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1.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头痛、i恶心、i喷射性呕吐等)且逐渐加重。
2.CT、iMRI或MRV显示有静脉窦血栓形成。
3.常规腰椎穿刺压力>2.45kPa(250mmH20)。
4.眼底检查双侧视盘水肿。
5.数字式减法血管描记法(DSA)明确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且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l静脉排空延迟。
【禁忌证】
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
【操作方法及程序】
1.一般使用局部麻醉,l如果患者不能配合或有意识障碍者可以用全麻。
2.常规经股动脉和股静脉人路。
3.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l观察动静脉循环时间,l确定闭塞静脉窦段位置、i形态,l了解有无静脉出路的狭窄和静脉侧支循环状况等。
4.使用6F导引导管,l在0.035软头泥鳅导丝导引下小心放人颈内静脉,l尽量靠近闭塞段,l然后使用微导管技术,l将导丝导引的微导管放在闭塞段静脉窦内,l如果有可能尽量测量闭塞段压力梯度(穿过闭塞段放在闭塞的远端测量静脉窦内压力,l然后拉回闭塞近端侧压,l二者之差为压力梯度),l以做溶栓再通后对照。
5.然后将微导管放人闭塞静脉窦内行溶栓,l技术与动脉内溶栓相似,l可以酌情应用机械方法,l如导丝头端塑成螺旋状或不规则形状,l也可使用拉栓装置将血栓拉出。
6.静脉窦内给予溶栓药物的同时,l可以在动脉内适当给药(尿激酶50万~80万U),l促使微静脉栓子溶栓。
7.如果静脉窦血栓形成是因为流出道狭窄,l即血栓远端静脉窦狭窄导致,l可以在狭窄段置入支架,l方法同“颈动脉支架术”,l但不使用保护装置。
【注意事项】
1.对于年龄<15岁,l或临床症状逐渐好转者应谨慎使用,l尽量使用内科抗凝治疗。
2.可以保留微导管在静脉窦内,l持续给予尿激酶(2万~4万U/h),l总量<400万U。
3.术后处理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