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功能

【概述】

通气功能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随呼吸运动出入肺的气量和流速,l又称动态肺容积。凡能影响呼吸频率、i呼吸幅度和流速的生理、i病理因素,l均可影响通气量。通气功能包括肺通气量、i用力肺活量和最大呼气中期流速。

【操作方法】

1.肺通气量

(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minute1yentilation,lVE):i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出人肺内的气量,l等于潮气容积(VT)×呼吸频率(respiratory1rate,lRR)/min。

①准备与测定:i受检者安静卧床休息15min,l待呼吸平稳后,l与肺量计相连开始测定。重复呼吸2min,l记录呼吸曲线,l计算VE。

②正常值:i男性(61663±200)ml、i女性(41217±160)ml。平静呼吸的潮气容积中,l约25%来自肋间肌的收缩,l75%依靠膈升降运动完成。因此,l潮气容积大小不仅与性别、i年龄、i身高、i体表面积有关,l且受胸廓与膈运动影响。

③临床意义:i<3L/min表示通气不足,l多见于呼吸衰竭,l尤其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0L/min表示过度通气,l见于发热、i剧烈运动、i过度通气综合征、i哮喘急性发作、i代谢性酸中毒等。

(2)肺泡通气量(alveolar1ventilation,lVA):i是指安静状态下每分钟进入呼吸性细支气管及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计算方法:iVA=(VT—VD)×RR。1VD为生理无效腔。

①正常值:i一般为3~5.5L/min。

②临床意义:i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气道中仅起传导气体作用,l不参与气体交换,l称为解剖无效腔,l即死腔气,l约占150ml。但进入肺泡中气体若无相应毛细血管血流与之进行气体交换,l也会同样产生死腔效应,l称肺泡无效腔。解剖无效腔加肺泡无效腔称生理无效腔(dead1space,lVD),l正常情况下因通气/血流比值正常,l肺泡死腔量极小,l可忽略不计,l故解剖无效腔与生理无效腔基本一致。VA=(VT—VD)×RR,l可见通气效率受无效腔与潮气容积比率(VD/VT)的影响,l正常VD/VT=0.3~0.4,l该比值小则有效肺泡通气量较大;如VD/vT增大为0.7时,lVT仍为500ml,lR1R为15/min,l则VA=500ml×(1-7/10)×15/min=2.25L/min,l故浅速呼吸的通气效率低于深缓呼吸。肺泡通气量下降见于呼吸中枢病变(延髓病变)、i呼吸中枢受抑制(麻醉药过量)、i神经-肌肉疾患、i胸廓畸形、iCOPD及支气管哮喘。

(3)最大通气量(maximal1voluntary1ventilation,lMVV):i以最快呼吸频率和尽可能深的呼吸幅度做最大自主努力重复呼吸1min所得的通气量。

①测定方法:i受检者取立位或坐位,l与肺量计相连,l平静呼吸4~5次后以最快呼吸速度与最大呼吸幅度持续重复呼吸12s或15s,l要求呼吸频率达10~15次。休息1Omin后再重复1次。为使测定成功,l事前要向受检者充分说明,l测定过程中,l对受检者发出适时的指令并持续地指导与鼓励以期取得最佳结果。

②计算:i选择呼吸速度均匀、i幅度一致持续达12s或15s的一段曲线,l将其呼出或吸入的气量乘5或4,l即得每分钟最大通气量。要求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异<8%,l应选取其中最大值作为实测值。

正常值:i男性约(104±2.71)L、i女性为(82.5±2.17)L,l通常根据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进行判定,l低于预计值的80%为异常。

③临床意义

MVV降低:i见于气道阻塞和肺组织弹性减退,l如阻塞性肺气肿;呼吸肌力降低和功能不全;胸廓、i胸膜、i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与大面积肺实质疾病,l如肺不张、i肺的舒张与收缩受限。

通气储备功能的考核:i常用于胸科术前患者肺功能状况的评价与职业病劳动能力鉴定。

通气储量%=(最大通气量-静息通气量)/最大通气量×100%

正常值应>95%,l<86%提示通气功能储备不佳,l<70%通气功能严重损害。

④注意事项:iMVV测定是较为剧烈的呼吸运动,l平常人经过15s持续快速大幅度呼暖运动后,l体内C02可减少500ml,1PaC02下降2.66kPa(20mmHg)。严重心肺疾病与咯血者不宜进行此项测定。

2.用力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orced1vital1capacity,lFVC)旧称时间肺活量,l是深吸气至TLC位后以最大用力、i最快速度所能呼出的全部气量。1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1expiratory1volume1in1one1second,lFEVl)是指最大吸气到TLC位后,l开始呼气第1秒内的呼出气量,l常以FEV1/FVC%或(简称1秒率)。

(1)测定方法:i受检者取立位或坐位,l与肺量计相连后,l做最大吸气至TLC位,l屏气1s后以最大努力、i最快速度呼气至RV位,l持续、i均匀、i快速呼尽,l重复2次。

(2)计算:i选取最佳曲线,l要求起始部陡直,l终末部平坦达0.5~1.0s,l整个曲线平稳光滑。计算第1秒呼气容积及其占FVC的百分比,l分别记为FEVl、iFEVl/FVC%。健康者在3s内可将肺活量几乎全部呼出。临床上评价患者通气功能状况时,l最常采用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l)占预计值的百分率(FEVl%)及1秒率(FEVl/FVC%)作为判定指标。FEVl正常值,l前者男性为(31179±117)ml、i女性为(21314±48)ml;一秒率均应>80%。

(3)临床意义:i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l如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i阻塞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l由于气道阻塞,l呼气时间延长,lFEVl/FVC%降低。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如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i广泛胸膜肥厚粘连、i胸廓与脊柱畸形等患者,l气道虽无阻塞,l呼出气流不受限,l但因胸廓及肺弹性、i顺应性降低,l呼气运动迅速减弱终止,l致使肺活量的绝大部分在极短时间内提前迅速呼出,lFEVl%减少,l1FEVl/FVC%正常或增加。

3.最大呼气中段流量1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ximal1mid-expiratory1flow,l1MMEF,lMMF)是由FVC曲线计算得到的用力呼出肺活量25%~75%阶段的平均流量。

(1)计算方法:i将FVC曲线纵轴起、i止两点间平行垂直分为四等份,l取其中间2/4段的肺容量与其相应的呼气时间[最大呼气中段时间(mid1expiratory1time,l1MET)]两者之比值。正常男性为(3452±1160)ml/s、i女性为(2836±946)ml/s。

(2)临床意义:iFVC初始呼气阶段呼气速度快,l受主观用力因素影响大,l不易掌握。而曲线的最后部分处于低肺容量位,l肺弹性回缩力降低,l气道口径缩小,l流量低,l已有呼吸困难者,l往往不能准确完成。而MMF主要取决于FVC非用力依赖部分,l即呼气流量随用力程度达到一定限度后,l尽管继续用力,l用力流量固定不变,l与用力无关。包括MMF在内的低肺容量位流量改变主要受小气道直径的影响,l流量降低反应小气道阻塞。研究发现小气道疾患时FEVl/、iFEV%和气道阻力均正常时,lMMF却可降低,l说明MMF比FEVl/FVC%能更好地反应小气道阻塞。

4.通气功能的综合判定通气功能测定为肺功能测定的最基本内容,l也是一系列肺功能检查中的初筛项目,l临床主要根据肺容积测定结果(主要是VC、iTLC)占预计值百分比和FEVl/FVC%判断肺通气功能障碍类型,l然后再对肺功能不全进行分级。

5.通气功能障碍分型11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特点是以流速(如FEVl/1FVC%)减低为主,l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以肺容量减少为主,l也可根据气速指数判断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

气速指数=最大通气量与预计值百分比/肺活量预计值百分比,l正常气速指数为1.0。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时气速指数>1.0,l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时气速指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