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检查:真菌培养

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病原体检出的阳性率,l同时确定致病菌的种类。一旦发现肯定的致病菌如红色毛癣菌或新型隐球菌时,l诊断即可确立。但如果分离出条件致病菌如白色念珠菌或烟曲霉时,l应结合临床进行判断。从无菌部位如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条件致病菌常提示肯定的感染,l但对来自于脓、i痰或尿的标本则应谨慎解释结果,l单靠一次培养阳性往往不能确定诊断。有时还须结合直接镜检的结果,l因此强调直接镜检与培养检查相结合的重要性。

【适应证】

1.疑似真菌感染的标本。

2.进一步确定感染真菌种类。

【禁忌证】

无特殊禁忌。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在无菌操作下,l将标本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SDA),l置25~27℃温箱内培养4~6周。

2.如怀疑有深部真菌,l应同时在35~37℃培养。

3.菌落出现后,l应定期观察其生长情况。

4.常规分离鉴定使用的培养基为SDA斜面培养基,l加0.005%氯霉素。对皮肤癣菌,l还应添加0.05%放线菌酮。

5.对分离到的真菌,l应结合菌落和显微镜下形态学特点将其鉴定到种。真菌常用形态学鉴定,l而酵母常以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方法结合进行鉴定。

6.常见真菌培养所见:i

(1)念珠菌病:i奶油色酵母样菌落。

(2)隐球菌病:i乳白色酵母样菌落,l而后为浅橘黄色,l质地呈黏液状。

(3)孢子丝菌病:i棕色至棕黑色菌落。

(4)曲霉病:i黄绿色毛状菌落。

(5)芽生菌病:i真菌相为白色棉花样菌落,l酵母相为奶油色或棕色菌落。

(6)暗色丝孢霉病:i棕黑色菌落。

(7)诺卡菌病:i橘黄色或红色菌落,l有泥土气味。

【注意事项】

1.应与直接镜检结果综合进行判断。

2.严格无菌操作,l避免污染。

3.提倡多管(点)、i多次培养,l确保结果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