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标本的肉眼检查和组织学切片取材技术:乳房

(一)检材基本类型

1.切取的小块组织。

2.穿刺获取的细小组织。

3.手术切除。

(二)有关的主要疾病

1.良性增生。

2.肿瘤(乳腺癌等)。

(三)常用术式

1.超根治性乳房切除。

2.根治性乳房切除。

3.改良的根治性乳房切除。

4.乳房单纯切除。

(四)肉眼检查

乳腺癌根治性乳房切除标本的检查。

1.标本是否包括皮肤,l乳头,l乳腺,l胸大肌,l胸小肌,l筋膜,l腋窝组织,l胸壁结构。

2.质量(必要时)。

3.整个标本的三维长度。

4.确定切除乳房原先位于患者身体的位置是左侧抑或右侧。将乳房标本置于板面上,l标本的背面(即不带有皮肤和乳头的一面)朝向取材者,l该标本便相当于患者与取材者同方向站立)。此时,l标本的胸肌手术切断面指示乳房的上方,l腋窝脂肪组织所指示的取材者侧位即是该乳房在患者身体上的侧位。(图3—37a)。

5.乳房象限的划分。以腋窝脂肪为外标记、i肌肉的手术切端为上标记;分别以该外、i上标记为起点,l经乳头做两条相互垂直线(设想线或用防水笔画出),l从而将乳房分为外上、i外下、i内上和内下四个象限(图3—37b)。

图3—37乳房根治性切除标本在体位置的确定和象限划分

6.剥离淋巴结(在标本的背面上进行)

(1)根治性乳房切除标本(图3—38)。

①腋窝区淋巴结的剥离:i首先确认胸小肌位置,l再在腋窝脂肪组织内寻找。

A.腋下组淋巴结(腋Ⅰ组):i位于胸小肌外侧的脂肪组织内。

B.腋上组淋巴结(腋Ⅲ组):i位于胸小肌内侧的脂肪组织内。

C.腋中组淋巴结(腋Ⅱ组):i位于(站立时的)胸小肌后方(标本背面朝上平放时胸小肌上方)的脂肪组织内。

②胸肌间淋巴结(Rotter淋巴结)的剥离:i位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l需切去(或游离)胸小肌后寻找。若未找见淋巴结,l应切取该处适量脂肪组织制备切片。

③内乳区胸骨旁淋巴结的剥离(须标记淋巴结所在的肋间位置)。

(2)改良的根治性乳房切除标本(无胸小肌作为区分腋窝区淋巴结组群的标记)。将标本上的腋窝区脂肪组织离断,l再将该脂肪组织等分为上、i下两部分,l分别剥离其中的淋巴结。

(3)将剥离的各组淋巴结分别编号、i全部置于4%中性甲醛中固定过夜。

7.切去(或游离)胸大肌,l暴露乳腺基部的脂肪组织,l观察乳腺肿瘤浸润该处脂肪组织和侵犯胸肌的情况。

8.皮肤的形状,l两条相互垂直的最大径线长度,l色泽,l瘢痕,l尚未愈合的缝合切口,l凹陷,l隆起物,l溃疡,l有关病变的部位、i长度、i范围。

9.乳头和乳晕是否糜烂,l溃疡,l凹陷,l有关病变的部位、i长度、i范围,l乳头固定、i变形、i内陷、i挤出分泌物(性质)。

10.触摸乳腺内(四个象限和乳晕区)的肿物的大小,l数目,l部位(与乳头的距离),l囊性、i实性,l质地,l活动、i固定(与皮肤、i筋膜、i胸肌粘连)。

图3—38根治性乳房切除标本的淋巴结取材

【注:iA.腋上(锁骨下)组淋巴结;B.1锁骨上组淋巴结;C.腋中(胸小肌后)组淋巴结;D.腋下(胸小肌外)组淋巴结;E.胸大肌;F.内乳淋巴结;O.胸肌间(Rotter)淋巴结】

11.先在乳头与肿物中心的连线处用利刃长刀切开乳腺(连同乳腺下面的胸肌等一并离断),l形成第一切面(图3—39);再于第一切面的两侧每间隔2cm做若干与第一切面平行的切面,l然后仔细观察每一个切面。

图3—39乳房切除标本的切开

(1)囊肿、i扩张的导管:i部位,l数目,l大小,l内容物。

(2)肿物。部位,l大小,l界限,l形状,l质地,l色泽,l坏死,l出血,l钙化,l与皮肤的距离或是否侵犯皮肤,l与乳头的距离或是否侵犯乳头,l与导管的关系,l侵犯筋膜、i胸肌。

(3)肿物是否已被切除(已进行常规活检或快速切片诊断)。

(4)其他异常。

12.将乳腺的各个切面平放于4%中性甲醛中固定过夜。

(五)切片取材

1.乳头、i乳晕及其下方的乳腺组织1~2块。

2.肿瘤。至少3块(视肿瘤大小酌情增加取材),l可在肿瘤的最大面处切取一大块,l然后再将其分断为几小块(通常做“十”字形分割);其中至少有1块应包括肿瘤边缘(或“包膜”)及其周围的乳腺组织。

3.肿瘤表面皮肤(肿瘤与皮肤交界处)1~2块。

4.肿瘤深面乳腺组织和与其毗邻的肌筋膜或胸肌1~2块。

5.其他病变(包括囊肿、i结节等)处适量取材。

6.乳腺无肉眼病变处,l四个象限区域各取1块。

7.乳腺肿瘤的淋巴结。参见上述的“(四)”项“6.剥离淋巴结”;另参见本节“四、i肿瘤(包括软组织检材)的一般性肉眼检查”和“三十四、i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