm)的尼龙网覆盖在粪便标本上,l用塑料刮片在网上挂取粪便约50mg,l置于载玻片上,l用浸透甘油-孔雀绿溶液的玻璃纸片覆于粪便上.胶塞轻压.使粪便展开约20mm×25mm大小模块。置于30~36℃温箱约30min,l或25℃11小时,l待粪膜稍干并透明即可镜检。
3.定量连明法 可检查粪便内蛔虫卵并进行定量计数,l并可测定感染度(虫荷worm1burden),l也可判断药物驱虫效果。此法系在厚涂片透明法的基础上,l定量刮取粪便,l并检出粪内全部虫卵予以计数。应用改良聚苯乙烯作定量板,l大小为40mm×30mm×1.37mm,l膜孔为一长圆孔,l孔径为8mm×4mm,l两端呈半圆形,l孔内平均可容纳粪便41.7mg。操作时将定量板置于载玻片上,l用手指压住定量板的两端,l自筛网上挂取的粪便添满膜孔,l挂去多余的粪便,l掀起定量板,l载玻片上留下一长条形粪样。将浸透甘油孔雀绿溶液的玻璃纸(5cm×2.5cm)覆于粪便上,l用胶塞轻压,l使粪样展平铺成一长椭圆形,l在25℃约11h即可镜检,l顺序观察并记录粪样中全部虫卵数。将虫卵数乘以24,l再乘以粪便性状系数(成形便1、i半成形便1.5、i软湿便2、i粥样便3、i水泄便4),l即为每克粪便虫卵数(eggs1per1gram,lEPG)。并根据排便量和每条雌性蛔虫的排卵数2401000/d计算出虫荷。
4.饱和盐水浮聚法 此法利用某些蠕虫卵的比重小于饱和盐水,l虫卵浮于水面的原理。适于检查各种线虫卵,l尤以检查钩虫卵的效果最好,l也可检查带绦虫卵和微小膜壳绦虫卵,l不适宜检查吸虫卵和原虫包囊。
饱和盐水配制:i烧杯中盛有清水煮沸后,l慢慢加入食盐并不断搅动,l直至食盐不再溶解为止,l冷却后的液体即为饱和盐水。100ml沸水约加食盐35~40g。
操作:i用竹签挑取黄豆大小(约1g)粪便,l置于盛有少量饱和盐水的浮聚瓶内(高3.5cm、i直径2cm的圆筒形小瓶),l也可用青霉素小瓶代替,l将粪便充分捣碎并与盐水搅匀后,l加饱和盐水至瓶口,l用竹签挑取浮于水面的粪渣,l在慢慢加饱和盐水至稍高于瓶口而不溢出为止。在瓶口轻轻覆盖一张载玻片,l注意勿使产生气泡;如有较大气泡,l应揭开载玻片加满饱和盐水后再覆盖之。静置151min后,l将载玻片提起并迅速翻转,l置于镜下观察。
5.自然沉淀法 主要用于蠕虫卵的检查,l蠕虫卵的比重大于水,l可沉于水底,l使虫卵集中,l并经过水洗后,l视野较清晰,l易于检出,l但比较费时。此法用于比重较小的钩虫卵检查时效果较差,l但比重大的原虫包囊可用此法检查。
操作:i取粪便20~30g,l加水成混悬液,l经60目铜筛过滤于500ml三角杯内,l用水冲散粪渣,l再加水至离杯口2cm处,l静置20~301mln,l缓缓倒去上液,l加满清水后,l再次沉淀,l如此沉淀2~3次,l最后倾去上液,l吸取沉渣涂片。若检查原虫包囊,l则每隔6小时换水一次,l使包囊充分沉淀于水底,l再吸取沉渣涂片镜检。
(三)痰液检查
当蛔虫幼虫移行到肺,l出现严重呼吸道症状时,l可在痰中检查蛔虫幼虫。采用消化沉淀法(浓集法),l收取24小时痰液置烧杯中,l加等量10%NaOH,l用玻棒搅匀,l置37℃温箱中,l数小时后痰液被消化为稀液状。放人离心管内,l11500r/min离心101min,l弃去上液,l吸取沉淀镜检。此法因费时费力,l所以较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