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病毒

【参考范围】

【影响因素】

【临床意义】

11.出血热是临床上以发热和出血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的统称。它可由多种病因引起,l可能的病原体包括病毒、i衣原体(鹦鹉热)、i弓形体、i立克次体(斑点热、i斑点伤寒、iQ1热)、i细菌(各种败血症)、i真菌(念珠菌病、i组织胞浆菌病)、i螺旋体(钩端螺旋体、i回归热螺旋体)、i原虫(恶性疟疾、i锥虫病)等。病毒性出血热特指其中的某些由节肢动物或啮齿动物传播的病毒感染。在我国已发现的出血热病毒有汉坦病毒、i新疆出血热病毒、i登革病毒(后两者在虫媒病毒中已作叙述)。

21.汉坦病毒(Hantaan1virus1,11HV1)是流行性出血热(epedimic1hemorrhagic1fever1,11EHF)1l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1fever1with1renal1syndrome1,11HFRS)的病原体。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欧洲,l我国疫情最重,l占发病人数的901%以上,l除青海和新疆外均有病例报道。HV有广泛的动物宿主,l但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均系啮齿类动物鼠,l在我国主要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人群普遍易感,l接触宿主动物的排泄物,l或吸入其污染尘埃形成的气溶胶而感染。其中29~551岁约占801%1l男女比约为7:i3。本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多见)、i周期性(自201世纪701年代以来,l平均每81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和易变性。

31.1HV1隐性感染率低。EHF的主要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伤。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i出血和肾损害,l常伴有三痛(头痛、i眼眶痛、i腰痛)和三红(面、i颈、i上胸部潮红),l眼结膜、i咽部及软腭充血,l软腭、i腋下、i前胸等处有出血点。病死率高达101%。

41.1HV病毒分离费时长,l对EHF诊断无意义,l仅用于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试验,l如免疫荧光、iELISA1iMcAb1等,l是目前的主要诊断方法。患者感染后抗体出现早,l发热第31天即可检测出特异性IgM1抗体,l第7~101天达高峰。IgG抗体在第3~4天出现,l第10~14天达高峰,l可持续多年(属中和抗体,l所以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原位杂交、iRT-PCR1等也已用于HV1感染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