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l简称本体促进技术。
【适应证】
1.瘫痪,l尤为脑性瘫痪。
2.骨科损伤性疾病、i运动创伤、i周围神经损伤和关节炎所致的功能障碍。
【禁忌证】
除某些技术有-定禁忌证外,l-般无特殊禁忌。
【仪器设备】
不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
【操作程序】
1.运动模式
(1)基本运动模式:i包括头颈(3个)、i躯干上部(2个)、i躯干下部(6个)、i上肢(14个)、i下肢(12个)、i强调时间顺序的ROM变化模式(2个)、i按发育顺序在垫上进行的活动(38个)、i步行训练(7个)、i轮椅和转移(5个)和生活自理(2个)共91个基本运动模式。
(2)运动模式的命名:i由5~6个符号(大写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组成,l其中:i第1个符号采用字母,l表示运动肢体为单侧还是双侧(U为单侧,l未书写为双侧);第2个符号采用字母,l表示是否为对角螺旋形运动模式(D代表对角螺旋形;若第1个符号为双侧肢体运动未书写时,l则变为第1个符号,l以下顺序依此类推);第3个符号采用阿拉伯数字,l其中1代表1型,l2代表2型;第4个符号采用字母,l表示肢体功能活动的形式,l如F代表屈曲、iE代表伸展;第5、i6个符号采用字母,l分别表示上下肢,l如UE代表上肢、iLE代表下肢。
(3)常用模式:i见表3—41D1上肢运动模式,l见表3—51D2上肢运动模式,l见表3—61D1下肢运动模式,l见表3—711D2下肢运动模式,l见表3—8躯干上部运动模式,l见表3—9躯干下部运动模式。
注:i*患者向左屈曲旋转,l**患者向右伸展旋转
(4)主要操作要领
①治疗师以手掌(蚓状肌抓握)直接接触患者肌肉、i肌腱和关节处,l并根据需要予以运动方向相反的不同压力,l以对其感受器给予刺激。
②应用简洁、i易懂的语言指示刺激和促进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治疗方法
(1)基础促进方法
①体位和最佳力学位置
方法:i患者处于“对角”或适宜治疗的平面,l肩关节和髋关节面向运动的方向。
作用:i提供治疗师手接触最佳的力学位置。
注意事项:i避免体位置放的微小偏差而改变手接触和阻力的预定效果。
②手接触
方法:i治疗师手置于患者体表,l通过皮肤感觉引导运动方向、i对无力肌群提供帮助、i为需强化肌群施加阻力。常用方式为“蚓状肌抓握”(1umbrical1grip,l为PNF的特有标记),l并在接触点上根据需要施加恰当的刺激引起正确的运动方向。
作用:i帮助保持接触和引导方向。
注意事项:i注意个体解剖结构、i神经肌肉控制的差异,l以正确方向在促进最大反应的位置确定为接触点,l并在治疗中根据需要调整。同时应使患者有安全感。
③最大阻力
方法:i为可在方向、i质量和数量上引起平滑、i协调收缩并产生适当扩散和促进功能的阻力,l而非治疗师所提供的最大阻力。通过对较强肌群施加适当阻力,l可使兴奋向较弱肌群扩散。等张收缩时,l最大阻力不能大于允许发生全ROM的阻力;等长收缩时,l最大阻力不应使患者保持技术中断或失败。
作用:i增强肌力和耐力,l改善强、i弱肌群间的失衡。
注意事项:i根据治疗目的(即是做功还是增强耐力)、i患者是否存在痉挛等进行选择。操作的时间不宜过长,l否则有害。
④扩散
方法:i也称之为“溢流”,l是在运动模式中将能量从原动肌向副动肌、i拮抗肌扩散的技术。可从近端肌群至远端肌群、i远端肌群至近端肌群、i躯干上部至躯干下部、i-侧肢体至另-肢体。力弱肌群可在与更强、i更正常的肌群协调工作时由扩散获益。-般可通过应用阻力刺激达到扩散目的。
作用:i刺激和促进弱肌群或弱成分,l建立良好的协调性。
注意事项:i先治疗健侧,l以创造从对侧扩散模式和完成指定任务的运动模式。不宜进行的情况同抗阻训练。
⑤言语和视觉提示
方法:i是PNF技术的特点之-,l目的为促进治疗师和患者共同努力的协调性。应认真选择言语提示的时间和语调。开始运动时的言语提示以患者某-具体的特定反应为内容,l随之的反复运动以相对简洁的口令为内容。柔和的轻声用于促进注意力集中或抑制张力亢进;逐渐提高音调的言语提示用于鼓励患者在完成任务或模式中更多地募集运动单位或逐渐增大ROM。在运动的启动、i反转时间和交互运动时,l言语提示起促发作用。
作用:i根据治疗技术和目的,l完成提示和配合。
注意事项:i言语提示须清晰、i简洁,l且与患者的需要和理解相适应。除了应用有较强时间感的言语提示外,l尚可用具有强烈空间感的视觉提示,l如在治疗中患者眼睛应追踪治疗师的手和自身肢体运动的方向。
⑥关节牵引
方法:i通过牵拉关节邻近肌肉以分离关节面,l产生牵张刺激和增强运动,l与Ⅰ、iⅡ级关节松动术相似。
作用:i适用于疼痛所致的关节活动受限。
注意事项:i新近的骨折、i手术后近期不可使用。
⑦关节压缩
方法:i通过束4激承重关节的感受器以促进关节周围肌肉的共同收缩和稳定。可采用形成承熏的姿势或在重力的基础上附加徒手外力来达到此效果。
作用:i增强承重关节的稳定性。
注意事项:i压缩的力量要得当,l新近的骨折、i手术后近期均不可采用。
⑧牵张
方法:i为在恰当的时问引发促进性反射活动的技术。牵张可在运动模式的起始位置进行以使靶肌群处于所需模式的最长位置,l也可在整个可动关节活动范围内以阻力提供张力而产生持续牵张;可在运动初始重复,l或在运动过程中添加以更改方向。
作用:i启动骨骼肌,l提高力弱肌群的应答速度和增强肌力,l对拮抗肌产生抑制。
注意事项:i因肌梭对运动微小的变化敏感,l故应注意保持牵张刺激处于适当的幅度和力量;靶肌群在静息时也应保持张力,l不要松弛;新近的骨折、i手术后近期、i疼痛等状况不可采用。
⑨时间顺序
方法:i时间顺序即为任何运动中肌肉收缩的顺序。正常的运动时间顺序要求由远端至近端(或近端至远端)的肌群间适当的协调和比例构成。强调时间顺序是在适当考虑正常时间顺序的条件下,l重点对运动模式中较强的部分(常为远端或近端)施加最大阻力,l以使兴奋向较弱部分.扩散。治疗时可在ROM中的-特殊点中断正常的时间顺序,l应用特殊的接触促进最佳反应。
作用:i增强运动的协调性。
注意事项:i必须以正常时间顺序为基础。
(2)常用手法治疗技术
①节律性发动
方法:i在选择靶原动肌及运动方向后,l依次进行如下运动:i数次被动运动、i利用病变较轻肢体或借助滑轮重锤系统等器械予以患肢数次主动-辅助运动、i患者尝试性主动运动、i成功后的轻抗阻运动。其问,l治疗师提示运动方向、i速度和感觉,l在训练中决定关节活动范围(全关节或部分关节活动范围),l提供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动作,l并鼓励患者逐渐参与,l自我施加阻力。
作用:i改善靶原动肌的定向和发起运动的能力,l尤其适用于存有僵硬(帕金森病)或严重痉挛的患者。
注意事项:i运动宜慢;在可动ROM范围内进行,l避免快速牵张。
②节律性稳定
方法:i由治疗师引发原动肌和拮抗肌等长收缩,l先为二者同时收缩(用手接触使原动肌至拮抗肌不出现放松,l整个过程中收缩力量逐渐加强;当收缩达到最大时,l再指导患者缓慢放松),l后为二者交替收缩(在拮抗肌等长收缩后随之原动肌等长收缩,l以产生共同收缩和两个相对肌群的稳定)。这-技术可在ROM中的任何-点完成。
作用:i改善拮抗肌肌力和拮抗肌平衡、i协调;改善稳定;在此技术后增加主动1ROM和被动ROM;通过反射性放松缓解疼痛;多用于夹板固定后活动受限者和烧伤后疼痛所致活动受限者。
注意事项:i操作关键为缓慢构成阻力,l在拮抗肌群间建立平滑、i协调的转移。
③反复收缩
方法:i通过重复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力量最弱部分以矫正发生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失衡。患者重复最大阻力的等张运动直至运动中较弱的部分出现疲劳征象,l当该部分疲劳变得明显时,l即进行该点的牵张,l以促进较弱肌肉产生平滑、i协调的运动。肌力1~2级时,l通过快速牵张激起肌肉收缩,l-旦能收缩即施加适当阻力,l反复进行;肌力3级或整个ROM内力量均弱时,l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点,l在反复等张收缩的基础上附加快速牵张;肌力不匀称时,l在肌力减弱点做若干次小的附加的手法牵张,l引发等长收缩,l随之做抗阻等张运动。
作用:i增强肌力和耐力,l提高协调性和改善平衡。
注意事项:i强调关节的单向活动;快速牵张可能为某些肌肉骨骼损伤疾患的禁忌;治疗师应改良施加的阻力以适应肌群的力量。
④保持-放松
方法:i治疗师将患者肢体被动地移到ROM的受限点上,l即原动肌模式的终末范围,l并限制肢体和关节活动,l患者保持等长收缩2~3s,l然后松弛。在缓解疼痛、i达到新ROM后再重复,l直至不再增加新的ROM时为止。
作用:i改善被动ROM,l提供放松,l缓解疼痛,l尤适合于疼痛导致肌肉紧张、i活动受限的患者。
注意事项:i注意疼痛反应,l以避免因疼痛中断患者收缩的保持;肌力极弱不能主动活动时,l可做被动活动。
⑤收缩-放松
方法:i与保持~放松的方法相似,l不同点为不做等长收缩而做等张收缩,l且允许旋转迅速产生张力(但要求很快放松)。
作用:i增加同侧及对侧ROM,l尤适合于关节单向活动受限者,l并可防止肌萎缩。
注意事项:i不适用于疼痛患者。
⑥保持-放松-主动活动
方法:i先将患者肢体置于某-活动模式的中段和将结束时的较短位置,l要求患者保持于治疗师手法施加的逐步增强抗阻的等长收缩状态,l然后命令患者放松,l此时治疗师很快活动该肢体回到活动模式的起始,l即较长位置,l并快速牵张或反复收缩,l然后命令患者恢复至原先的较短位置。
作用:i适用于低张力患者因无力而不能向-个方向启动时;可促进肌张力的平衡。
注意事项:i命令的时间要准确。
⑦慢反转
方法:i为原动肌等张收缩后迅速的拮抗肌等张收缩技术,l两个肌群缓慢交替完成节律性向心性等张收缩,l在反转时没有间歇(松弛)。若关节周围的肌力失衡,l阻力应先施加于较强的肌群,l阻力强度以使患者能完成最大范围ROM运动为度。
作用:i用于发展原动肌的主动ROM和协调原动肌、i拮抗肌之间交互收缩的顺序。
注意事项:i原动肌、i拮抗肌交互收缩应缓慢而又节律,l反转时无间歇。
⑧慢反转-保持
方法:i在慢反转基础上,l在等张收缩终末增加2~3s的等长收缩(保持)然后再反转,l即在原动肌等张收缩后迅速进行等长收缩,l并保持至转换为拮抗肌模式前。
作用:i增强肌力,l提高关节稳定性,l特别适用于发展ROM中某-特定点的肌力。
注意事项:i同慢反转。
⑨慢反转-保持-放松
方法:i让患者主动运动至ROM因拮抗肌紧张而受限的点上,l然后依次进行拮抗肌等张收缩、i拮抗肌抗阻等长收缩2~3s、i拮抗肌松弛、i原动肌等张收缩。
作用:i用于加强肌力和增大ROM,l尤适合于拮抗肌限制为原发因素的ROM受限。
注意事项:i基本同慢反转。
(3)常用手法分类
①增强肌力的手法:i为适合发展肌力、i耐力和协调运动的-些手法,l包括反复收缩、i慢反转、i慢反转-保持、i节律性稳定、i节律性发动等。
②牵张手法:i为增加ROM、i放松和抑制的一些手法,l包括收缩-放松、i保持-放松、i慢反转-保持-放松等。
③原动肌指向手法:i包括节律性发动、i反复收缩等。
④拮抗肌反转手法:i包括慢反转、i慢反转-保持、i节律性稳定等。
⑤松弛性手法:i包括慢反转-保持-放松、i收缩-放松等。
(4)主要操作要领:i具体应用以治疗需要为基础、i从运动控制中活动度、i稳定性、i受控的活动和技巧4个阶段考虑。
3.本体感觉、i皮肤刺激除了视听刺激之外,lPNF技术还采用了本体感觉、i皮肤刺激。
(1)本体感觉刺激:i以牵张、i阻力、i振颤、i压缩、i牵引、i滚动、i线性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等刺激前庭促进运动。
(2)外感受器刺激:i包括轻触、i刷拂、i温度、i缓慢抚摩脊神经背侧后基支支配的皮肤区域等。
(3)合并本体和外感受器的刺激:i如手法接触、i对长的肌腱施加压力等。
4.应用步骤
(1)损害或功能限制的诊断和评定:i对活动、i力量、i耐力、i平衡、i协调、i姿势、i转移和疼痛等多方面进行完整的主、i客观评定,l以此为基础判定损害和功能限制的程度,l建立短期和长期治疗指标。
(2)选择运动模式或功能活动:i根据损害成分和功能受限情况,l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直接治疗作用的运动模式或功能活动。
(3)选择任务:i根据患者具体情况,l灵活选择适当的任务。任务可以是完整的运动模式或功能活动,l也可以是部分性任务或有限范围模式(即靶任务中的-个组成或-个部分),l或者可改良成患者易于完成靶任务的形式。
(4)应用技术:i选择针对性的技术,l并应用该技术进行运动模式。
(5)再评定和治疗调节:i当观察到患者治疗反应后,l应对患者功能状况进行再评定,l并调节促进技术使治疗效果最大化,l不断地通过对任务困难程度的渐增以逐渐发展完成任务的水平,l也可选择其他任务获得这-目的。
(6)整合为实用性功能:i将通过技术操作所获得的效果整合为实用性功能,l即患者应用训练中获得的效果以达到完成功能行为的最终目的。
【注意事项】
1.治疗对象方面的注意事项
(1)急性期骨科、i外科疾患、i骨质疏松、i皮肤感觉减退、i本体感缺乏、i关节不稳定等情况下不宜应用。
(2)脑血管意外后偏瘫、i颅脑损伤后、i小儿脑瘫、i多发性脑动脉硬化等中枢性神经疾病患者,l若抗阻运动诱发痉挛或联合反应时,l不能应用。但随意运动恢复后,l抗阻运动不引起任何痉挛和联合反应时则可应用。
(3)早期可应用节律性发动手法的中枢神经疾患仅为帕金森病。
(4)疼痛作为一种抑制因素,l必须考虑其对触觉敏感性、i关节活动范围、i软组织的柔韧性、i承重耐受性的影响。
2.技术应用方面的注意事项
(1)在对患者进行评定时,l必须考虑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目的、i患者的整体肌力状况和肌力力弱状况等因素。由于PNF治疗是-动态技术,l故需要经常地、i定时地对治疗效果再评定,l并以此为依据对感觉输入、i治疗目标、i任务不断调整。
(2)根据患者运动功能水平选择合适的体位,l以利于更好地发展肌力和稳定性。
(3)婴幼儿、i意识障碍、i听力障碍的患者由于无法理解言语提示,l效果会受到影响,l-般不将此类患者作为主要治疗对象。
(4)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法的注意事项见前。
(5)阻力可通过重力、i徒手、i附加的自由重量或弹力带等提供。根据患者身体体质和治疗的反应决定阻力的大小、i运动范围、i运动速率、i重复次数、i训练组数和训练的频度。
(6)加强患者康复教育。从与患者最初的交流开始,l治疗师的工作就应向促进患者独立性、i建立有效的家庭康复护理程序方向发展,l直接地向患者及家属、i护理人员提供教育和训练,l以使患者返回家庭后仍可继续进行训练以保持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