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铁是合成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之一。成人体内含铁量约为3~5克,l约2/3在红细胞血红蛋白中。正常情况下,l机体内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动态平衡,l当铁摄人不足及需铁量增加、i铁吸收不良、i铁丢失过多等情况下,l会造成长期铁的负平衡,l并出现一系列因贫血或细胞缺铁引起的症状、i体征。

缺铁性贫血.(iron1deficiency1anemia,lID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l同时又不能得到足够的补充,l致使体内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体内慢性渐进性缺铁的结果,l这种贫血的特点是骨髓、i肝、i脾及其他器官组织中缺乏储存铁,l血清铁浓度及血清铁饱和度减低。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疲倦、i乏力、i头晕、i气促。

2.上皮组织的异常特征 口角炎、i舌头、i舌乳头萎缩、i皮肤干燥、i指(趾)甲脆、i甲薄平,l甚至于凹陷形成反甲,l胃黏膜表现为浅表性、i轻度至重度萎缩。

3.脾脏 约10%的病人有轻度脾肿大。

4.神经系统症状 少数儿童患者可出现异食癖,l易激动,l注意力不集中,l精神迟滞,l约15%~30%患者有神经痛、i麻木或针刺感。

【血象和骨髓象】

1.外周血象因缺铁性贫血的时间、i程度、i原因不同,l血象表现也不一样。早期轻度贫血时,l红细胞常属正常细胞性贫血,l红细胞大小和形态可有轻度不规则(血细胞分布宽度RDW增高)。当贫血较重时,l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l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下降更明显。MCV<80fl,lMCH<27pg,lMCHC<30%均明显低于参考值,lRDW增高,l镜下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l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l严重时红细胞可呈环状,l并有多染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增多。偶尔有少数靶形红细胞出现,l一般不见有核红细胞(见彩图3)。网织红细胞计数可轻度增高或正常,l但在急、i慢性出血造成的缺铁性贫血时可增高,l经铁剂治疗后,l网织红细胞计数可迅速增高,l常于一周左右达到高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大多正常,l但有少数病人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可以轻度减少,l经铁剂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2.骨髓象 缺铁性贫血为增生性贫血骨髓象,l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l个别患者增生减低,l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l以中、i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l其体积较正常中、i晚红细胞小,l胞浆少而着色偏蓝,l边缘不整齐,l显示胞浆发育落后,l血红蛋白合成不足,l部分中幼红细胞核已固缩似晚幼红细胞,l但胞浆仍染蓝色,l表现为“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l骨髓象易见分裂红细胞,l成熟红细胞形态同外周血。由于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l粒细胞系统比例相对减低,l粒红比值减低,l但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比值及形态大致正常,l如因钩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缺铁性贫血,l骨髓象中可见各阶段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增高。淋巴细胞系统,l单核细胞系统比值及形态大致正常。巨核细胞系统及血小板无显著变化。

【骨髓铁染色】

骨髓铁染色是目前诊断缺铁性贫血最可靠而切合临床实用的方法,l只有在未经铁剂治疗的缺铁性贫血患者,l骨髓中的细胞外铁才经常减少或消失,l同时细胞内铁明显减少或消失(小于15%),l且颗粒变小着色淡。在经铁剂治疗后,l许多血红细胞中很快出现细小铁颗粒。

1.原理 含铁血黄素的铁离子在酸性环境中与亚铁氰化钾作用,l生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溶液,l此即普鲁士蓝反应。

2.标本要求 选择骨髓小粒多的新鲜骨髓涂片。

3试荆要求200g/L亚铁氰化钾溶液、i浓盐酸、i无水甲醇。

4.染色

(1)以200g/L亚铁氰化钾溶液5份加浓盐酸1份(V/V),l混匀后溶液呈白色浑浊,l再一滴一滴缓慢加入剩余亚铁氰化钾溶液,l边加边摇,l直到白色浑浊慢慢完全退去,l溶液剐刚呈透明时为止,l此液要临用配制,l不能保存使用。

(2)将骨髓涂片用甲醇完全覆盖、i固定。待甲醇完全挥发、i干燥后,l加上述新鲜配制的酸性亚铁氰化钾溶液作用30分钟之后,l倒去骨髓涂片多余溶液,l滴加5g/L沙黄溶液完全覆盖血膜,l充分混匀,l复染30分钟,l用热水冲去沙黄,l干后镜检。

5.结果判断 幼红细胞核染成鲜红色,l胞浆呈淡黄色。铁颗粒呈蓝绿色。

(1)外铁:i先用低倍镜观察骨髓小粒,l再用油镜判断阳性程度。

“-”无铁颗粒。

“+”11有少数铁小粒或仅仅偶然见到少数铁小珠。

“++”11有许多铁小粒和铁小珠。

“+++”11有许多铁小粒或有铁小珠和少数铁小块。

“++++”11极多铁小粒、i铁小珠,l并有许多铁小块。

(2)内铁:i计数100个有核红细胞,l记录阳性(胞浆中可见蓝色颗粒)细胞的百分率。同时注意细胞内铁颗粒数目、i大小、i染色深浅,l注意有无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6.参考范围

(1)细胞外铁;“+”~“++”(见彩图5、i7)。

(2)细胞内铁;铁粒幼红细胞60%(30%~90%),l多以中、i晚幼红细胞为主。正常人以胞浆内1~2个铁颗粒的细胞为多,l少数细胞胞浆内有3~5个颗粒(见彩图6、i8)。

7.临床意义

(1)减步:i见于缺铁性贫血。

(2)增加:i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非缺铁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i溶血性贫血、i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8.注意事项

(1)所用器材必须清洁,l玻片需经去铁处理。

(2)做细胞外铁检查时,l需用含骨髓小粒的涂片。

(3)计算时只计数中、i晚幼红细胞,l其他阶段细胞不计算在内。

【血清铁蛋白(SF)测定】

可较准确反映体内铁贮存情况,l是诊断缺铁性贫血可靠而灵敏的指标,l在可利用的贮存铁耗竭前,l即发生缺铁性贫血之前,l血清铁蛋白便开始下降,l同时与骨髓铁染色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l缺铁性贫血时SF<14ng/L。

1.原理 常采用固相放射免疫法,l用兔抗人脾铁蛋白与铁蛋白相结合,l再用125I标记兔抗人脾铁蛋白与固相上结舍的铁蛋白相结合,l除去未结合的放射性免疫标记物,l洗脱结合放射免疫标记物的铁蛋白,l用γ计数器测定,l再与标准曲线比较,l计数出铁蛋白值。

2.参考值成年男性:i15~200ng/L,l成人女性:i12~150ng/L

3.临床意义

(1)降低:i铁蛋白降低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l也见于缺铁性贫血早期、i失血、i慢性贫血。

(2)增高;多见于地中海贫血、i其他慢性溶血性贫血、i急性感染、i恶性肿瘤等,l也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i过多输血等。

【血清铁、i总铁结合力及运铁蛋白饱和度】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清铁浓度降低(小于8.98umol/L),l血清总铁结合力增加(大千64.44u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小于15%),l以上三项指标同时检测,l对缺铁性贫血,l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和贮铁增多的贫血有鉴别诊断价值。

【血清铁测定】

1.原理 血清中转铁蛋白在pH值5时加热变性沉淀,l其结合的铁离子游离出来,l用还原剂如抗坏血酸、i羟胺盐酸盐等将Fe3+还为Fe2+,l以铬天青和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混合物与Fe3+/Fe2+反应形成复合物,l同时制作标准曲线,l进行光密度测定,l对比标准曲线,l计算出血清铁含量。

2.参考值 成年男性11.6~31.3μmol/L,l成年女性9.0~30.4μmol/L

3.临床意义

(1)降低:i见于缺铁性贫血,l慢性失血和感染等,l也见于肾病综合征、i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i先天性转铁蛋白缺乏症。

(2)增高:i见于肝炎、i溶血性贫血、i再生障碍性贫血、i铁粒幼细胞贫血、i反复输血等。

【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

1.原理 通常情况下,l仅有1/3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l在血清中加人已知过量的铁标准液,l使血清中全部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l达到饱和状态,l再用吸附荆如轻质碳酸镁除去多余的铁,l再按测定血清铁的方法测定血清铁含量,l其结果为总铁结合力(TIBC),l如再减去先测的血清铁则为未饱和铁结合力(UIBC)。

2.参考值 TIBC:i50~77μmol/L,lUIBC:25.1~51.9μmol/L

3.临床意义

(1)增高:i见于缺铁性贫血、i真红细胞增多症、i溶血性贫血、i急、i慢性失血。

(2)降低:i见于再生性障碍性贫血、i巨幼细胞性贫血、i铅中毒、i肾病综合征、i恶性肿瘤、i感染等。

【运铁蛋白饱和度】

运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总铁结合力。

临床意义:i缺铁性贫血运铁蛋白饱和度小于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