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的放射治疗

【适应证】

1.位于不宜手术切除的部位。

2.手术切除不彻底或手术后复发不能再次手术者。

3.患者拒绝手术。

4.病变大不能手术者可行姑息性放射治疗。

5.恶性黑色素瘤对放射线不敏感,l故应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切除不彻底或手术后复发不能再次手术,l患者拒绝手术或病变大不能手术者可行姑息性放射治疗。

【禁忌证】

放射治疗皮肤癌及恶性黑色素瘤无严格的禁忌证。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放射源11根据病变深度可选择低能X射线(包括接触治疗)、i电子线及近距离放射治疗(见附件)。

2.照射范围11病变外放≥1cm。

3.剂量11根据病变大小,l可选择总剂量30~70Gy,l2~10Gy/次,l1~5次/周。恶性黑色素瘤可采用较大的分割剂量及较高的总剂量。

【注意事项】

1.局部感染应先控制感染。

2.局部破溃应每日换药。

3.颈淋巴结转移应根据原发病灶控制等情况采用放射治疗或手术治疗。

4.病灶侵犯骨时放射治疗后可能发生骨坏死。

5.溃疡大,l放射治疗后可能长期不愈合。

附:i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

【适应证】

1.位于不宜手术切除和不宜单纯体外放射治疗部位的病变。

2.因各种原因不愿意手术或体外照射者,l可行单纯近距离放射治疗或配合体外放射治疗。

【禁忌证】

皮肤癌无严格的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禁忌证。但是,l当病变侵犯骨、i软骨组织,l如给予单纯近距离照射,l易导致骨、i软骨放射性坏死。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治疗前准备11先描绘出靶区范围,l确定病变深度,l选择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方法,l即敷贴式或组织间插植照射。根据靶区大小确定施源器分布范围、i数目和长度等。

2.置放施源器

(1)敷贴式照射布源时,l为了提高靶区剂量的均匀度,l避免直接将施源管敷贴在皮肤表面,l可用一定厚度的等效组织补偿物隔开。

(2)组织间插植照射布源时,l应严格按无菌操作规范进行,l插植部位先给予局部麻醉。根据靶区大小和巴黎系统剂量学原则,l确定施源针或管的分布范围、i数目和平面等,l进行布源。为了使放射源分布达到平行、i等间距排列,l可借助模板规则布源,l有利于改善剂量分布的均匀度。

3.剂量11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剂量计算应遵循巴黎系统剂量学原则,l根据施源管的间距和长度,l靶区大小调整剂量参考点距离,l通过TPS计算和个体优化后,l确认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后,l方可施行治疗。

对于病变小的浅表性肿瘤,l采用皮肤敷贴式照射,l靶区参考剂量50~60Gy,l6~100y/次,l2~3次/周的分次照射;或采用2~4Gy/次,l2~3次/天,l间隔4~6h的超分次照射方法。当病变厚度大时,l可行组织间插植治疗,l靶区参考剂量50~60Gy,l3~4Gy/次,l2次/天,l间隔6h。对病变较大者,l应配合体外照射,l先给予深部1X射线或电子线照射,l剂量达40~50Gy/4~5周后,l再行敷贴式或组织间插植近距离照射,l追讯裁量20~25Gy。

【注意事项】

1.由于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生物学效应与低剂量率镭疗不同,l所以要注意分次剂量的大小问题。高剂量率近距离照射时,l应采用分次照射或超分次照射的方法。

2.组织间插植布源时,l应注意施源器与骨皮质的距离不宜<5mm,l以免引起放射性骨坏死。

3.组织间插植布源过程中可能引起血管、i神经损伤,l出血和局部感染等。

4.近距离放射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见于病变范围和照射靶区较大的患者,l如果照射剂量高时可能发生放射性皮炎、i皮肤溃疡甚至坏死。治疗的后遗症主要有治疗部位皮肤变薄、i毛细血管扩张、i皮肤软组织变硬和纤维化、i严重者甚至导致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