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尿嘧啶

【适应证】

①用于乳腺癌、i消化道癌肿(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i胆道系统癌肿和胰腺癌)、i卵巢癌。②为治疗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的主要化疗药物。③浆膜腔癌性积液和膀胱癌的腔内化疗。④头颈部恶性肿瘤和肝癌的动脉内插管化疗。⑤局部治疗,l如瘤内注射,l其软膏用于皮肤癌以及乳腺癌的胸壁转移等。⑥尚可外用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参阅皮肤科用药章抗感染药节)。

【药理】

(1)药效学:i在体内先转变为5-氟-2-脱氧尿嘧啶核苷酸,l后者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l阻断脱氧尿嘧啶核苷酸转变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l从而抑制DNA的生物合成。此外,l还能掺入RNA,l通过阻止尿嘧啶和乳清酸掺入RNA而达到抑制RNA合成的作用。

(2)药动学:i本药主要经由肝脏分解代谢,l大部分分解为二氧化碳经呼吸道排出体外。约15%在给药1小时内经肾以原型药排出体外。本品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l主要抑制S期瘤细胞,l大剂量用药能透过血脑屏障,l静脉注射后于半小时内到达脑脊液中,l并可维持3小时。t1/2α为10~20分钟,lt1/2β为20小时。

【不良反应】

(1)恶心、i食欲减退或呕吐,l一般剂量多不严重,l偶见口腔黏膜炎或溃疡、i腹部不适或腹泻,l周围血白细胞减少常见(大多在疗程开始后2~3周内达最低点,l约在3~4周内恢复正常),l血小板减少罕见,l极少见咳嗽、i气急或小脑共济失调等,l脱发或注入药物的静脉上升性色素沉着相当多见。

(2)长期应用可导致神经系统毒性。

(3)长期动脉插管使用氟尿嘧啶,l可引起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i局部感染、i脓肿形成或栓塞性静脉炎等。

(4)偶见用药后心肌缺血,l可出现心绞痛和心电图变化。

【禁忌证】

(1)当伴发水痘或带状疱疹时禁用本品。

(2)在人类曾有极少数由于在妊娠初期头3月期间应用本品而致先天性畸形者,l并可能对胎儿产生远期影响。故在妇女妊娠初期3个月内禁用本药。

【注意事项】

(1)由于本品潜在的致突、i致畸和致癌性和可能在婴儿中出现的毒副反应,l因此在应用本品期间不允许哺乳。

(2)除有意识地单用本品较小剂量作放射增敏剂外,l一般不宜和放射治疗同用。

(3)当伴发水痘或带状疱疹时禁用本品。有下列情况者慎用本品;①肝功能明显异常;②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低于31500、i血小板低于5万者;③感染、i出血(包括皮下和胃肠道)或发热超过38℃者;④明显胃肠道梗阻;⑤失水或(和)酸碱、i电解质平衡失调者。

(4)开始治疗前及疗程中应每周定期检查周围血象。

(5)静脉推注或滴注处药物外溢可引起局部疼痛、i坏死或蜂窝组织炎,l要及时处置。

【药物相互作用】

与甲氨蝶呤合用,l应先给后者,l4~6小时后再给予氟尿嘧啶,l否则会减效。先予甲酰四氢叶酸钙(CF)60~300mg点滴,l继用本药可增加本药疗效。

【给药说明】

(1)可口服、i局部应用(瘤体内注射、i腔内、i外用)、i静脉注射或滴注,l但由于本品具神经毒性,l不可用作鞘内注射。

(2)口服虽能吸收,l但血药浓度达峰时间较长,l而体液分布和浓度不恒定,l其生物利用度不如静脉给药。

(3)用本品时不宜饮酒或同用阿司匹林类药物,l以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4)老年人,l肝肾功能不全,l特别是有骨髓抑制者,l剂量应减少。

【用法与用量】

(1)成人常用量:i①静脉滴注,l一日0.5~1g,l每3~4周连用5日;也可一周1次,l一次0.5~0.75g,l连用2~4周后休息2周作为1个疗程。滴注速度愈慢,l疗效较好而毒副反应相应较轻。②动脉插管注射,l一次0.75~1g。

(2)小儿常用量:i静脉滴注,l一次按体重10~12mg/kg。

(3)联合化疗,l常用的有:i①丝裂霉素、i氟尿嘧啶和长春新碱(MFO),l用于消化道腺癌;②环磷酰胺、i甲氨蝶呤和氟尿嘧啶(CMF)、i用于乳腺癌;③氟尿嘧啶、i阿霉素、i丝裂霉素(FAM)或氟尿嘧啶、i阿霉素和亚硝脲类(CCNU或甲基CCNU),l用于胃癌或胆道系统和胰腺癌。

(4)浆膜腔内注射,l尽量抽尽积液后.注入500~11000mg(溶于氯化钠注射液50~100ml中),l也可加

用丝裂霉素10mg(置另一注射器中)和顺铂50~

60mg,l然后转动体位使药物与胸、i腹膜腔多方面接

触,l每7~10日可重复一次,l连用3~5次为1疗程。

动静脉给药可用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

释,l浓度不高于50mg/ml。

【制剂与规格】

氟尿嘧啶注射液:i10ml:i0.25g。

氟尿嘧啶软膏:i(1)4g:i0.02g;(2)4g:i0.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