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氯喹【基】

【适应证】

主要用于治疗恶性疟、i间日疟等各种疟疾,l也用于肠外阿米巴病的治疗。

【药理】

(1)药效学:i氯喹可使疟原虫的核碎裂,l细胞浆出现空泡,l疟色素聚成团块。已知氯喹并不能直接杀死疟原虫,l但能干扰其繁殖。其作用机制在于本品与核蛋白有较强的结合力,l插入到DNA的双螺旋两股之间,l可与DNA形成复合物,l从而阻止DNA的复制与RNA的转录。氯喹还能抑制磷酸掺入疟原虫的DNA与RNA而干扰疟原虫的繁殖。氯喹大量积聚于受感染的红细胞内,l原虫的食物泡和溶酶体是其浓集的部位。使消化血红蛋白的血红蛋白酶受损失,l疟原虫不能消化所摄取的血红蛋白,l导致疟原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缺乏,l并引起核糖核酸崩解。此外氯喹还能干扰脂肪酸进入磷脂,l控制谷氨酸脱氢酶和已糖激酶等。氯喹主要作用于红内期裂殖体,l经48~72小时,l血中裂殖体被杀灭。本品对间日疟的红外期无效,l故不能根治间日疟。恶性疟可根治。氯喹对红前期无效,l对配子体也无直接作用,l故不能作病因预防及中断传播之用。

(2)药动学:i氯喹口服后,l肠道吸收快而充分,l服药后1~2小时血中浓度最高。约55%的药物在血中与血浆成分结合。血药浓度维持较久,lt1/2为2.5~10日,l氯喹在红细胞中的浓度为血浆的10~20倍,l而被疟原虫侵入红细胞内的氯喹浓度又比正常者高约25倍。氯喹与组织蛋白结合更多,l在肝、i脾、i肾、i肺中的浓度高于血浆浓度达200~700倍。在脑组织及脊髓组织中的浓度为血浆浓度的10~30倍。氯喹在体内的代谢转化是在肝脏进行的,l其主要代谢产物是去乙基氯喹,l此物仍有抗疟作用。小部分(10%~15%)氯喹以原形经肾排泄,l其排泄速度可因尿液酸化而加快,l碱化而降低。约8%随粪便排泄,l氯喹也可从乳汁中排出。

【不良反应】

(1)本品用于治疗疟疾时,l不良反应较少,l口服一般可能出现的反应有:i头昏、i头痛、i眼花、i食欲减退、i恶心、i呕吐、i腹痛、i腹泻、i皮肤瘙痒、i耳鸣、i烦躁等。反应大多较轻,l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2)本品相当部分可在组织内蓄积,l久服可致视网膜轻度水肿和色素聚集,l出现暗点,l影响视力,l常不可逆。

(3)氯喹还可损害听力,l妊娠妇女大量服用可造成小儿先天性耳聋,l智力迟钝等。

(4)氯喹偶可引起窦房结抑制,l导致心律失常、i休克,l严重时可发生阿-斯综合征,l而导致死亡。

(5)本品尚可导致药物性精神病、i白细胞减少、i紫癜、i皮疹、i皮炎、i光敏性皮炎乃至剥脱性皮炎、i牛皮癣、i毛发变白、i脱毛、i神经肌肉痛、i轻度短暂头痛等。

(6)溶血、i再障、i可逆性粒细胞缺乏症、i血小板减少等较为罕见。

【禁忌证】

本品可引起胎儿脑积水、i四肢畸形及耳聋,l故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肝肾功能不全、i心脏病、i重型多型红斑、i血卟啉病、i牛皮癣及精神病患者慎用。

(2)氯喹注射剂不宜作肌内注射,l尤其是儿童。

(3)禁止作静脉注射。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与保泰松同用,l易引起过敏性皮炎。

(2)与氯丙嗪合用,l易加重肝损害。

(3)本品对神经肌肉接头有直接抑制作用,l链霉素可加重此副作用。

(4)洋地黄化后应用本品易引起心脏传导阻滞。

(5)本品与肝素或青霉胺合用,l可增加出血机会。

(6)本品与伯氨喹合用可根治间日疟。

【用法与用量】

(1)成人常用量:i①间日疟,l口服首剂19,l6小时后0.5g,l第2、i3日各0.5g。②恶性疟:i静脉滴注,l第1日1.5g,l第2、i3日均为0.5g。一般每0.5~0.75g氯喹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l第1日药量于入院12小时内全部输完。③抑制性预防疟疾,l口服每周1次,l每次0.5g。④肠外阿米巴病,l口服每日1g,l连服2日后改为每日0.5g,l总疗程为3周。

(2)小儿常用量:i①间日疟,l口服首次剂量按体重10mg/kg,l最大量不超过600mg,l6小时后按体重5mg/kg再服1次,l第2、i3日每日按体重5mg/kg。②脑型恶性疟,l静脉滴注,l第1日为按体重18~24mg/kg(超过60kg者按60kg计算),l第2日按体重12mg/kg,l第3日按体重10mg/kg。输液浓度为每0.5个磷酸氯喹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l滴入速度为每分钟12~20滴。第1日药量于8~12小时内1次滴完。③肠外阿米巴病,l每日按体重口服10mg/kg(最大量不超过600mg),l分2~3次服,l连服2周,l休息1周后,l可重复一疗程。

【制剂与规格】

磷酸氯喹片:i (1)0.075g;(2)0.25g。

磷酸氯喹注射液:i5ml:i322mg。

注释i2009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仅限于口服常释剂型、i注射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