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泻

脂肪泻(steaorrhea)是由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不良引起的腹泻,l包括原发和继发两种,l儿童多见于先天性胆管梗阻及感染性黄疸等疾病,l也可见于肠道感染、i局限性回肠炎、i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遭疾病。临床上以腹泻、i脂肪泻、i水肿及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

【病因与发病机制】

食物中的脂肪多为甘油三酯,l当其进入十二指肠后,l经胆盐乳化后被水溶性胰脂肪酶催化分解为甘油-脂及游离脂肪酸,l最后形成被胆盐包裹甘油-脂水溶性微粒,l微粒可透过小肠黏膜表面的不移动层,l通过被动扩散微粒中的脂肪被肠黏膜上皮细胞所吸收,l胆盐仍被留在肠腔经肠肝循环再利用。上述脂肪吸收过程中,l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导致脂肪吸收不良,l造成脂肪泻。如各种梗阻性或反流性黄疸患者肠内缺乏胆汁,l因脂肪不能乳化而发生脂肪泻。各种肠道疾病因脂肪吸收不良造成脂肪泻。先天性囊性纤维性变患者,l因缺乏胰酶所致脂肪泻。因异常代谢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肠吸收不良综合征亦为脂肪泻。

【临床表现】

大便量及次数增多,l典型粪便色淡,l有臭味,l呈灰白色,l含有脂肪滴,l腹胀,l全身消瘦,l营养不良,l体重不增,l由于肠道吸收不良,l常继发维生素缺乏症、i贫血及水肿。

【实验室检查】

1.粪便镜检脂肪

(1)取生理盐水和猩红染料的饱和酒精液各1滴,l加粪便少许,l在载玻片上均匀混合,l覆盖盖玻片作镜检,l可见有圆泡形的中性脂肪和晶状脂肪酸,l如标本的1/4以上染红色,l可判为试验强阳性(+++或++++),l为重度脂肪泻,l此试验仅适用于重证脂肪泻。

(2)少量粪便放载玻片上,l加1~2滴苏丹Ⅲ饱和溶液混匀,l置显微镜下镜检。可见中性脂肪呈朱红色圆形油滴状,l游离脂肪酸呈深黄色束状针形或短细的弯针状结晶,l结合脂肪酸不着色,l呈堆状针形或排列成扇状。

2.血清胡萝卜素测定 在轻度脂肪泻时,l此色素不易吸收。方法为:i在每日饮食中,l正常供应含胡萝卜素的食物,l正常儿童血清胡萝卜素为74.4~279μmol/L,l肠道吸收异常时,l往往下降到18.6~37.2μmol/L。此结果不受维生素A人量的影响。

3.碘油耐量试验 给患儿口服碘油,l碘与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紧密结合,l直至从消化道吸收后才离解,l再从尿中排出,l服后12~18小时后收集尿液,l以7个试管作尿的倍比稀释,l每管各加0.5ml,l再加3滴新鲜配制的1%淀粉悬液,l作半定性碘试验,l如第4管(1:i8稀释)或以上仍显示蓝色者为阴性,l说明消化道脂肪吸收正常,l可排除脂肪泻。在应用碘油前,l应先了解患儿有无碘过敏史,l如有则忌用。

4.脂肪吸收系数测定 可测定食物和粪便中的脂肪含量,l计算其吸收系数。患儿每日摄入含一定量脂肪的正常饮食,l脂肪热卡至少占总热卡的35%,l共5天,l后3天每日收集全部粪便,l进行粪便脂肪定量测定,l并按下面公式,l计算脂肪吸收率。

脂肪吸收率=[摄入总脂肪(g)-排出总脂肪(g)]/摄入总脂肪(g)*100%

一岁以上正常小儿的系数为95%或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