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前性黄疸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产生过多,l可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溶血,l或虽非血液中红细胞溶血,l而系骨髓内未成熟红细胞破坏过多。主要包括新生儿溶血病、i新生儿败血症、i血型不合输血、i蚕豆病、i自身免疫性溶血等。
(一)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
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又称新生儿溶血病,l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近年来,l新生儿溶血病的防治方法的进展,l已使该病的严重性和愈后有了明显的改善,l但它仍是新生儿期黄疸和贫血的重要原因。
【发病机制】
当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血型抗原为母亲所缺少时,l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人母体循环,l可使母体产生对胎儿红细胞抗原相应的抗体,l此抗体经胎盘循环进入胎儿循环,l作用于胎儿红细胞导致溶血。只要少达0.05~0.1ml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就足以使母亲致敏。
目前已报道有43种以上的不同红细胞抗原与胎儿或新生儿溶血病有关,l以ABO和Rh血型系统母婴不合引起溶血者为多见,l其他MNS、iKell、iDufly、iKidd等系统血型不合引起的极为少见。
1.Rh血型不合溶血病 Rh系统血型抗原按Fisher命名法,lRh1抗原(或称1Rh因子)是由第1对染色体上的三对连锁的等位基因所决定,l即Dd、iCc、iEe三个抗原连成一条基因复合体,l凡含有D因子者为Rh阳性。而D因子实际并来测到,l是理论上的推断,l或称“静止基因”,l表示缺乏D因子,l即1Rh阴性。Rh阳性纯合子有两个D抗原,l杂合子只有一个D抗原。Rh阴性的频率在种族中有很大差异,l白种人群中约占15%,l我国汉族人群中占0.34%,l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人群中Rh阴性可占5%以上。
Rh溶血病在第一胎发病率很低,l因为初次免疫反应产生IgM抗体需要2~6个月,l且较弱,l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l而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多数发生在妊娠末期或临产时,l故第一胎常处于韧次免疫反应的潜伏阶段。当再次妊娠第二次发生免疫反应时,l仅需数日就可出现主要为IgG能通过胎盘的抗体,l故往往第二胎才发病。但若母亲有过Rh血型不合受血史,l则第一胎也可发病。
2.ABO血型不合溶血病1新生儿溶血病中以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为最多见。因为A或B型母亲的天然抗B或抗A抗体主要为不能通过胎盘的IgM抗体,l而存在于O型母亲中的同种抗体以IgG为主,l因此ABO溶血病主要见于O型母亲、iA或B型胎儿。但母亲A型、i胎儿B型或AB型,l或母亲B型、i胎儿A型或AB型时亦可以发病,l但较少见。
ABO溶血病可发生在第一胎,l这是因为食物、i革兰阴性细菌、i肠管寄生虫、i疫苗等也具有A或B血型物质,l持续的免疫刺激可使机体产生抗A或抗B抗体IgG,l怀孕后这类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引起溶血。
【临床表现】
轻型患儿表现为轻度高胆红素血症,l无明显贫血,l临床易误诊为“生理性黄疽”。此类以ABO溶血病最为常见;中型患儿表现为中度贫血和中至重度高胆红素血症,l黄疸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l具有出现早、i上升快等特点,l若不治疗,l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患儿可有肝脾肿大,l在2~6周发生明显贫血;重型患儿出生时全身水肿、i苍白、i皮肤淤斑、i胸水、i腹水、i心力衰竭、i肝脾肿大和呼吸窘迫。由于胎内红细胞破坏分解产生的胆红素可经胎盘由母体排出,l黄疸可在出生时不甚明显,l但在出生后迅速出现并呈进行性加深。此型主要见于Rh溶血病。
【实验室诊断】
1.血常规检查1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l网织红细胞增高(>6%)、i外周血有核红细胞增高等均提示患儿可能存在溶血,l但不能凭此而确诊。
2.新生儿及其母亲血型测定 以确定是否存在母婴血型不合。
3.尿常规检测 尿内胆红素阴性,l以区分肝细胞性黄疸。
4.粪胆原检测 粪胆原阳性以区分肝后性黄疸。
5.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直接法阳性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由于新生儿红细胞上存在的相应的A或B抗原位点较少,l因此ABO溶血病直接Coombs试验反应微弱,l需作改良法Coombs试验或释放试验。在Rh溶血病中直接法Coombs试验,l偶可困Rh阳性的婴儿红细胞抗原被母亲高滴度的免疫抗体所封闭而呈假阴性,l也可由于母亲抗体效价低而呈假阴性,l由于Rh血型抗体只能由人类红细胞引起,l故间接法coombs试验测出患儿血清中,l存在血型抗体对Rh溶血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但ABO溶血病仅游离抗体阳性,l只能表明小儿体内有抗体而不一定致敏,l不能仅据此确诊。
6.胆红素测定 在发病初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若溶血继续发展,l肝细胞负担过重而导致损害,l血内结合胆红素也会增高。当血清胆红素每小时上升速率>8.6μmol/L(0.5mg/dl)时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7.为与其他黄疸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1必要时进行黄疸生化酶学指标的检测。
(二)新生儿败血症(详细内容见细菌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可因感染中毒导致溶血,l同时肝功能受损,l酶活力减低,l从而导致黄疸。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大多显著增高,l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l呈核左移。中性粒细胞中常有中毒性颗粒。部分病人开始时白细胞在正常范围或稍低,l可能愈后不佳。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在重症病人可减低。
2.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
3.黄疸生化检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