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学检验

【参考范围】

见临床意义。

【影响因素】

见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1.真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一样,l可以引起各种类型的疾病。近201年来的统计资料显示,l临床真菌性疾病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与广谱抗生素、i激素、i免疫抑制剂、i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l以及器官移植、i导管手术、iAIDS等密切相关。除个别例外情况,l人类的真菌感染多起源于外环境,l通过吸入、i摄入或外伤植入而获得。少数真菌可对正常人致病,l大部分只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致病。目前认为,l任何一种可以在宿主体温(3711)和低氧化还原状态(受损组织的一种状态)下生存的真菌均属于潜在性人类致病菌。

21.医学上重要的真菌主要分为霉菌(molds)和酵母菌(1yeasts)两大类。在霉菌,l其营养阶段主要有分支的丝状体或菌丝组成菌丝体;酵母菌则是一种单细胞真菌,l通过自表面发芽产生同样的子细胞进行繁殖。另外,l有一类特殊的致病菌,l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可产生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如在人体内部寄生或在3711条件下为酵母菌,l在室温条件下则为霉菌(菌丝相),l称为双相真菌。这种转化与培养温度、i培养基成分、iCO2和O2的浓度变化有关。主要包括几种致病真菌,l如荚膜组织胞浆菌、i申克孢子丝菌、i马尔尼菲青霉菌等。由于双相真菌通常生长缓慢,l一般需要培养7~21d1才可出现菌落,l因此大部分临床实验室分离率不高,l只有当标本中菌量较多时才能检出。

31.真菌在临床上最常见、i危害最大的致病形式是病原真菌向组织内侵人、i增殖引起的真菌感染,l也可以通过释放各种毒素引起真菌中毒症。致病性真菌则通过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真菌过敏症。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四类:i浅表真菌病、i皮肤真菌病、i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l后二者合称为深部真菌病。

41.临床最常见的是肺部真菌感染,l感染的途径可有以下三种:i

(111)吸人性感染:i如曲霉菌、i隐球菌、i组织胞浆菌、i球孢子菌等往往通过吸入真菌孢子而发生感染;

(121)内源性感染:i念珠菌、i放线菌可寄生于人的上呼吸道,l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生感染;

(131)血行感染:i皮肤等肺外部位的真菌感染,l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肺。

肺念珠菌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微生物学诊断。10%~20%的健康人痰中也能找到念珠菌、i酵母样孢子、i假菌丝,l如痰培养连续31次以上阳性,l或小于31次,l但有大量念珠菌生长,l或经接种于动物证明了其致病力,l再结合临床表现方可诊断为念珠菌肺部感染。留取痰标本时为减少上呼吸道真菌污染,l要先用清水或31%过氧化氢溶液含漱数次,l并最好摒弃最初的一两口痰。

51.直接镜检是临床真菌病诊断的首选方法。许多真菌标本不需染色即可直接镜检,l如癣病标本多用KOH1湿片检查法,l有些真菌标本需作染色(乳酸酚棉蓝染色、i革兰染色、i墨汁染色等)后观察。直接镜检阳性的意义:i

1有诊断意义,l如浅部真菌病、i隐球菌病、i皮肤黏膜假丝酵母菌病等;②1代表组织相,l直接镜检看到的真菌形态就是该真菌的组织形态,l如假丝酵母的菌丝、i浅部真菌的厚膜孢子等;③1确定某些致病性真菌属或种,l如皮肤癣菌、i曲霉菌等;④1判断某些真菌种的致病性等。

61.由于真菌感染的不断增多且真菌容易出现耐药性,l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但由于真菌的形态、i生长速度、i最佳培养条件等多不相同,l因此抗真菌药敏试验很难取得一致性结果。抗真菌药物主要分成三类:i

1多烯类抗生素,l如两性霉素B1i制霉菌素等。两性霉素对大多数深部致病真菌具有活性,l如组织胞浆菌、i新型隐球菌、i念珠菌、i申克孢子丝菌等。但对皮肤和毛发癣菌大多耐药。②1吡咯类,l包括酮康唑、i伊曲康唑、i氟康唑、i克霉唑、i益康唑等。酮康唑对念珠菌、i球孢子菌属等有抗菌活性,l对毛发癣菌亦具抗菌活性;氟康唑对念珠菌、i隐球菌具有较高抗菌活性。对此类药物的耐药是一种渐进的现象,l即耐药是微小突变不断积累的结果,l在任何吡咯类药物的选择压力下,l氟康唑的抑菌圈都会逐渐减小。因此,l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不断监测其耐药性的变化。③1其他类如氟胞嘧啶,l为窄谱抗生素,l对念珠菌、i新型隐球菌等有较高抗菌活性,l对其他真菌抗菌作用差,l易产生耐药性,l故常和两性霉素B1联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