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变态反应

1.定义 药物进人人体产生的作用多种多样,l过敏反应只是其中特殊的一类反应,l它的发生是由于异常免疫反应所导致,l多发生于过敏体质者,l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中的1/4左右。

2.发病情况 药物过敏最大的特点是常见与多发性。1959年药物过敏在城市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2%,l1974-1976年协和医院普通门诊病人药物过敏发病率为7.5%,l1980年为7.92%,l在全体变态反应病人中,l药物过敏发病率高达32%,l约等于普通人群药物过敏发病率的4~10倍。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l药物过敏的发病率增长了15~16倍之多。近代药物过敏明显增多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下列两个方面。

(1)近半个世纪由于医药事业迅猛发展,l人们用药机会大增。

(2)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l全世界每年出现的新药物常以千计,l每一种新药物的问世,l均可能成为药物过敏的新来源。

3.发病机制 药物过敏在免疫反应中主要属于体液免疫范畴,l根据致敏原不同,l分为两类:i

(1)完全抗原性药物过敏:i各种血清、i疫苗等生物制剂,l在致敏药物中属少数,l其发病机制:i

药物接触(口服、i吸人、i注射、i涂布等)性药物再次接触→潜伏期1~2周→产生抗体→同种抗原性药物再次接触→药物过敏发作。

(2)半抗原或不全抗原性药物过敏:i此类在药物过敏中占绝大多数。引起致敏的药物化学结构比较简单,l本身不具备抗原性,l必复与体内的抗原性成分相结合(血清蛋白),l成为完全抗原物质,l才能导致过敏发作,l其作用机制:i

药物接触→与体内抗原物质结合产生药物抗体→再次接触药物抗原→不完全抗原与相应抗体相结合→药物过敏发作。

4.主要症状 微血管通透性增高,l出现皮疹、i水肿、i过敏性休克;平滑肌痉挛,l哮喘、i腹痛;发热,l药物过敏中约15%的病人有发热症状;溶血、i贫血、i黄疸。

5.实验室诊断11出现药物变态反应时,l首先应明确病人致敏的药物究竟属于何种药物,l目前对于药物过敏的特异性诊断,l虽然方法不少,l但正确率不高,l假阳性及假阴性均时有出现。药物特异性皮肤试验的准确性,l只在50%左右,l有人报告甚至只有25%。

(1)特异性试验方法有:i贴斑法、i划痕法、i点刺法、i结膜法、i舌含法、i皮内法、i皮窗法、i药物激发试验。其中以贴斑法、i划痕法、i点刺法及皮内法较为常用,l其准确性以皮内法为最高。

(2)注意事项:i

①皮内试验只能用于某些对皮肤无刺激性的注射用药液,l如青霉素、i链霉素等,l其他剂型均不适用,l对于某些高度药物过敏者,l使用中应谨慎小心,l药液应经过充分稀释,l剂量应严格控制,l以防严重过敏的发生。

②药物过敏激发试验的采用应持慎重态度。严重过敏反应史的病人,l一律禁止采用,l以防不测。一般较多用于口服药物引起的胃肠或皮肤反应者,l在经过皮肤试验不能得出明确结果时,l待病人过敏症状消失,l停用一切药物后,l口服一次所疑致敏药物的单位剂量。观察24~48小时有无胃肠或皮肤过敏反应出现。

(3)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原因:i过敏物质不在受试部位的皮肤组织;受试皮肤对试验药物的可吸收性有限;试验用药物多数为不全抗原,l须与血浆蛋白等结合后,l具有抗原性;病人在应用抗组胺药物、i麻黄素、i肾上腺素、i皮质激素等时,l可以影响皮肤反应性。

(4)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原因:i

①药物本身具有非特异刺激性,l如酸性、i碱性、i酊剂、i醚类等药物,l对皮肤均有一定的刺激性。

②试验本身的物理性非特异性刺激,l如划痕、i点刺、i注射等,l均可使皮肤出现一定的非特异反应。

③药物中的杂质、i染料、i赋型剂、i矫昧剂等亦可能引起过敏,l与药物本身的过敏发生混淆。

④皮内试验时注入少量空气,l可能出现假阳性反应。

3.药轴过敏特异性试验的意义

(1)药物过敏特异性试验对于药物过敏的特异性诊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阴性结果虽不能完全排除过敏的可能,l但阳性结果则对确定过敏药物有很大帮助。

(2)如果经过局部皮肤试验而出现了周身性症状,l且其表现与该药物过敏时出现的症状一致,l则对确立特异性诊断意义重大。

(3)对于由药物过敏而致的接触性皮炎,l经过皮肤贴斑试验往往能导致与发病时相似的局部皮肤症状,l对帮助诊断有较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