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结、i直肠癌是胃肠道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l在欧美居恶性肿瘤第3位,l在我国居第4位至6位,l发病率逐年上升,l病死率在美国已居第2位。发病年龄以40~50岁多见。我国大肠癌多为直肠癌,l占56%~70%。
大肠癌的生物学恶性行为较其他消化系癌症为低,l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为50%~60%。近年来由于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l尤其是术前、i术后介入放射学及放疗的治疗,l提高了手术切除率、i直肠保肛率、i5年生存率。
【适应证】
1.病理组织学诊断明确。
2.行术前动脉导管灌注化疗,l提高手术切除率及保肛术前诊断性血管造影。
3.行术后动脉导管灌注化疗预防复发及转移。
4.术后局部复发或有肝脏等器官转移,l不适宜再次手术者可与放疗、i全身化疗相结合。
5.进展期大肠癌不适宜手术切除者。
【禁忌证】
1.一般状况差,l预计生存期少于3个月。
2.有严重心、i肝、i肾功能衰竭者。
3.造影剂过敏者。
4.有严重骨髓抑制,l不适宜化疗者。
5.病灶广泛、i全身多处转移出现恶病质者。
6.有严重细菌或病毒感染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了解肠系膜动脉的解剖和分布是进行动脉导管灌注化疗的基础,l分述如下:i
1.介入治疗动脉导管化疗的插管技术11选用4~5F猪尾形导管,l4~5F1Cobra导管、i单弯导管、iRH导管或多用途导管和超滑导丝。
(1)采用Seldinger穿刺法行股动脉穿刺置人导管鞘。
(2)初诊患者应先行猪尾形导管于腹主动脉造影(肠系膜上动脉选T11水平造影,l肠系膜下动脉选L1水平造影)显示腹主动脉及髂内、i髂外动脉各血管走行。
(3)然后再换用Cobra或单弯等导管行选择性血管造影,l肠系膜上、i下动脉的插管方法与腹腔动脉的插管方法基本相同,l所不同的是肠系膜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小,l腹主动脉向下渐窄,l只要明确解剖部位,l选择合适导管,l插管多无困难。髂内动脉的插管方法,l可将导管置于腰动脉或对侧髂总动脉等处成襻后,l再将导管超选人对侧髂内动脉(尤其适用于置入导管侧)。
(4)插管成功后,l在导丝引导下将导管置于肿瘤靶动脉处并造影(图2—18~图2—19).
图2—18肠系膜下动脉造影
图2—19髂内动脉造影
造影所见:i肿瘤的血管造影可表现为富血供和乏血供两种改变。血供丰富者可表现为肿瘤供血动脉增粗、i分支增多、i走行纡曲、i血管排列紊乱及动静脉瘘等,l实质期肿瘤染色明显、i可显示肿瘤的形态、i大小及周围血管组织浸润情况。乏血供肿瘤表现为血管分支僵直、i肿瘤内血管少、i血管腔不规则、i肿瘤染色不明显。
2.药物灌注11氟尿嘧啶(5-FU)600~11000mg/m2、i亚叶酸钙(CF)200mg/m2、i多柔比星(ADM)40~60mg/m2、i表柔比星(E1ADM)40~60mg/m2、i顺铂(DDP)60~80mg/m2、i丝裂霉素(MMC)6~10mg/m2、i羟喜树碱(HCPT)15~20mg/m2、i伊立替康[开普拓(CPT-11)]150~180mg/m2、i草酸铂(OXA)135mg/m2,l上述药物可采用2~3种联合应用,l药物剂量应根据体表面积、i患者身体状况等具体情况而定,l联合用药酌情减量。
【注意事项及处理】
1.术中给予地塞米松10mg,l昂丹司琼(恩丹西酮)类止吐药8~16mg。
2.术后穿刺处压迫止血15min,l穿刺侧下肢制动,l卧床休息24h。
3.术后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l生命体征、i大小便情况及有无肢体麻木、i背痛等症状。
4.术后抗炎、i水化(IN铂1次用量>50mg)3d。
5.术后复查心电图,l术后1周查血常规及肝、i肾功能等。
6.每隔3~4周灌注化疗1次。
7.术后根据情况可行放疗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