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疗法:体外反搏疗法

【适应证】

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率在40次/min以上者);心肌炎恢复期;结节性大动脉炎;高血压病,l血压必须控制在160/100mmHg(21.3/13.3kPa)以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腔隙性脑梗死;脑血管栓塞;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禁忌证】

血压高于160/100mmHg(21.3/13.3kPa);频发性期前收缩或心率>140/min;肺梗死、i肺心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梗阻性心肌病、i二尖瓣狭窄;肢体有感染、i皮炎、i静脉炎及新近有静脉血栓形成;有全身或局部出血倾向;大动脉病变,l如主动脉夹层(夹层动脉瘤);脑水肿及有发生脑水肿趋势的情况。

【仪器设备】

体外反搏仪,l为单纯正压型、i或正压、i负压双向型,l均为四肢序贯式充排气反搏器。

【操作程序】

1.治疗前准备

(1)首先检查各个接头联接是否正确及牢固,l将充排气开关置于“0”位,l再将心电模拟开关置于“模拟”位。开监控系统电源,l则心率指示灯、i充排气指示灯闪光。调整相关旋钮使心电波、i充排气讯号、i脉搏波在示波荧光屏上的亮度及位置适宜。

(2)向患者说明,l在治疗时有肢体紧束感及跳动感而无明显不适及危险,l以免因患者紧张造成心动过速而影响反搏效果。患者仰卧于反搏床上,l接心电电极,l红色正极置于心尖部,l白色负极置于胸骨右缘第2或3肋间,l黑色地线置于剑突下。电极要用胶布固定牢固,l以免在治疗中松动而影响触发充气。

(3)根据患者体形选择大小合适的气囊套包扎于四肢及臀部,l注意应嘱患者穿着棉质柔软衣裤,l包扎时拉平衣裤,l以防皱褶处磨伤皮肤。气囊套要松紧适度,l-般以在气囊套与肢体之间能插入两指为宜。气囊套连接软管不可过于拉长或扭曲。

(4)置心电开关于“心电位”,l开启导联开关后,l在示波屏上显示心电波,l推动充气调节旋钮的位置,l使充气讯号落在T波顶峰处,l推动排气旋钮使排气讯号在下-个ORS波之前50ms结束,l心率较慢者可根据情况提早排气。

2.治疗及监控

(1)反搏比率开关置于“1:il”档,l即反搏与心率次数-致。如患者心率过快,l可置于“1:i2”档,l即2次心搏进行1次反搏。

(2)开启充排气开关,l可听到电磁阀动作声响。为防止在开泵时充气压力突然上升,l应将调节阀旋转至起始端。

(3)开启气泵开关,l旋转调压阀使充气压力逐渐上升。治疗时充气压应维持在263~303mmHg(0.035~0.042MPa)。气囊序贯时限为40~50ms。

(4)将脉搏传感器耳夹夹于患者耳垂,l开启脉搏观察开关,l在示波器上观察脉搏曲线。通过调整充气钮(即充气时限)和调整调压阀,l使反搏波起始于主波峰值之后约50ms处或于重搏波起始切迹处,l并使反搏波波峰略高于主波波峰约20%或至少与主波搏持平。

(5)反搏气压应保持相对恒定,l充气压以压力表指针摆至最大时读数为准。患者心率变换时,l为了避免压力过高或过低,l需注意调整调压阀。

(6)当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或心律失常时,l应立即关闭气泵。故障排除或心律正常后重新开启仪器。

3.停止治疗步骤

(1)先旋转调压阀,l使压力下降,l再关闭气泵。

(2)关闭全部充气开关,l而后关闭排气开关。

(3)关闭耳脉开关,l取下脉搏传感器、i心电极、i解除全部气囊,l各开关、i旋钮恢复到“0”位或原位,l关闭监控系统电源。

4.治疗时间、i频次与疗程

(1)每次治疗40~60min。

(2)每日1次,l连续治疗12次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

【注意事项】

1.治疗前嘱患者排尿及排便。

2.治疗室室温应保持在20℃以下。

3.治疗前、i后应检查记录心率、i血压,l必要时记录心电图。

4.出现下列情况时须立即停止治疗。

(1)监控系统工作不正常。

(2)气泵故障或管道漏气,l反搏压达不到263mmHg(0.035MPa)。

(3)充排气系统发生故障。

(4)反搏中出现心律失常,l心电极脱落,l或患者自诉明显不适而不能坚持治疗时。

5.脉搏曲线的反搏波波幅及时限不符合要求时,l应及时查找原因,l并及时调整有关影响因素,l以保证反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