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

【适应证】

用于维生素K缺乏或活力降低,l导致凝血因子Ⅱ、iⅦ、iⅨ或Ⅹ合成障碍的出血性疾病。①新生儿出血。②肠道吸收不良所致维生素K缺乏。③广谱抗生素或肠道灭菌药致肠道内细菌合成的维生素K减少或缺乏。④双香豆素等抗凝剂的分子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l在体内干扰其代谢,l使环氧叶绿醌不能被还原成维生素K,l致体内维生素K不能发挥作用,l造成与维生素K缺乏相类似的后果。

【药理】

(1)药效学:i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因子Ⅱ、iⅦ、iⅨ、iⅩ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l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通常称这些因子为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维生素K如何促使因子Ⅱ、iⅦ、iⅨ或Ⅹ合成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一般认为维生素K到达细胞后,l在微粒体环氧化酶作用下,l可转化为环氧叶绿醌。环氧叶绿醌有助于因子Ⅱ的前身(无功能前体蛋白)氨基末端γ-羧基谷氨酸的加羧基作用。维生素K促使因子Ⅱ前身转化为γ-双羧基化的凝血因子Ⅱ,l后者又名凝血酶原。在因子Ⅶ、iⅨ和Ⅹ合成中,l维生素K也起类似作用。一旦维生素K缺乏,l未经羧化的异常凝血因子释放入血,l即可引起上述凝血因子功能下降,l但免疫学测定抗原量仍正常。

(2)药动学:i天然的维生素K1和K2为脂溶性,l口服后必须依赖胆汁吸收;人工合成的K3和K4为水溶性,l口服直接吸收,l活性也较强。口服维生素K1后6~12小时即发生作用;注射后1~2小时起效,l3~6小时止血效应明显,l如肝功能基本正常,l12~24小时后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维生素K4注射后约8~24小时作用才开始明显。维生素K吸收后在肝内迅速代谢,l经肾及胆道中排泄,l大多不在体内储藏。肠道细菌合成的维生素K2可随粪便排出。

【不良反应】

(1)静脉注射维生素K1偶尔可发生过敏样反应,l曾有因快速静注而致死的报道。可出现觉异常、i面部潮红、i出汗、i支气管痉挛、i心动过速以至低血压等。

(2)维生素K3可引起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和溶血,l但维生素K1则少见。肌内注射可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

【注意事项】

(1)新生儿出血症以维生素K1治疗较为合适,l因为其他维生素K制剂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和溶血,lK4有引起肝损害的危险。

(2)下列情况应引起注意:i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l补给维生素K4时应特别慎重,l有诱发溶血的可能;②肝功能损伤时,l维生素K的疗效不明显,l凝血酶原时间极少恢复正常,l如盲目大量使用维生素K,l反易加重肝脏损害;③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l维生素K治疗无效。

(3)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l以调整维生素K的用量及给药次数。

【药物相互作用】

(1)口服抗凝剂如双香豆素类可干扰维生素K代谢。两药同用,l作用相互抵消。

(2)较大剂量水杨酸类、i磺胺类药、i奎宁、i硫糖铝,l考来烯胺、i放线菌素等也可影响维生素K效应。

【给药说明】

(1)维生素K有过敏反应的危险,l故不宜与其他维生素制成复合剂。

(2)当患者因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发生严重出血时,l短期应用常不足以即刻生效,l可先静脉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i血浆或新鲜血。

(3)吸收不良患者,l以采用注射途径给药为宜;如仍采用口服,l宜同时给予胆盐,l以利吸收。

(4)用于纠正口服抗凝剂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时,l应先用最小有效量,l通过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再调整;过多的维生素K可影响以后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