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疗法

【适应证】

三叉神经痛、i腹痛、i头痛、i胃痛、i痹症、i腰痛、i坐骨神经痛、i痛经、i落枕、i肋软骨炎。

【禁忌证】

皮肤溃疡水肿、i凝血功能障碍、i感染。

【操作方法】

针刺过程也就是手法过程。为了叙述方便起见,l可分为进针、i运针(包括各种手法)、i留针和出针四个主要过程。

1.进针方法1111一般右手持针,l称为“刺手”,l左手辅助,l称为“押手”。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l减少进针时的疼痛,l以及使针身不致摇晃和弯曲。刺手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刺入皮肤,l再刺向深层,l达到预期的深度即可。

2.进针的角度和深度1111正确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l是增强针感、i提高疗效和防止意外事故的重要一环。如针刺同一腧穴,l由于角度和深度不同,l所刺达的组织、i产生的针感,l以及治疗效果也有所差别。针刺角度主要根据病情、i施术部位而定。

(1)角度:i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一般分直刺、i斜刺、i平刺三种:i①直刺:i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②斜刺:i针身与皮肤呈45°倾斜刺入。③平刺:i针身与皮肤呈15°角刺人,l又称沿皮刺。

(2)深度:i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而言。一般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多根据病情、i体形、i体质的不同,l而确定针刺的深度。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

3.运针1111进针后,l为了使患者产生较好的针刺反应,l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运针或行针。针感的出现,l说明针尖刺中了某种感受器,l偏离了则消失。刺至骨膜,l筋膜则以酸感为主。刺至肌肉、i肌腱以酸胀重感为多。刺激神经则麻。刺血管上则疼。一般而言,l得气迅速,l疗效较好,l得气慢,l疗效稍差,l如不得气则可能无效。针刺得气与否,l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因此,l在针刺过程中,l如得气较慢,l甚至不得气,l就要分析经气不至的原因。如属取穴不准,l针刺角度有偏差,l或未达一定的深度,l即可重新调整针刺的部位、i角度和深度,l再次运针时,l往往就可得气。如果患者病程较长,l正气虚弱,l经气不足或因其他病理因素致局部感觉迟钝者,l可采取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的方法,l促使针下得气。也可在针刺部位的上下,l以指循经轻叩,l或用行针辅助手法,l刮针柄,l弹针柄等以增强针感。极少数患者,l采取了上述措施后,l仍不得气的,l为脏腑功能衰退的表现,l可考虑其他治疗方法。

针刺治病的两大法,l为补法和泻法。补泻是指一些具体手法的操作,l又是针对病的虚实在治疗上的一种原则性的提示。补的作用,l不是直接补人体之不足。泻的作用也不是直接泻人体之有余,l而是通过经络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针刺如同药物治疗一样,l穴位如同药物,l刺激量如同药量。补泻手法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量,l促使机体由量变到质变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

控制针感的传导,l要力争气至病所。在40°~60°角斜刺进针,l针尖的方向多是传导的方向。一般逆时针方向捻针,l针感多向上传,l顺时针方向捻针,l针感多向下传。有的病人则与此相反。

手法一般分为单式手法与复式手法两种。单式的补泻手法,l多数是以提插、i捻转等动作而命名的。复式补泻手法,l有的以作用命名如烧山火,l透天凉,l有的以动作形象命名,l如青龙摆尾、i白虎摇头等。另外阳中隐阴与阴中隐阳,l既可以认为是复式补泻手法的一种名称,l又可以认为是两种相反补泻手法在先后的运用,l而称补泻综合法,l即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行气法是针刺手法的一个组成部分,l又称调气法,l是指调节经气和控制针感的一些方法。古人认为针刺感应通传的现象是气血运行的表现之一。因而针刺治病,l就必须促使气血流畅,l并使气血向一定部位运行,l以图达到治病的目的。

刺有大小,l有“平补、i平泻”,l有“大补、i大泻”。所谓平补、i平泻,l是指刺激比较平和的补泻手法,l大补、i大泻,l是指刺激量比较强烈的补泻手法。补法可轻可重,l泻法也可轻可重。对不同病理虚实情况,l用不同刺激量的补法或泻法。

各种补泻手法,l名目繁多,l但其基本操作方式有以下6种:i上下(上提下插)、i左右(捻针方向)、i轻重(刺激强弱)、i快慢(进出针、i运针的速度)、i多少(量的比较)、i深浅(针的位置)。各种不同手法,l都是这几种方式所灵活配伍而成的。

4.留针111是指进针以后,l将针留置穴内不动,l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

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l主要依病情而定。一般病症,l只要针下得气,l施术完毕后,l即可出针,l或酌予留针l0~20min。但对慢性,l顽固性、i疼痛性、i痉挛性病症,l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l并在留针过程中间歇行针,l保持一定的刺激量,l以加强疗效。但留针的时间并不和疗效成正比。对针感较差的患者,l留针还可起到候气的作用。

5.出针1111出针时,l先以左手拇指或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l右手持针轻微捻转,l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迅速拔出,l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l防止遗漏。

【注意事项】

1.晕针1111患者精神紧张、i体质虚弱、i饥饿、i疲劳、i体位不适以及医者在针刺时,l手法过重,l而致脑部暂时缺血。

患者在针刺过程中,l突然出现精神疲倦,l头晕目眩,l心慌气短,l恶心欲吐,l面色苍白,l出冷汗,l脉象微弱,l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l血压下降,l二便失禁,l不省人事等。

首先将针全部取出,l使患者平卧,l头部稍低,l注意保暖,l轻者在饮用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l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l可指掐或针刺人中、i素髂、i内关,l足三里,l灸百会、i气海、i关元等穴,l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l应先作好思想工作,l消除顾虑,l正确选择舒适体位(应尽可能采取卧位)。取穴不宜太多,l手法不宜过重,l对于过度饥饿、i疲劳者,l不予针刺。留针过程中,l医者应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l询问病人的感觉,l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措施。

2.滞针1111患者精神紧张,l针刺人后,l局部肌肉强烈收缩,l或因毫针刺人肌腱,l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l或连续进行单向捻转,l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

进针后,l出现提插捻转及出针困难。

嘱患者消除紧张状态,l使局部肌肉放松。因单向捻转而致者,l则须反向捻转。如属肌肉一时性紧张,l可留针一段时间,l然后再行捻转出,l也可以按揉局部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l以转移患者注意力,l随之将针取出。

对精神紧张者,l先作好解释工作,l消除顾虑。进针时避开肌腱,l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过大,l更不能单向连续捻转。

3.弯针1111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l用力过猛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留针中患者因体位不适或受到某种意外刺激而改变体位,l针柄受到外物的压迫和碰撞以及滞针未得到及时正确地处理等所致。针身弯曲,l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人的方向和角度,l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l患者感觉疼痛。

如系轻微弯曲,l不得再行提插捻转,l应慢慢地将针退出,l弯曲角度过大时,l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l如因患者改变体位所致,l应嘱患者恢复原来的体位,l使局部肌肉放松,l再行退针,l切忌强行拔针。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l指力要轻巧,l患者应有舒适的体位,l留针过程中,l不得随意更动体位,l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的碰撞或压迫。如有滞针,l应及时正确处理。

4.断针1111针具质量欠佳,l针身或针根有腐蚀损坏,l针刺时,l针身全部刺入,l行针时,l强力提插捻转,l肌肉强烈收缩或患者体位改变,l滞针和弯针现象未及时正确地处理。

针身折断,l残端留在患者体内。

嘱患者不要紧张,l不要乱动,l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断端还在体外,l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l如断端与皮肤相平,l可挤压针孔两旁,l使断端暴露体外,l用镊子取出,l如针身完全陷入肌肉,l应在x线下定位,l手术取出。

认真细致地检查针具,l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除不用。选针时,l针身的长度要比准备刺入的深度长5分,l针刺时,l不要将针身全部刺入,l应留一部分在体外。进针过程中,l如发生弯针,l应当即出针,l不可强行刺入。对于滞针或弯针,l应及时正确处理,l不可强行拔出。

5.血肿1111针尖弯曲带钩,l使皮肉受损,l或针刺时,l误伤血管。

出针后,l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

微量出血或针孔局部小块青紫,l是针刺时损伤小血管引起,l一般不必处理,l可自行消退。如局部青紫肿痛较甚或活动不便者,l要先行冷敷止血以后,l再行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按揉,l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

仔细检查针具,l熟悉解剖部位,l避开血管针刺。

6.刺伤脏器11外伤性气胸多发生于针刺背部、i侧胸、i前胸部以及锁骨上窝或胸骨切迹上缘等处穴。如针刺过深,l方向不当,l用针过粗,l反复乱捣,l是针刺时发生事故的原因,l空气进入胸膜腔,l而发生外伤性气胸。

针刺后突感胸痛,l胸闷,l气短,l甚则呼吸困难,l发绀,l出汗以及血压下降等休克现象,l体检时,l患侧胸部叩诊有过度反响,l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l严重者可发现气管向健侧移位。x线胸透检查,l不但可确诊,l还能发现漏气多少以及肺组织压缩情况。有的病人,l针刺当时并无明显异常现象,l而是隔几小时后才慢慢出现胸痛,l呼吸困难等症状,l应多加注意。

一旦发生气胸,l应采取半卧位休息。轻者漏入胸腔气体少量,l尚有自然吸收的可能,l应在注意休息,l密切观察的原则下,l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抗感染,l有咳嗽时,l应给予镇咳药,l防止继续漏气。

对严重病人,l必须迅速进行排气。一般让病人取半卧位,l将粗短注射针头插入锁骨中线第2、i3肋间,l即能自行排气,l或用较大型注射针管抽气。如为闭锁性气胸,l排出气体即可。如为开放性气胸,l气体不断漏出,l可在针头尾端套一橡皮管,l将其另一端浸入闭式引流瓶内,l继续排气,l可免窒息的危险,l但须随时检查针头,l如发现堵塞,l即须更换。如有条件用人工气胸箱更好。

为防止发生气胸,l对胸背及锁骨上窝的任何穴位,l必须按操作规程针刺,l严禁盲目地使用大长针深刺和乱捣,l平刺、i直刺或斜刺时,l须根据病人体质,l胖瘦的不同,l考虑针刺的深浅。

7.刺伤脑脊髓111在项部正中的风府、i哑门以及两旁的风池、i华佗夹脊等穴进行深刺,l如果方向、i角度和深度不当,l可误伤延脑,l引起严重后果。在背部正中线第1l腰椎以上棘突间的穴位上刺,l如针刺过深可刺中脊髓,l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散,l重刺可造成肢体瘫痪。针刺这些穴位时,l要注意针刺感应,l切忌提插、i乱捣。如果刺伤血管,l则可引起出血或血肿。

针刺后出现头痛、i恶心、i呕吐,l应注意观察有无蛛网膜下隙出血现象,l如刺伤延髓,l可出现抽搐,l甚者可立即危及生命,l应及时抢救。如刺伤脊髓,l轻者出现肢体暂时性瘫痪,l重者则产生永久性瘫痪。

若出现呕吐,l项强,l应进行腰椎穿刺,l如脑脊液为血性,l应按蛛网膜下隙出血进行治疗,l如刺伤延髓昏迷,l应及时进行抢救,l如刺伤脊髓,l轻症应安静休息,l对症治疗,l多可逐渐恢复。重症须综合治疗,l争取收到好的疗效。

为防止刺伤脑脊髓,l必须准确定穴。要熟悉穴位的解剖,l针刺时要谨慎,l严格遵守针刺的适宜深度,l严禁长针、i粗针深刺,l乱捣。

8.刺伤心、i肝,l脾、i肾等内脏1111长针深刺,l粗针乱捣是刺伤脏器的重要原因。

刺伤肝、i脾可引起出血,l肝脾区痛。如出血不止,l继而可引起腹痛,l腹肌张,l腹部压痛、i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刺伤肾脏,l除肾区疼痛及叩痛外,l并有血尿等症状。肝、i脾、i肾三脏出血过多时,l可发生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刺伤胆囊、i膀胱、i胃、i肠则有腹膜刺激或急腹症等症状。刺伤神经干或神经根时,l出现沿神经分布路线灼痛、i麻木和运动障碍等周围神经炎症状。

损伤轻者,l应卧床休息,l一般都能自愈。如损伤重时,l继续出血,l应注意观察血压,l加用止血药,l出现急腹症及休克时,l应采取相应急救方法进行处理。对神经根、i干损伤轻者,l通过按摩可以恢复,l重者须用理疗、i按摩、i药物等进行治疗。

为防止刺伤内脏,l针刺腹部穴位以前,l必须注意穴位相应脏器的扪诊。对肝、i胆,l脾,l肾肿大的病人,l严禁深刺期门、i章门等穴。对膀胱过度充盈的病人,l严禁深刺中极、i关元等穴。对食后过饱的病人,l腹部穴位应浅刺。位于神经根,l于上的穴位,l应避免过强的刺激。有计划轮换使用其他相应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