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活性室的防护与隔离

在高活性室中,l核医学工作人员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外照射,l同时如不注意个人的放射性防护,l放射性核素可经过呼吸道、i消化道以及皮肤等途径进入体内,l亦可引起内照射危害,l因此,l遵循高活性室防护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在进入高活性室进行放射性操作前,l事先应作好周密的计划和充分准备,l预先熟悉所要进行的工作,l对不熟悉的操作可预先进行“冷试验”。事先准备好操作所需的非放射性物品,l如标记药盒、i注射器、i生理盐水等;根据需要应穿戴工作服、i帽子、i手套、i铅围裙及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核素标记、i淋洗及分装等工作时,l应采取外照射和内照射防护措施,l工作结束后应合理处置放射性废物,l并保持高活性室清洁卫生,l标记静脉注射用药物的通风橱内应定期进行灭菌消毒。

1.外照射防护尽可能对放射源进行屏蔽。在准备及分装放射性药物时应在通风柜中进行,l可利用通风柜内的铅砖、i铅玻璃、i铅罐或有机玻璃(p射线)等材料进行屏蔽隔离。放射性药物玻璃瓶应储存在较厚的铅罐内,l名称标志清晰。放射性药物在注射患者之前,l应将注射器放人铅盒内。对于Mo/Tc发生器出于运输的需要一般有足够的铅防护,l但放置在操作台时必须另外用铅砖进行防护。在工作顺利进行的情况下,l应合理选择铅屏蔽的厚度,l对于低能核素如99mTc和201Tl等,l厚度为3~51mm。中能核素如131I、i67Ga和111In等,l厚度为0.5~2.51cm,l而对于高能核素如99Mo应≥51cm。

工作人员应穿铅衣、i戴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操作应熟练、i迅速,l工作结束避免在放射性工作场所的不必要停留,l放射源不用时立即拿开。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l尽可能缩短接触放射源的时间,l减少不必要的照射。不要直接接触放射源,l常用镊子、i长柄钳等取用和分装放射源,l尽可能增加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

2.内照射防护11开放性放射源可能通过口、i呼吸道、i皮肤伤口进入人体内。任何可通过手口途径摄人放射线的操作应当禁止,l如:i口吸吸管,l对着玻璃吹气,l在工作场所使用化妆品、i进食、i饮水或冷冻食品等。对于手上的伤口或擦伤处应裹上防水物品。

将可能存在的放射源进行包容和盛装,l使放射性泄漏减少到最低程度,l避免向环境扩散。对于液体放射源均须盛装容器之中,l并置入带吸水纸的托盘中。对于可挥发或升华的放射性核素如131I,l应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操作。尽量避免放射性污染衣服、i工作台面及测量仪器,l离开活性室要监测皮肤及衣服有无放射性污染。一旦发生污染应及时清除,l对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污染可采用表面封固,l作好标记(时间、i种类等)让其自然衰变。

3.放射性监测与废物处理对放射性核素实验室的操作台、i地面、i水槽等应定期进行表面污染检查,l定期监测活性室空气剂量。日常核医学操作的主要为短半衰期的放射性物质,l对于放射性废物,l如注射器、i安瓿瓶、i手套、i抹布等可集中存放于长期使用的容器之中,l置于储存间,l经过8~10个半衰期后丢弃。

4.剂量监测11高活性室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适当的辐射剂量监测仪器,l定期监测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操作放射性后,l应监测手及工作服等表面的放射性污染情况,l发现放射性污染应及时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