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RBC)
【参考范围】
男:i(4.0~5.5)×10^121/L(仪器法、i显微镜计数法)。
女:i(3.5~5.5)×10^121/L(仪器法、i显微镜计数法)。
新生儿:i(6.0~7.0)×10^12/L(仪器法、i显微镜计数法)。
【影响因素】
1.采血部位最好选择静脉血,l婴幼儿可采指血
耳垂血所得结果偏高且波动大不宜采用。
2.采血时间宜选择安静空腹时
不宜在食后消化旺盛、i情绪波动或剧烈运动后采血。激动、i兴奋、i恐惧、i寒冷等刺激,l剧烈运动均可使红细胞升高。
3.用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末梢血细胞计数时
在血液预稀释后人工加入溶血剂的量及溶血的时间应掌握好。加入量过多使红细胞计数偏低,l随放置时间的延长红细胞自行溶解,l数量亦明显减少。
4.大量巨大血小板的存在,l影响红细胞的检查。
5.如有冷凝集素存在,l红细胞计数结果将显著降低,l而血红蛋白不受影响,l将标本置37℃水浴15min再测可消除此影响。
6.药物影响
(1)增加:i毛果芸香碱、i肾上腺素、i钴、i糖皮质激素、i促皮质素、i雄激素等可致红细胞增加。
(2)减少:i常见以下几种:i
①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药物:i抗癫痫药、i抗肿瘤药、i吲哚美辛、i洋地黄、i金霉素、i避孕药、i白消安、i四氯化碳、i砷剂、i锑化合物等。
②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i催眠药、i苯妥英钠、i羟保泰松、i甲基多巴、i洋地黄、i他巴唑、i氯霉素、i链霉素、i苯、i金、i氟化物等。
③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药物:i格鲁米特、i苯妥英钠、i雌激素、i口服避孕药、i呋喃妥因、i环丝氨酸、i苯、i砷剂。新霉素和秋水仙碱、i抗叶酸药和抗肿瘤药及异烟肼等。
④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的药物:i有抗心律失常药、i巴基多巴、i抗组胺药、i抗生素、i抗结核药、i驱蛔灵、i避孕药、i癌宁、i亚硝酸盐、i煤焦油、i苯胺、i硝基苯、i锑化合物、i铅、i煤酚。
⑤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有阿司匹林、i保泰松、i噻嗪类、i抗真菌药、i抗代谢药、i癌宁、i一氧化氮等。
⑥汞利尿剂、i抗凝血药、i维生素A(超剂量时)、i头孢噻啶、i庆大霉素,l可引起贫血;氨苄西林和环磷酰胺可引起逆性贫血;吲哚美辛和皮质类固醇可引起胃肠道出血。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1)年龄与性别差异:i新生儿红细胞较高,l出生2周后降至正常;男性在6~7岁最低,l25~30岁时达最高值,l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女性在13~15岁时达最高值,l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l后又与男性水平相接近。
(2)高山居民、i登山运动员红细胞高于正常。
(3)长期多次献血者红细胞代偿性增加。
(4)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i妊娠中后期孕妇血浆量增加致造血原料相对性不足,l可出现生理性贫血。
2.病理变化
(1)红细胞增多
①相对增多:i连续呕吐、i严重腹泻、i出汗过多、i大面积烧伤等情况,l由于大量失水,l血浆量减少,l血液浓缩致血细胞相对增多。
②代偿性或继发性增多:i多见于慢性肺心病、i先天性心脏病、i肾癌、i肾上腺肿瘤等患者。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l红细胞可达(7.0~12.0)×10^12/L。
④反应性红细胞增多症:i肾小球肾炎、i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2)红细胞减少
①相对减少:i血中红细胞总数并不减少,l仅血浆增多所致,l如肝硬化。
②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l如急慢性失血后贫血、i营养不足或吸收不良使造血物质缺乏的贫血、i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i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等。
③继发性贫血,l多种疾病如炎症、i内分泌疾病及结缔组织病等都可致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