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疸有关的实验室诊断

(一)黄疸生化检测指标

1.胆红素测定 血清中总胆红素由未结合胆红素(Bu)、i结合胆红素(Bc)和δ胆红素(Bδ)组成,l其中Bu是在血浆中与清蛋白疏松结合的胆红素,lBc主要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结合胆红素,lBδ是与清蛋白共价结合的胆红素。因此胆红素测定试验主要针对以上不同类型胆红素而设计。

(1)目前常用胆红素测定方法;

①NCCLS推荐的参考方法:iJendrassik-Grof法,l原理;在咖啡园去除清蛋白后,lBu、iBc及Bδ与重氮苯磺酸反应生成偶氮胆红素,l在中性溶液中呈红色。加人抗坏血酸后,l碱性酒石酸与稀释的盐酸将偶氮染料变为蓝色,l最大吸收峰从530nm变为598nm。

②2,l5二氯苯重氮盐(2,l5hlorophenyldinzo1niun1salt,lDPD)法:i原理:i胆红素与2,l5-二氯苯重氮盐在0.1mol/L1HCL溶液中形成偶氮染料,l在540~560nm定量检测。本法用50%(V/V)甲醇溶液作促进剂,l测结合胆红素则不用加甲醇。

③直接分光光度法:i用于新生儿胆红素测定,l原理:i血清或血浆非结合中的Bu在pH值7.4磷酸盐缓冲液中,l吸收峰波长为455nm。新生儿血清不含胡萝h素等色素,l该波长下的吸光度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成正比。血红蛋白在455nm和575nm处有相同的吸光度,l而Bu在575nm几乎无吸光度。因此用A455减去A575来代表胆红素的吸光度,l吸光度之差与胆红素浓度成正比;试验操作:i该方法无须采血,l使用经皮黄疸测定仪可直接测定。采用JD-1型测定仪,l开机3~5秒后,l将测试面探头直接接触新生儿前胸或前额部皮肤,l轻轻向下按压即可显示读数。注意测试面光源不要照射任何人的眼睛。

④酶法:i胆红素在胆红素氧化酶作用下被氧化成胆绿素。

胆红素+1/2O2:i胆红素氧化酶1——————→胆绿素+H2O

胆绿素+O2→紫色复合物

在450nm检测紫色复合物,l在pH值8.2,l十二烷基磺酸钠与腰酸钠的存在下,l胆红素氧化酶将血清中所有胆红素都氧化成胆绿素。如果改变pH值为10,l胆红素氧化酶将Bc氧化成胆绿素,l而非Bu与Bδ。

⑤多层膜片技术:i原理;膜片共有三层,l其中最高一层是传递层,l含有咖啡因和苯甲酸钠,l用于从清蛋白中分离Bu;第二层含有蛋白;第三层是反应层,lBu、iBc与称为媒染剂的特殊多聚物反应,l在400nm及460nm处分别检测两种胆红素的反射光密度与反应前的克分子反射强度,l并用同一公式计算。

(2)方法学评价:i

①endrassik-Grof法中如果未加人咖啡因,l则测定的是Bc和Bδ,l如果加入咖啡因去除清蛋白,l则测定的是包括Bu、iBc及Bδ的总胆红素。在DPD法中,l如加入甲醇,l则测定的是结合胆红素,l如果不加,l则测定的是总胆红素。酶法测定也是通过调节pH值来分别测定总胆红煮或Bc。因此三种测定方法都可通过改变条件来分别测定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

②多层膜片技术基于膜片的不同,l可分别检测Bu,1Bc及Bδ。

③直接分光光度法只能应用于新生儿Bu检测。该法的优点是无剖、i简便,l可消除与重氮反应有关的误差。

④在留取血标本时要避免溶血和脂血。溶血标本在Jendrassik-Grof法或DPD法测定中会导致结果偏低。应用多层膜片技术检测时,l在胆红素较低时血红蛋白会导致结果偏高。

(3)临床意义:i根据血中不同胆红素浓度可判断黄疸类型。在肝前性黄疸中,l未结合胆红素显著升高,l此时Bδ可忽略,lBu可以由总胆红素减Bc计算而得。在肝细胞性黄疸时,lBu,1Bc和Bδ均升高,l且Bc的比例大于50%,l以Bc和Bδ相对于总胆红素的百分比可推测愈后,lBc的下降是疾病恢复的敏感指标,l而Bδ上升则提示疾病迁延。因非肝细胞性黄疸的新生儿与婴儿Bδ较低,l因此如果Bδ上升且超过总胆红素的10%,l则提示肝源性疾病,l如巨细胞病毒感染、i乙型肝炎等。在肝后性黄疸中,l总胆红素的上升是由于Bc与Bδ的平行上升,l且Bc占较大比例。在Crigler-Najjar综合征、iGilbert综合征中。主要是非结合胆红素Bu的升高。在Dubln-Johnson综合征、iRotor综合征中结合胆红素(主要是Bc)升高。

2.血清蛋白测定(见肾脏疾病)

3.胆固醇测定(见肾脏疾病)

4.胆汁酸测定 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之一,l主要包括胆酸(cholic1acid,lCA)、i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1acid,lCDCA)、i脱氧胆酸(deoxycholic1acid,lDCA)和少量石胆酸(lithocholicacid,lLCA)等。随着生化检测和放射免疫技术的进步.血清胆汁酸测定已用于临床,l作为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

(1)目前常用的胆汁酸测定方法:i

①气-液色谱法(GLC)原理:i用碱化法或酶法除去甘氨酸或牛磺酸,l去硫酸化后制成易发散的衍生物,l然后利用GLC法测定各种胆汁酸的类固醇。

②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i目前随着新型检测仪器的出现,lHPL已成功用于分离和测定某些生物体液中的胆汁酸。

③循环酶比色法:i原理:i在3α-羟类固醇脱氢酶(3α-HSD)催化下,l被β-硫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型(Thio-NDH)特异性氧化,l生成3-酮类固醇以及β-硫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型(Thio-NADH)。生成的3-酮类固醇在3α-羟甾醇脱氢酶(3α-HSD)及Thio-NADH存在下,l生成总胆汁酸及Thio-NDH。如上所述,l据循环酶而放大微量的总胆汁酸量,l测定在单位时间内生成的Thio-NADH在405nm的吸光度变化,l求得总胆汁酸浓度。

目前有商品试剂盒供应,l并适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④放射免疫法(RIA):i原理:iRIA是将同位素标记技术与抗原抗体反应相结合的一种微量分析方法。基本原理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原与待测标本中,l未标记抗原在抗原过量的情况下,l对专一抗体竞争性结合。在抗原、i抗体含量固定的情况下,l抗原的量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呈反比。目前一般用125I标记的RIA法,l国内有试剂盒供应。

(2)方法学评价:iGLC法操作费时,l繁杂。敏感性不稳定,l不适于常规检测,l但可用于研究各种胆汁酸的性质。HPLC法可用于各种体液中胆汁酸测定,l灵敏度高,l但所需时间长,l一般不用于常规检测。RIA法操作简单而且敏感,l即可测总胆汁酸又可以测各类胆汁酸,l缺点是有放射性危害。

同GLC法和HPLC法相比,l酶法操作简单,l且可用于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l目前应用比较广泛,l线性范围达250μmol/L。其敏感度与特异性RIA相似,l但不能分别测定各类胆汁酸。

(3)临床意义:i在各种肝内、i外胆管梗阻致胆汁淤积时,l由于胆汁反流和门脉分流,l患儿血清总胆汁酸浓度升高,l其中主要以CA增高为主,lCA/CDCA>1;在肝实质性细胞病变时,l总胆汁酸增高,l其中以CDCA为主,lCA/CDCA<1。血清总胆汁酸的测定在婴幼儿肝炎综合征的实验室诊断中,l其特异性、i灵敏性及数值变化趋势的稳定性,l均优于以往的肝功能指标。特别是在患儿胆汁淤积的诊治中,l可作为一种非常灵敏和特异的检测指标,l若与DBIL同时检测更有利于区分肝外或肝内的胆汁淤积,l并有利于进一步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在因感染或药物引起的小儿中毒性肝炎的诊断中,lALT、iγ-GT的反应是极不灵敏的,l而TBA则可作为早期肝损伤筛选的敏感性指标。应将血清总胆汁酸测定作为小儿肝功能试验的常规检测项目。

血清中CA/CDCA比值可作为胆管阻塞性病变与肝实质细胞性病变的鉴别指标。

5.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l天冬氨酸氧基转移酶(AST)

(1)常用检测方法:i目前测定ALT及AST有比色测定法和连续监测法。

①比色测定法:iALT在37℃及pH值7.4条件下,l作用于丙氨酸及α-酮戊二酸组成的底物,l生成丙酮酸及谷氨酸。反应30min后加人2,l4-二硝基苯肼盐酸溶液终止反应,l同时2,l4二硝基苯肼与酮酸中羰基生成丙酮酸苯腙。苯腙在碱性条件下呈红棕色,l于505nm读取吸光度并计算酶活力。在AST测定中,lAST作用于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组成的底物,l产生谷氨酸和草酰乙酸。草酰乙酸脱羧生成丙酮酸。丙酮酸与DNPH反应同ALT。

②连续监测法;在AST催化下,l从天冬氨酸转移2个氨基到α-酮戊二酸上,l生成L-谷氨酸和草酸乙酸盐。后者通过苹果酸脱氢酶催化下转变成苹果酸,l在分光光度计下检测NADH下降的速率。在ALT作用下,l从丙氨酸转移2个氨基酸到α-酮戊二酸,l生成谷氨酸和丙酮酸。其他原理同AST测定。

(2)方法学评价:i

①连续监测法测定ALT和AST,l现分为单试剂法和双试剂法。目前首推双试荆法,l因其孵育期长,l能有效的消除干扰反应,l提高测定的准确性。

②目前ALT、iAST商品试剂盒有多种,l在AACC或IFCC推荐的试剂盒含有磷酸吡哆醛,l能使ALT显示最大活性。

(3)注意事项:i①血清标本不宜反复冷冻保存,l以免影响酶活性。②在应用草酸盐、i肝素和枸橼酸盐抗凝时,l虽不影响检测酶活性,l但会导致反应液轻度混浊而影响检测结果。③红细胞内ALT为血清中的5倍,l所以标本一定要避免溶血。

(4)参考值范围(见下表):i

国际临床化学学会(IFCC)和德国临床化学会(DGKC)推荐方法参考值。

(5)临床意义:iALT是反映肝脏损伤的一个很灵敏的指标,l临床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在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及药物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时,l血清ALT可在黄疸出现之前急剧升高。且ALT>AST。AST/ALT被称为DeRitis比值,l在急性肝炎时该比值通常<1。AST主要存在于心肌,l多用于AMI诊断。

6.γ-谷氨酰转移酶(GGT)

(1)检测方法:i连续监测法原理:i在GGT的催化下,l谷氨酸残基从L-γ-谷氨酸-对-硝基酰基苯胺转移到双苷氨肽上,l形成产物对一硝基苯胺。在405nm处复合物吸光度的改变与反应混合物中酶活性浓度成正比。

L-γ-谷氨酸-对-硝基酰基苯胺+双苷氢酸→L-γ-谷氨酸双苷氨肽+对硝基苯胺。

因采用测定条件的不同,l分为IFCC法、iDGKC法、iSzaz法和Persijn法。IFCC法采用的测定条件是30℃或37℃。DGKC法采用的是37℃。而Szaz法和Persijn法测定条件为25℃。

(2)注意事项:i

①标本采集时不能用枸橼酸盐、i草酸盐或氟化物为抗凝剂,l否则会导致假性的低活性。

②溶血标本不能检测,l困溶血可导致GGT活性下降。

③血清标本在室温下酶活性可稳定一周。

(3)参考值范围(表6-2):i

表6-21γ-谷氨酰转移酶参考值范围

(4)临床意义:i正常生理情况下,l脐血及新生儿血中γ-GT很高,l生后逐渐下降。作为酶学检测指标,lGGT是肝胆疾病检出附性率最高的酶,l尤其是在儿童胆管梗阻、i胆汁淤积时,lGGT会显著升高。患阻塞性黄疸、i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时,l酶活力显著增高。

7.乳酸脱氢酶(LD)

(1)测定原理:i

对于正反应,l334、i340或366nm处测得NADH的吸光度增加与酶活性成正比,l对于逆反应,lNADH氧化为NAD+,1其吸光度的下降与酶活性成正比。

(2)检测方法:i根据测定时采用的实验条件的不同,l分为IFCC法和DGKC法,lIFCC法是在30℃或37℃时测定的正反应,l而DGKC法测定的也是正反应,l其最适温度是25℃。

(3)注意事项:i

①标本采集时可选用肝素、i枸橼酸钠或EDTA,l在分离血浆时一定要高速离心(31000r)10分钟,l目的是充分分离血小板,l否则因血小板中高浓度的LD会导致结果假性升高。

②因红细胞内的LD是血浆中的360倍,l因此不能采用溶血标本。

③血清标本在20℃可稳定7天,l由于LD-4和LD-5对冷敏感,l故常规分析血清,l应储存于室温下。

④在用某些药物进行治疗时,l也会导致LD的增高,l如雄性激素/合成代谢激素,l阿司匹林、i卡马西平、i氯丙嗪、i萘普生、i对乙基氨基酚、i苯妥英钠和丙戊酸等。

(4)参考值范围见表6-3:i

表6-31IFCC法和DGKC法参考值范围(37℃.单位:iU/L)

(5)临床意义:i因LD存在于所有组织当中,l所以许多病理情况都会导致LD的升高,l如肝脏、i心肌、i骨骼肌的疾病,l因此LD升高不能作为特异器官损伤的标志。但据文献报道LD与AST比值在区分肝前性黄疸和肝性黄疸时,l有一定的参考价值,l在该比值>12(25℃时酶测定)或>5(37℃酶测定)一般为溶血性黄疽,l低于此值考虑肝性黄疸,l但儿童在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l也会发生比值>12(25℃时酶测定)或>5(37℃酶测定)。

8.LD同工醇 LD同工酶共有5种,l分别是LD1、iLD2、iLD3、iLD4及LD5。其中LD1主要在心肌,lLD5主要在横纹肌和肝脏,lLD3主要存在于脾和肺。因此如LD5升高则考虑肝脏受损严重,l而肝脏特异的LD5的半衰期为8~12h,l仅为心肌和红细胞特异的LD1半衰期的1/10,l所以典型的肝LD同工酶,l只能在很短时间内测到,l而由心肌损伤或溶血引起的LD同工酶,l则在较长时间内均可测到。目前LD同工酶常用测定方法有电泳法、i免疫沉淀法和免疫抑制法,l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更为多见。

9.胆碱酯酶ChE) ChE是一类催化酰基胆碱水解的酶,l又称酰基胆碱水解酶。人体主要有两种,l即乙酰胆碱脂酶又称真性胆碱脂酶及丁酰胆碱脂酶,l又称拟乙酰胆碱酪酶。临床常规检测的胆碱脂酶通常指后者。

(1)常用检测方法:i

①酰硫胆碱脂类底物法:i原理:i用丁酰一乙酰或丙酰硫胆碱作底物进行水解的方法。具体反应如下:i

丁酰硫胆碱+H2O1ChE→硫胆碱+酪酸

硫胆碱+5,l5二硫-双-2硝基苯→5-琉基硫胆碱-2-硝基苯+5硫-2-硝基苯在405nm渡长连续监测吸光度值的变化,l即可计算ChE的活性浓度。

②苯甲酰胆碱法:i原理:iChE水解苯甲酰胆碱,l生成苯甲酸和胆碱,l在240nm处测苯甲酰胆碱吸光度下降。

(2)参考范围;丁酰硫胆碱法在37℃测定

女:i(3.93~10.8)×103U/I.

男:i(4.62~11.5)×103U/L

采用苯甲酰胆碱法在37℃测定,l0.66~1.62(U/L)

(3)临床意义:i新生儿ChE活性约为健康成人50%,l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升高,l6岁以后逐渐升至成人水平。由于ChE在肝脏合成后立即释放到血浆中,l故是肝细胞合成功能的灵敏指标。在病毒性肝炎时,l约50%的患者ChE活性下降。在肝胆疾病时ALT、iGGT均升高,l常常很难鉴别。但如果患者同时存在ChE1下降则往往提示肝脏疾患。

10碱性磷酸酶(ALP)

(1)原理:i根据IFCC法,l在氨基醇(X-OH)存在的情况下,lALP将底物4-硝基苯磷酸盐(4-NPP)上的一个磷酸基转移到氨基醇上,l加速底物的去磷酸化。在405nm处检测有色产物4-NP的增加。上述反应可在30℃或37℃进行。

(2)注意事项:i

①溶血或脂血标本会造成ALP活性假性下降。

②ALP室温下3天活性下降3%,l4~8℃下活性可稳定1周。

③某些药物会导致ALP增高,l如卡马西平、i环磷酰胺、i红霉素、i异烟肼、i酮康唑、i甲氨蝶呤、i苯巴比妥、i丙戊酸等。

(3)参考值范围见下表。

(4)临床意义:i健康人群血清或血浆标本中的ALP,l几乎全部来自于肝脏和骨骼系统,l因此肝脏和骨骼系统疾病会导致ALP的增高。胆汁淤积时血清ALP升高,l敏感性达80%~100%。

11.ALP同工酶

(1)检测方法:i

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乙酸纤维素条带电泳:i在碱性pH值下,l血清在聚丙烯酰胺凝胶或乙酸纤维素条带上向阳极迁移,l然后测定介质上或介质内不同类型ALP活性。乙酸纤维素条带迁移率:i胆管ALP>肝脏ALP>骨ALP>肠1ALP>胎盘ALP;聚丙烯酰胺凝胶迁移率:i胎盘ALP=肝脏ALP>骨ALP>肠ALP>胆汁ALP。

②热灭活和化学抑制法:i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化学试剂,l或者预先对血清进行热处理,l可以抑制多种类型ALP(见下表)。

③骨磷酸酶定量测定:i

⊙麦芽凝集素沉淀反应:i首先测定总ALP活性,l然后用麦芽凝集素沉淀骨ALP后,l测定上清液中残余ALP活性,l两者相减即为骨ALP活性。

⊙酶免疫测定法:i血清中骨ALP与抗骨ALP单克隆抗体结合,l洗去未结合物质,l加入底物p-硝基苯磷酸盐,l即可测定结合抗体的酶的活性。

⊙放射免疫测定法:i血清样本中骨ALP与抗骨ALP单克隆抗体结合,l加入放射性标记的第二抗体,l放射性强度与骨ALP活性成正比。

(2)方法学评价:i

①在用电泳法测定ALP同工酶时,l因电泳条带之间有重叠,1所以该法只能定性评价骨和肝ALP的升高。

②热灭活和化学抑制法可定量测定,l但测定的要求很准确,l操作比较烦琐。

(3)临床意义:iALP同工酶的测定有助于鉴别肝脏、i骨骼和肠疾病。

12.5-核苷酸酶(5-NT) 是种特异的磷酸水解酶,l其诊断意义同ALP。

(1)连续监测法原理:i在过量腺苷脱氨酶(ADA)存在下,l51NT催化5-AMP释放出腺苷,l从而水解成次黄苷及氨。在过量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l氨与a-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l同时NADH被氧化成NAD+,l在340nm吸光度的下降与酶活性成正比。

(2)注意事项;

脂血、i黄疸及溶血标本对测定结果有影响。

血清中如果氨含量过高,l应先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去除后测定。

血清标本在4℃可保存4天,l-20℃下可保存数月对测定结果无影响。

(3)临床意义:i5-NT广泛存在于肝脏、i胆管系统及各种器官和组织中。血清中此酶活性显著增高主要见于肝胆系统疾病,l如阻塞性黄疸等。

13.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11α-GST是主要分布于肝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内功能酶,l约占肝细胞蛋白质总量的0.3%。据文献报道,l同生理性黄疸相比,l病理性黄疸患儿α-GS显著增高。该酶分子量小,l易迅速进入血液,l半衰期明显短于ALT、iAST,l因此是一种能更敏感、i更早地反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肝细胞损害的检测指标。目前一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l市场上有商品试剂盒提供。

(二)黄疸时体液检测及排泄物检查

1.尿“三胆”测定 尿中胆红素、i尿胆原、i尿胆素合称“尿三胆”。正常人尿胆红素阴性,l尿中胆红素阳性说明是高结合胆红素血症,l见于黄疸性肝炎、i胆管梗阻等。正常人每日尿胆原随尿排出0~3.5mg,l定性法为尿稀释1;20以下阳性,l肝内外胆管梗阻时,l结合胆红素排人胆管受阻,l不能形成尿胆原,l则尿中尿胆原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若肠腔内结合胆红素增多,l如溶血性贫血时,l屎胆原形成和从肠管回吸收随之增多,l尿中尿胆原也增多,l尿液稀释≥1:20,l尿胆原定性仍呈阳性反应。尿胆素是尿胆原的氧化产物,l意义与尿胆原相同。干化学法测定中,l胆红素测定原理是结合胆红素在强酸性介质中,l与2,l4一二氯苯胺重氮盐起耦联反应而呈紫红色。根据颜色变化,l检测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尿胆原测定原理是屎胆原与对一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后呈鲜红色,l根据颜色变化检测尿液中尿胆原含量。利用尿干化学分析仪测定胆红素和尿胆原操作简便,l在短时间内即可报告。

2.粪胆素测定

(1)原理:i粪便中存在尿胆素(又称粪胆素)时,l加入氯化高汞后生成红色化舍物。

(2)检测方法:i

①样本要求:i新鲜粪便。

②试剂:i饱和氯化高汞溶液:i氯化高汞5g,l氯化钠0.5g,l蒸馏水加至100ml。

③操作程序;于小试管内置粪便一小块,l加饱和氯化高汞溶液数毫升。将粪便调匀,l加热煮沸3分钟,l立即观察反应。如含粪胆素,l粪粒可呈红色,l不显红色者为阴性。正常粪便应为淡红色。如含有未改变的胆红素,l则可被氧化为胆绿素,l粪便呈绿色。

④结果判定:i

阴性(-):i煮沸后粪粒不显红色

弱阳性(+);煮沸后粪粒呈粉红色

阳性(++):i煮沸后粪粒明显红色

(3)注意事项:i结果不易判定时,l应注意粪便颜色,l必要时以盐水代替试剂做空白对照。当粪便颗粒经煮沸后,l如有红色又有绿色出现,l说明标本内既有粪胆素又含胆红素,l常见于肠炎,l腹泻等。

(4)临床意义:i正常时多为阳性,l胆管梗阻时,l可呈弱阳性。完全梗阻时呈阴性。

(三)黄疸免疫学检测指标

抗人球蛋白试验:i1945年英国免疫学家Coombs等人发明了能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新试验,l故称之Coombs试验,l这是诊断免疫溶血性免疫的主要方法。

Coombs事接试验:i将病人的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l制备成5%的混急液,1加人Coombs试剂,l混合后以11000r/min离心1min促进凝集。如果内服或显微镜下能见到红细胞凝集,l即为阳性,l说明红细胞表面有不完全抗体或补体。阳性结果可见于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i输血反应、i某些药物或疾病引起的免疫溶血性贫血。用于检查已吸附在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

Coombs间接试验:i先将受检血清加入等量5%适当的正常红细胞(Rh阳性的O型红细胞),l在37℃温育30~60min,l以促使血清中的半抗体结合于红细胞上(致敏),l用生理盐水将红细胞洗涤5次,l制备成5%的混悬液,l以后反应同直接试验。如果红细胞发生凝集而正常对照(未经与受检血清温育的正常红细胞)不凝集,l即为阳性,l表明受试的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体。用于检查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