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内镜是内镜下利用色素的一种检查方法。普通内镜不易识别的消化道黏膜及某些脏器表面的性状,l借助色素的作用,l使之变得容易识别,l容易诊断。对普通内镜观察不到的黏膜的功能状态,l也能通过色素的作用,l使之能在内镜下用肉眼直接观察和诊断。色素必须符合无毒、i无害、i安全的要求。
色素的投入途径主要有两种:i在内镜下直接喷洒的称直接法;经口服色素后,l再进行内镜观察的称间接法。
【适应证】
所有能接受消化道普通内镜检查的病例,l原则上均可进行色素内镜检查。
【禁忌证】
对碘过敏患者禁用碘染色,l尿素-酚红、i尿素-麝香草酚染色由于有产生高m氨的危险,l肝硬化患者慎用。极少数病例仍可能具有过敏的危险,l因此检查前应了解患者过敏史。尤其是对染色剂有过敏反应者。
【术前准备】
同普通胃镜检查的前处置,l要特别强调清除附着于黏膜表面的黏液。消化道是被覆黏液最多的脏器,l如果不认真清除,l喷洒色素后,l着色的黏液必将妨碍内镜的观察。通常利用蛋白分解酶使粘液分解,l降低其黏度,l用表面活性剂使附着于消化道管壁的黏液易于清洗。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碘染色法(Lugol1solution)11本法是利用碘与糖原的呈色反应。正常的鳞状上皮黏膜内的颗粒层含有糖原,l因此本法只用于食管黏膜的内镜检查。
(1)方法;碘染色法最经济、i简单、i为最基本的食管黏膜检查法,l碘过敏及甲亢患者禁用。一般剂量无明显不良反应,l对食管糜烂及溃疡病例,l喷洒后可能有一定的胸骨后烧灼感。
在常规胃镜观察后,l对食管黏膜的目标部位,l用洗涤喷雾管均匀喷洒1.5%~3%的卢戈液,l待l0s左右,l立即用温水冲洗吸引后观察。由于碘对正常食管黏膜的着色很快,l褪色也快,l因此染色后应尽快观察摄像,l必要时可反复喷洒,l卢戈液用量为10~20ml。观察后尽量吸净胃及食管内残留的碘液。
(2)碘染色的内镜像:i正常食管黏膜染成褐色,l呈褐色草席纹状。由于病变的上皮缺乏糖原,l因此喷洒碘液后,l病变部为不染带,l清楚地显示出病变的范围。凡是食管上皮缺损的病变,l如糜烂、i溃疡、i癌、i非典型增生、i不完全的再生上皮、i过度角化及角化不全等,l对碘均呈不染或染色不良。因此碘染色只能指示病变的存在及范围,l对各种病变难于进行鉴别。
2.甲苯胺蓝染色(toluidine1blue)11甲苯胺蓝和亚甲蓝一样,l吸收后呈变色反应性的蓝色色素。在消化道内视镜检查中也仅用于食管病变的检查。
甲苯胺蓝对食管无刺激性,l但用量过大时,l对胃黏膜有一定刺激性;从消化道黏膜吸收后经尿液排泄,l对膀胱黏膜也具一定刺激性。因此染色后要尽量将残留色素吸尽,l必要时甩利尿剂促进排泄。一般用1%~2%的甲苯胺蓝液,l染食管全长需8~l0ml。
(1)方法:i染色前处置后,l对食管进行常规镜下观察,l对目标部位用1%~2%甲苯胺蓝液均匀喷洒,l待30s后,l用温水反复洗净吸引。
(2)甲苯胺蓝染色的内镜像:i正常食管黏膜几乎无着色性,l病变部则有不同程度蓝染。甲苯胺蓝可着色的病变为:i①上皮的缺损部(糜烂、i溃疡);②癌组织的露出部;③上皮非典型增生;④再生上皮。其中病灶表面的坏死物质及纤维蛋白等着色最浓,l其次为癌细胞、i非典型增生上皮及再生上皮。随着再生上皮的成熟,l其染色性也逐渐接近正常。因此,l甲苯胺蓝的染色像,l在不同病变都有各自的特点。对于病变表面被正常上皮覆盖的部分及以上皮基底层为中心的病变,l由于表面被正常上皮覆盖,l甲苯胺蓝无染色效果,l不能与正常黏膜鉴别。
3.甲苯胺蓝-卢戈碘双重染色11系利用上述两种溶液分别染色的方法。先喷洒碘于全食管,l然后在病灶处喷洒甲苯胺蓝,l20s后,l用蒸馏水冲洗,l吸出染液,l可更清楚显示病灶。
4.亚甲蓝(methylene1blue)染色11适用于食管以外的消化管黏膜的染色。亚甲蓝在胃镜下直接喷洒(直接法)、i主要用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查及对十二指肠溃疡瘢痕可疑病灶。在普通胃镜检查后,l从活检孔插入喷雾管,l用0.5%的亚甲蓝液(对要取活检作进一步病理染色检查时,l则用0.2%~0.3%的浓度液为好),l对准目标部位由远及近均匀喷洒。散布后1~2min,l用水冲洗色素液。对难以洗净的着色黏液,l可用0.5%碳酸氢钠液冲洗,l则易洗净。
5.反应法色素胃镜检查利用色素剂与消化道黏膜内物质的呈色反应进行观察、i鉴别的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i最常用的为刚果红法。
(1)刚果红法(Congo1red):i刚果红为化学反应指示剂,l遇酸则由红色变成黑色。在胃镜直视下向胃黏膜喷洒碳酸氢钠-刚果红液,l并用胃酸分泌刺激剂(五肽胃泌素),l根据刚果红指示的变色范围及变色速度,l能准确地了解具有胃酸分泌功能的胃底腺分布的范围、i体部胃炎的程度及胃黏膜萎缩的范围等。
(2)尿素-酚红法:i是一种使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及其分布可视化的色素内镜检查法。
幽门螺杆菌具有分泌尿素酶的活性,l在胃黏膜表面喷洒尿素-酚红液,l尿素被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分解产生NH3,l使局部的pH值上升。酚红是pH指示剂,l通过颜色的改变反映pH值的变化,l观察这种颜色变化的有无及范围可以诊断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及其分布。尿素-酚红液的变色域为pH16~8,l只要有5×10scIu/ml的菌量,l橙黄色的液体即可变为红色。幽门螺杆菌在pH为5和pH为8的环境中,l其尿素酶的活性最好,l酚红的变色域为pH16.8~8.4。纯胃液的pH值为0.9~1.5。因此,l如果事先不加任何措施,l直接喷洒尿素-酚红液,l即使尿素分解产生1NH。,l也有可能使局部的pH值达不到使酚红变色的水平。因此,l以H2-RA/PPI前处置,l使胃内的pH提高到5左右,l才能使检查保持在高灵敏水平。
尿素-酚红液的配制:i取尿素(分析纯)6g,l酚红(分析纯)0.1g,l加入灭菌蒸馏水200ml,l用力振荡,l使之溶解,l37℃保温置放24h,l即可使用。在出现酚红残渣时,l可使用其上清液。在冷暗处保存,l可使用2周左右。
检查方法为:i
①检查前日睡前口服H2受体拮抗药(法莫替丁20mg)或质子泵抑制药(PPI),l检查当日静脉内注射H2受体拮抗药(法莫替丁20mg)。
②胃镜插入后吸去残留的胃液。
③从活检口插入喷雾管,l内镜直视下喷洒上述配制的尿素-酚红液,l观察色素液变红的范围,l并在变色区域取活检,l变红的区域即为幽门螺杆菌定植的部位。
改良方法:i采用pH调节水的方法,l先对胃黏膜表面喷洒pH为5.5的调节水来调整胃黏膜表面的pH值,l再喷洒尿素-酚红液,l同样得到了良好的效果,l而且本方法不需要事先使用抑酸剂。调节水的配制简单:i用6mol/L的盐酸调整普通饮用水的pH值,l将pH值调整至5.5左右备用,l要即配即用。
(3)尿素-溴麝香草酚蓝法:i原理与尿素-酚红法基本相同:i溴麝香草酚蓝是一种灵敏的pH指示剂,l变色范围为pH16.0~7.6。胃黏膜表面喷洒尿素-溴麝香草酚蓝法后,l幽门螺杆菌所在部位产生的尿素酶与尿素相遇,l分解产生氨,l使局部胃黏膜pH值≥6.0时,l在胃黏膜表面的指示剂立刻变成蓝色,l即证明幽门螺杆菌的存在。此法染色与胃黏膜颜色对比度强。
尿素-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的配制:i取尿素(分析纯)lg,l0.06%溴麝香草酚蓝溶液50ml混匀即可,l即配即用。
检查方法为:i
①检查前不必行抑酸准备。
②胃镜插入后观察有无胆汁反流及其范围,l吸干胃黏液池的黏液。
③从活检口插入喷雾管,l在全胃黏膜均匀喷洒上述配制的尿素-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④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则黏膜即刻变蓝,l变蓝的范围即是幽门螺杆菌定植的部位。
胆汁反流、i杂菌生长及其他原因导致胃黏膜表面pH值大于6.0时,l可出现假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