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关节松动术

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l具体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关节松动技术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术),l但在理论体系、i手法操作及临床应用中,l两者均有较大的区别。

【适应证】

1.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l包括:i

2.关节疼痛、i肌肉紧张及痉挛。

3.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

4.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

功能性关节制动。

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l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l延缓病情发展,l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他不良影响。

【禁忌证】

1.关节活动过度。

2.关节因外伤或疾病引起肿胀(渗出增加)。

3.关节的急性炎症。

4.关节部位的恶性肿瘤。

5.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

【仪器设备】

不需要设备。

【操作程序】

1.患者体位11治疗时,l患者应处于-种舒适、i放松、i无疼痛的体位,l通常为卧位或坐位,l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l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被动松动。

2.治疗者位置11治疗时,l治疗者应靠近所治疗的关节,l-手固定关节的-端,l-手松动另-端。

3.治疗前评估11手法操作前,l对拟治疗的关节先进行评估,l分清具体的关节,l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i僵硬)及其程度。根据问题的主次,l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l-般先用小级别手法(Ⅰ、iⅡ级)缓解疼痛后,l再用大级别手法(Ⅲ、iⅣ级)改善活动。治疗中要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l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

4.手法实施

(1)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i操作时手法运用的方向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l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治疗平面是指垂直于关节面中点旋转轴线的平面。-般来说,l关节分离垂直于治疗平面,l关节滑动和长轴牵引平行于治疗平面。

(2)手法操作的程度:i不论是附属运动还是生理运动,l手法操作均应达到关节活动受限处。例如:i治疗疼痛时,l手法应达到痛点,l但不超过痛点;治疗僵硬时,l手法应超过僵硬点。操作中,l手法要平稳,l有节奏。不同的松动速度产生的效应不同,l小范围、i快速度可抑制疼痛;大范围、i慢速度可缓解紧张或挛缩。

(3)手法操作的强度:i不同部位的关节,l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般来说,l活动范围大的关节如肩关节、i髋关节、i胸腰椎,l手法的强度可以大-些,l移动的幅度要大于活动范围小的关节,l如手腕部关节和颈椎。

(4)治疗时问:i治疗时每-种手法可以重复3或4次,l每次治疗的总时间在15~20min。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l可以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5.治疗反应11-般治疗后患者即感到舒适,l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l如有轻微的疼痛也多为正常的治疗反应,l通常在4~6h后应消失。如第2日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l提示手法强度过大,l应调整强度、i缩短治疗时间或暂停治疗1d。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l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l应重新评估,l调整治疗方案。

6.脊柱常用的关节松动技术

(1)颈椎

①分离牵引:i患者去枕仰卧,l头部伸出治疗床外。治疗者右手托住患者头后部,l左手放在下颌,l双手将头部沿长轴向上牵拉,l持续数秒钟后放松还原,l如此反复数次。

②侧屈摆动:i患者体位同上。头向右侧屈时,l治疗者右手放在枕后及颈部右侧,l示指和中指放在拟发生侧屈运动的相邻椎体横突上,l左手托住下颌,l上身左转,l使颈椎向右侧屈。向左侧屈时则相反。

③旋转摆动:i患者体位同上。向左旋转时,l治疗者右手放在枕骨上托住头部,l左手放在下颌,l双手同时使头部向左转动。向右旋转时则相反。

④后伸摆动:i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侧大腿向前放在患者头后部支撑。双手放在颈部两侧向上提使患者颈椎后伸。

⑤垂直按压棘突:i患者去枕俯卧位,l双手五指交叉,l掌心向上放在前额,l下颌稍内收,l以减轻颈椎的生理性屈曲。治疗者双手拇指并排放在同-椎体的棘突上,l将棘突向腹侧垂直推动。

⑥垂直按压横突:i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同-椎体的-侧横突上,l指背相接触,l将横突垂直向腹侧推动。如果疼痛明显,l外侧手的拇指靠近横突尖,l这样,l轻微的松动即可产生明显的力学效应;如果关节僵硬明显,l外侧手的拇指靠近横突根部。

(2)胸、i腰椎

①垂直按压棘突:i患者去枕俯卧位,l腹部垫-枕头,l上肢放在体侧或垂于治疗床沿两侧,l头转向-侧。治疗者下方手掌根部放在胸腰椎上,l豌豆骨放在拟松动的棘突上,l五指稍屈曲,l上方手放在下方手腕背部将棘突垂直向腹侧按压。

②垂直按压横突:i患者体位同上。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拟松动胸腰椎的-侧横突上,l指背相接触或拇指重叠将横突向腹侧推动。

③旋转摆动:i胸椎旋转时,l患者坐在治疗床上,l双上肢胸前交叉,l双手分别放在对侧肩部。向右旋转时,l治疗者左手放在其右肩前面,l右手放在左肩后面,l双上肢同时用力,l使胸椎随上体向右转动;向左旋转时则相反。

腰椎旋转时,l患者健侧卧位,l下肢屈髋、i屈膝。屈髋角度根据松动的腰椎节段而定,l节段越偏上,l屈髋角度越小,l节段越偏下,l屈髋角度越大。治疗者双手放在上方髂嵴上将髂骨向前推动。如果关节比较僵硬,l治疗者可以-手放在髂嵴上,l-手放在上方肩部内侧,l双手同时反方向来回用力摆动,l这-手法对中段腰椎病变的效果比较好。如果是下段腰椎病变,l可以让患者将上方下肢垂于治疗床沿-侧,l借助下肢的重力来增加摆动幅度。

7.四肢常用关节松动技术

(1)肩关节

①分离牵引:i患者仰卧,l肩外展约50°并内旋。治疗者外侧手托住上臂远端及肘部,l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l拇指放在腋前,l向外侧持续推肱骨,l然后放松,l重复3~5次。

②前屈向足侧滑动:i患者仰卧,l上肢前屈90°,l屈肘,l前臂自然下垂。治疗者双手分别从内侧和外侧握住肱骨近端,l同时向足的方向牵拉肱骨。

③外展向足侧滑动:i患者仰卧,l上肢外展,l屈肘,l前臂旋前放在治疗者前臂内侧。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l内侧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l四指向下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④前后向滑动:i患者仰卧,l上肢注意放松。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l将肱骨托起并固定,l上方手放在肱骨头上,l将肱骨向后推动。

⑤后前向滑动:i患者仰卧,l上肢放在体侧,l屈肘,l前臂放在胸前。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方,l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l将肱骨头向前推动。

⑥侧方滑动:i患者仰卧,l上肢前屈90°,l屈肘,l前臂自然下垂。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及肘部固定,l内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内侧并向外侧推动肱骨。

⑦后前向转动:i患者健侧卧位,l患侧在上,l肩稍内旋,l稍屈肘,l前臂放在身后。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面,l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l由后向前转动肱骨。

⑧前屈摆动:i患者仰卧,l上肢前屈至受限处,l屈肘90°,l治疗者外侧下肢屈髋屈膝放在床上与患侧上臂接触,l内侧手握住患者腕部,l外侧手握住肘部,l在活动受限处摆动。

⑨外展摆动:i患者仰卧位,l肩外展至活动受限处,l屈肘90°,l前臂旋前。治疗者内侧手从肩背部后方穿过,l固定肩胛骨,l手指放在肩上,l以防耸肩的代偿作用。外侧手托住肘部,l并使肩稍外旋和后伸,l将肱骨在外展终点范围内摆动。

⑩内旋摆动:i患者仰卧,l肩外展90°,l屈肘90°,l前臂旋前。治疗者上方手握住肘窝部固定,l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l将前臂向床面运动,l使肩内旋。患者也可以取坐位,l肩外展90°,l屈肘90°。治疗者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固定,l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l将前臂向下后摆动,l使肩内旋。

⑾外旋摆动:i患者仰卧,l肩外展,l屈肘90°。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头前面固定肩部并稍向下加压,l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l将前臂向床面运动,l使肩外旋。

⑿松动肩胛骨:i患者健侧卧位,l患侧在上,l屈肘,l前臂放在上腹部。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肩部,l下方手从上臂下面穿过,l拇指与四指分开,l固定肩胛骨下角。双手同时向各个方向活动肩胛骨,l使肩胛骨做上抬、i下降、i前伸(向外)、i回缩(向内)运动,l也可以把上述运动结合起来,l做旋转运动。

(2)髋关节

①长轴牵引:i患者仰卧位,l下肢中立位,l双手抓握床头,l以固定身体。治疗者面向患者,l双手握住患者所需牵引的大腿近膝关节处,l并用近患者侧的上肢腋下夹持患者患侧小腿踝关节处。双手同时用力,l身体后倾,l将股骨沿长轴向足部牵位。

②后前向滑动:i患者健侧卧位,l患侧下肢屈髋,l屈膝,l两膝之间放-枕头,l使上方下肢保持水平。治疗者站在患者身后,l双手拇指放在大腿近端后外侧,l相当于股骨大转子处,l其余四指放在大腿前面用力将股骨向腹侧推动。

③屈曲摆动:i患者仰卧位,l患侧下肢屈髋,l屈膝,l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膝关节上,l下方手托往小腿,l双手同时将大腿向腹侧摆动。

④旋转摆动:i患者仰卧位,l患侧下肢分别屈髋,l屈膝90°,l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髌骨上,l下方手握住足跟。内旋时,l上方手向内摆动大腿,l下方手向外摆动小腿,1外旋时,l上方手向外摆动大腿,l下方手向内摆动小腿。

⑤内收内旋摆动:i患者仰卧位,l患侧下肢屈髋,l屈膝,l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患侧髋部,l下方手放在患膝外侧将大腿向对侧髋部方向摆动。

⑥外展外旋摆动:i患者仰卧位,l患侧下肢屈髋,l屈膝,l足放在对侧膝关节上,l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对侧骨盆上,l下方手放在患侧膝关节将膝关节向下摆动。

【注意事项】

1.治疗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解剖学、i关节运动学、i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病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

2.掌握适应证、i禁忌证和基本操作手法。

3.与其他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l如肌肉牵拉技术、i肌力训练技术结合起来应用,l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