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导管检查及造影

【原理】

利用心导管进行左侧心腔及大血管的压力测定、i心脏和血管造影及其不同部位的血气测定。

【适应证】

用于下列疾病的诊断、i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如手术适应证和治疗方式的选择)。

1.瓣膜性心脏疾病

2.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l扩张型心肌病,l限制型心肌病)。

3.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4.冠状动脉、i主动脉及周围动脉疾病。

5.心脏及某些脏器肿瘤。

【相对禁忌证】

1.同右心导管检查及造影。

2.严重的外周动脉疾病。

3.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术前准备

(1)向患者说明术中需与医生配合的事项,l向家属解释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l签署知情同意书。

(2)药品:i消毒用碘伏,l1%利多卡因、i肝素盐水、i造影剂及抢救药品。

(3)动脉穿刺针和扩张器鞘管套装,l左心导管、i指引导丝、i高压注射装置。

(4)心脏监护仪,l多导生理记录仪,l除颤器,l临时起搏系统,l气管插管,l辅助通气设备。

2.手术方法

(1)血管人路:i多采用经股动脉,l也可采用经桡动脉或肱动脉等途径。

(2)Seldinger法经皮穿刺动脉并置入鞘管,l可酌情给予肝素21000~31000U,l高凝状态或操作时间延长,l可追加肝素。经常抽吸鞘侧管,l观察有无血栓阻塞。

(3)在X线透视和导引钢丝引导下将导管送至左心室、i主动脉或相应的周围动脉处分别进行左心室造影、i主动脉或周围动脉造影(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左心室造影、i主动脉造影通常选用猪尾形导管,l使用高压注射装置注射造影剂。

(4)根据诊断需要测量左心室各部位压力、i主动脉各部位压力以及周围动脉各部位压力,l并可记录连续压力曲线及压力阶差。

(5)根据诊断需要抽取不同部位血样,l测定血氧含量和氧饱和度等。

(6)检查结束后,l拔出鞘管,l局部压迫止血,l通常需要压迫15~25min,l加压包扎。注意穿刺动脉的末梢供血状态。

3.术后处理

(1)对局部压迫止血的患者,l穿刺侧肢体制动l0~241h,l沙袋压迫61h。241h内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i生命体征、i心电图、i穿刺部位及末梢循环状况。

(2)鼓励患者饮水或予以静脉补液,l促进造影剂排泄。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

4.并发症及处理

(1)心律失常:i常见于心室内导管操作时,l多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l应尽快调整导管位置或撤出导管,l经上述处理不能终止的严重心律失常应使用药物或电复律治疗。

(2)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加重:i应终止检查并立即予以抢救治疗(如静脉注射吗啡、i呋塞米等)。

(3)心脏穿孔:i应立即终止手术。有心脏压塞时,l立即进行心包穿刺抽液或心包引流、i快速补液,l密切观察。若破口较大,l血液动力学不能稳定应紧急外科修补。

(4)栓塞:i包括空气栓塞、i血栓栓塞或斑块脱落栓塞等。根据栓塞的程度和部位不同,l其后果差异很大,l最严重的栓塞是脑动脉栓塞和冠状动脉栓塞。操作应尽量轻柔,l严格按规范进行,l对于高危患者充分抗凝。一旦发生,l可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处理。

(5)与造影剂相关的并发症包括过敏反应、i肺水肿和造影剂肾病等。尽量使用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对于高危患者术前给予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i苯海拉明),l肾功能不全者酌情补足体液。对于严重过敏者应使用肾上腺素,l并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对于肺水肿和肾功能不全者可给予利尿药。

(6)与血管穿刺相关的并发症:i见第九章。

(7)导管打结或断裂:i应在X线透视下操作导管,l避免盲目旋转导管。

【结果判断与临床意义】

1.左心检查

(1)左心室和主动脉造影:i可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i左心室腔大小、i室壁厚度、i室壁运动,l有无室壁瘤、i附壁血栓、i左室流出道梗阻、i二尖瓣反流、i主动脉瓣狭窄及反流、i室间隔缺损等。有助于诊断冠状动脉疾病,l心肌病变,l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l主动脉及周围动脉疾病。

(2)左心室和主动脉压力测量:i测量左心室压力曲线有助于评价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l测量左心室心尖部—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压力阶差有助于判断和评价左室流出道梗阻和主动脉瓣狭窄及主动脉缩窄等。

2.周围动脉检查

(1)周围动脉造影:i确定动脉狭窄和阻塞、i动脉瘤、i动脉出血、i先天性畸形、i肿瘤。

(2)临床意义:i诊断周围动脉疾病;评价动脉狭窄程度;寻找出血原因和部位;肿物定位及指导栓塞治疗。

【注意事项】

1.对肾功能不全患者,l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l尽量减少造影剂用量。对心功能可耐受者,l术前后给予水化治疗,l必要时利尿治疗。

2.心功能衰竭应减少造影剂用量,l注意利尿,l并尽可能在病情稳定后进行检查。

3.过敏体质者术前后可给予苯海拉明20mg肌内注射,l造影前静注地塞米松5~l0mg。对有严重碘过敏者(如发生过敏性休克,l喉头水肿等),l不再行血管造影检查。

4.术前、i术中及术后均应注意控制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