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1.临床Ⅱ、iⅢ期浸润性乳腺癌,l病灶位于内侧及中央者。
2.临床Ⅱ、iⅢ期浸润性乳腺癌,l病灶位于外侧而腋下淋巴结有转移者也可选用。
【禁忌证】
1.已发现有远处转移的晚期乳腺癌。
2.其余同本章第六节“乳癌根治性切除术”。
【操作方法及程序】
麻醉、i体位和切口的选择同乳癌根治性切除术。
分离皮瓣,l内达胸骨中线,l外侧达腋中线,l上达锁骨,l下至腹直肌上缘。用手指自胸大肌外缘自下向内分离出胸大肌胸骨片后,l在肱骨头部将其切断。如已显露胸骨肩峰血管及胸内侧神经予以切断结扎,l继续沿胸骨缘将胸大肌切离达第2肋上缘。显露胸小肌,l用手指将其钩出,l自喙突处将其切断。向下牵拉胸小肌,l并切断其胸壁附着部。自喙肱肌及锁骨下肌表面打开胸锁筋膜,l显露腋静脉,l将其周围淋巴结脂肪组织清除。显露锁骨下区,l将胸肩峰及腋静脉周围淋巴结脂肪组织清除。腋淋巴结清除范围,l在内侧达锁骨头部,l外侧达背阔肌前缘,l胸长、i胸背神经及肩胛血管应予保留。从胸壁外侧沿背阔肌与胸壁间的静脉丛在分离时应予以注意。标本向内侧翻起,l将胸小肌、i胸大肌的胸壁附着点切断达肋骨,l肋软骨交界部。保留胸大肌与第2、i3、i4肋软骨及胸骨部的联系。处理内乳淋巴结,l在第1肋间离胸骨缘lcm处切开肋间肌,l在胸内筋膜表面脂肪内找到内乳动、i静脉。此处胸膜极薄,l解剖时宜轻巧,l防止胸膜戳破。找到血管后予以结扎切断,l近端用4号及1号线结扎2次,l远端结扎1次。于第4肋间胸骨旁切开肋间外、i内肌,l在胸横肌表面用手指伸入肋间隙,l由肋骨后方自内向外,l自上而下,l逐步将胸膜连同胸横肌一并推开,l达第3肋下缘。将第4肋软骨外侧切断,l用毛巾钳将断端提起,l即可找到内乳血管下端,l予以分离结扎,l再将肋软骨与胸骨连接部切断。沿胸膜表面继续分离,l将第2、i3肋软骨与胸膜分开,l第2肋间以上胸横肌消失,l形成一层筋膜,l此时用示指由下而上在肋软骨后方将胸膜推开,l手指在第1肋间部顶出,l然后依次切断第3、i2肋软骨,l切断胸大肌的胸骨附着点,l标本即可整块切除。
手术过程中如有胸膜戳破,l小的缺损可用肌肉填塞、i修补。缺损大或小缺损不易修补时易形成张力性气胸,l此时可将缺损稍扩大,l不必修补,l如硬膜外麻醉时可氧气面罩加压吸氧,l全麻时可做辅助呼吸。术后负压吸引。内侧皮瓣皮下与肋软骨断端两侧肋间肌缝合,l遮盖缺损部,l并可以减张。外侧皮瓣下方置负压吸引管,l一根略粗(内径5~6mm),l置于腋顶部,l另一根稍细置于肱骨头部胸大肌上端,l负压吸引。两侧皮瓣与胸壁固定数针依次缝合切口。
【注意事项】
1.术前常规体检及心、i肺、i肝、i肾功能检查,l如有糖尿病应控制。
2.皮肤准备范围自同侧下颈部到脐部,l外侧达腋后线,l包括肩部,l内侧达对侧腋前线。
3.注意伤口出血,l保持负压通畅。术后1d引流量一般为150~200ml,l术后2d约50ml。粗的吸引管一般在术后3d拔除。细的吸引管可连续负压吸引保持7d左右,l以减少积液。
4.如果胸膜有破损,l由于应用负压吸引,l不必再用胸腔引流。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l鼓励咳嗽,l以利于肺部膨胀。
5.拔除负压管后伤口再有积液,l应及时应用注射器抽吸,l防止皮下及腋窝积液可减少皮瓣坏死。
6.术后尽早开始上肢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