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镇痛(PCA)、镇静(PCS)技术:自控镇静技术

患者自控镇静技术(patient1controlled1sedation,lPCS)是基于自控镇痛(1PcA)技术发展的一种临床镇静新方法。1988年Loper等人首次将PCS技术应用于危重监护单元(ICU)中紧张、i焦虑的危重患者,l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PCS的优点在于:i医生预先给患者自控镇静泵设置了合适的持续剂量、i单次剂量和锁定时间,l患者可通过一个易于操作的按钮自行决定追加剂量时间,l以达到自身满意的镇静深度,l而不会有过度镇静之虑;临床上能够为一些手术患者、i实施特殊检查或治疗的患者、iICU患者等提供有效、i安全的镇静。此外,lPCS增强了患者自我参与控制病痛的意识,l有利于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感,l降低应激反应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PCS技术是在麻醉科医生帮助或指导下选择药物、i剂量、i用药途径及给药时间,l以减轻或消除实施特殊检查或治疗的患者、iICU患者的恐惧、i紧张、i焦虑及手术、i麻醉操作引起的不适,l但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很大、i对疼痛的耐受性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i临床病情所要求的理想镇静水平不一致,l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实施,l避免过度镇静或镇静不足的情况发生。PCS选用的药物应当具有起效快(臂脑时间短)、i半衰期及消除半衰期短、i清除率高、i可控性强、i循环干扰小,l代谢产物无生物活性,l停药后恢复快,l对血管无强烈刺激性等特性。目前常用药物有:i异丙酚、i咪唑安定、i异丙嗪和芬太尼等。

【适应证】

总体来说,l根据病情需要、i患者能够理解、i愿意接受PCS技术、i能操作控制1PCS泵的按钮,l都可以采用PCS技术。

(1)区域神经阻滞或椎管内麻醉的手术及手术后患者。

(2)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

(3)介入诊断治疗的手术患者。

(4)内镜等特殊检查患者。

(5)其他可以应用PCS技术患者。

【禁忌证】

(1)神志不清或不能按指令合作的患者。

(2)苏醒期或延迟苏醒期患者。

(3)休克、i明显的血容量不足患者。

(4)没有自控能力的婴幼儿。

(5)呼吸中枢抑制、i呼吸道不畅的患者。

【操作方法】

1.单次剂量的设置

(1)异丙酚:i成人PCS的异丙酚的剂量范围是单次小剂量3rng/次,l单次相对大剂量0.3~0.7mg/kg;对70岁以上老年人,lPCS的单次剂量应减为0.15mg/kg为宜。

(2)咪达唑仑:i单次小剂量0.1mg,l单次相对大剂量范围是0.1~1.5mg。

2.实施步骤

(1)首次负荷量:i在开始进行PCS之前,l先给予负荷剂量,l可使患者尽快达到一定深度的镇静或无痛状态,l其剂量设置因使用的药物种类、i方法、i病情需要和年龄等不同因素而异,l一般为3~5ml范围。

(2)基础流量:i基础流量是按临床医师设定的持续注入的药物流量,l一般经静脉途径根据药物浓度不同可设置6~10ml/次。

(3)单次追加剂量:i追加剂量是临床上患者在使用医师设定的剂量下不能满足镇静需要或无痛状态不满意的情况下由患者或家属控制追加的剂量,l一般经静脉途径根据药物浓度不同可设置2~4ml/次。

(4)用药间隔时间:i即锁定时间,l是根据医护人员设置允许患者自己再次用药而设定的间隔周期,l一般经静脉途径根据药物浓度不同可设置5~15min。

3.常用处方

(1)0.1%异丙酚。

(2)0.05%咪达唑仑。

(3)0.1%异丙酚+芬太尼(5ug/m1)。

(4)0.05%咪达唑仑+芬太尼(5ug/m1)。

4.PCS期间的临床监测和观察指标

(1)基本监测:i根据医院条件基本监测内容可以包括心电图、i血压、i脉搏氧饱和度(SpO2)、i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l后两项指标对于PCS比较有用。1SpO2监测可及时发现因镇静过度、i呼吸抑制或呼吸道梗阻所致的低氧血症;PETCO2能可靠地监测到患者自主呼吸如频率和节律的变化情况,l对及时发现因过度镇静造成的呼吸暂停有特殊的诊断意义。

(2)镇静评分:iRamsay评分是国际上通用的镇静评分量化标准,l可客观地评价患者镇静的深度,l并可通过评分来进一步研究镇静深度与患者对PCS主观满意PCS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i循环抑制)之间的关系。

(3)舒适评分。

【注意事项】

(1)医师和患者对PCS概念、i方法及步骤有必要交代和理解。

(2)达到有效的镇静、i镇痛程度。

(3)根据病情需要随时调节药物种类或剂量。

(4)严密监测生命体征,l避免镇静过度或镇静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