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肠炎

【流行病学】

目前,l真菌性腹泻病在许多国家,l随深部真菌感染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近年来,l北京市儿童医院ICU、i白血病、i胶原病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患儿,l继发性真菌感染呈增加趋势,l原发性重症真菌感染(主要为肺炎或ARDS)也时有发现。这种增加趋势与广泛应用广谱抗生素,l导致耐药株增加,l化疗药物在肿瘤、i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等病人中应用,l血管导管留置等有关。另外,l旅游与饲养宠物,l导致人与动、i植物接触机会增加,l也可能是小儿真菌性肠炎的原因之一。

【发病机制】

小儿真菌性肠炎发生机制,l主要是人体肠道的徽生态失衡而导致内源性感染。真菌为肠道的常驻菌,l但数量少,l肠道正常菌群对其有拮抗作用,l一般无致病性。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滥用抗生素、i激素、i免疫抑制剂造成菌群失调,l需氧菌数量增多,l厌氧菌比例降低,l可诱发真菌性肠炎。引起小儿真菌性肠炎最常见的菌种是念珠菌属,l其次是曲菌属,l毛真菌属,l隐球菌届,l组织胞浆菌属,l少数为毛孢子菌属和镰刀菌属。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l每日次数不定,l少则3~5欢,l多则10~20次,l量不多。大便性质多变,l以黄绿色泡沫样为主,l含少量黏液,l也可见豆腐渣样便,l多有发酵味。病程短者2周,l长者2个月,l平均1个月,l少数有中毒症状。病程较长可合并轻度营养不良、i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形成黏膜溃疡、i排血便,l甚至可造成肠穿孔,l继发腹膜炎危及生命,l有文献报道新生儿真菌性肠炎因并发症致死亡的案例。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或加重。

【实验室检查】

(1)粪便直接涂片;在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l采取粪便中可疑部分直接涂片,l可见真菌及菌丝。

(2)粪便涂片革兰染色:i将粪便涂片后作革兰染色,l可见到革兰阳性的酵母样孢子,l有时可见到菌丝。

(3)真菌便培养:i对于直接镜检不能确定的真菌感染或需要确定感染真菌的种类,l应考虑作真菌培养。常用培养基为沙保弱培养基。培养方法有直接培养、i试管培养、i大培养和小培养。其中试管培养因能防止污染,l培养基内水分不易挥发而被临床广泛应用;小培养因能真实反映真菌自然结构及生长发育全过程而为临床重视。真菌的鉴定包括观察真菌自然结构及生长发育过程、i同化试验、i不同温度生长等,l也可利自动生化鉴定系统进行鉴定。

(4)血清学试验:i血清学试验可用于真菌性腹泻病的辅助诊断,l检测真菌抗原或机体感染后所产生的抗体。常用方法有沉淀素测定、iELISA法、i荧光抗体法、i显色鉴别培养法。动物实验常用于帮助分离致病性真菌,l确定被检真菌的致病性、i研究药物对真菌的作用等。关于真菌检测鉴定,l目前有一些新项目,l包括最近开展的检测方法有皮肤超敏反应试验、i核酸检测法和真菌毒素检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