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大动脉显像

人体循环系统有体循环系统和肺循环系统,l各含有肺动脉系统和体动脉系统,l前者发自右心室,l后者发自左心室,l其功能为推动血液的循环。经外周静脉“弹丸”式注射放射性核素后,l经右心并快速流经肺动脉及其分支和肺毛细血管床,l“弹丸”被稀释,l但汇聚到左心后,l仍呈高比活度的示踪剂流经左室并快速充盈主动脉干及其主要分支,l从体外对放射性核素首次流经各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进行动态观察和显影称为放射性核素大动脉显像。

【适应证】

(1)先天性肺动脉及其分支异常,l如肺动脉特发性扩张、i肺动脉和(或)瓣狭窄、i肺隔离症。

(2)获得性肺血管疾病,l如肺动脉血栓栓塞、i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等。

(3)先天性和(或)后天性主动脉狭窄或扩张,l如马方综合征。

(4)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5)主要分支动脉的畸形、i狭窄、i阻塞,l头颈部血管瘤和颈动脉体瘤等。

(6)肢体小动脉的供血情况。

【禁忌证】

无明确禁忌证。

【操作方法】

1.显像剂11原则上具有较高比活度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药物均可用于大动脉显像,l适宜γ照相的显像剂是99m1Tc04-及其标记物,l99mTc-DTPA、i99m1Tc-EC等更为理想,l可以减少游离99m1Tc被甲状腺、i唾液腺、i胃黏膜等的吸收,l减少内辐射吸收剂量。此外,l还能减少本底,l有利于重复显像。成人每次用量为740,1-49251MBq(20~301mCi),l儿童用量酌减,l计算公式为儿童用量=[身长(cm)/174]×成人用量。注射体积<1.01ml,l最好在0.51ml左右。

2.操作程序

(1)患者准备:i无需特殊准备。不能配合的小儿或昏迷患者可预服镇静剂,l并在检查过程中适当固定患者躯体。

(2)检查体位:i患者一般取仰卧位,l若患者情况不允许或检查部位有特殊需要,l可以选用其他体位。在患者体位固定的情况下,l为了更好地显露检查部位,l可以调整探头角度,l设定如下不同的显像采集体位。

①前位:i探头平面与患者前胸壁平行,l其中心对准胸骨角并尽量贴近胸壁,l视野包括肺动脉、i肺血管床、i升及降主动脉、i头臂血管及锁骨下动脉。

②左前斜70°位:i左臂上举抱头,l探头贴近左前胸壁,l主要用于观察升主动脉、i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

③其他:i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l探头对准欲探测血管部位,l以能清晰显示血管尽量避免其他组织器官遮蔽为原则,l探测肢体动脉时应将探头尽量包括双侧肢体血管,l以便左右对比分析。

(3)仪器条件:i探头配置低能通用型准直器,l能量1401keV,l窗宽20%,l矩阵128×128或64×64。

(4)显像条件

①“弹丸”式静脉注射,l常用方法是肘关节上缘结扎止血带,l在远侧2~31cm处(尽可能接近止血带水平)穿刺贵要静脉,l注入显像剂,l快速松解止血带,l同时启动7照相机并开始动态采集。

②一般采用帧式动态采集方法,l即设定每帧采集时间(s),l一共连续采集若干帧或若干秒。观察肺动脉和胸主动脉时,l一般设定0.5~1.01s/帧;观察腹主动脉及肢体近端动脉时,l可设定2~31s/帧;检测肢体远端动脉分支或相应组织动脉血流灌注情况时,l应设3~51s/帧。

探头采集开始时间的选择和总采集时间的设定根据检测部位的不同有所不同。观察肺动脉时,l可在“弹丸”注射时或上腔静脉出现示踪剂时开始采集,l共采集101s;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显像时,l可在肺动脉显像时启动采集,l共采集los;检测肢体动脉时,l一般在看到探头有效视野上缘出现示踪剂时立即启动采集,l共采集20~301s。

【注意事项】

(1)高质量的“弹丸”式注射显像剂是大动脉清晰显影的重要条件,l肘静脉穿刺应选择贵要静脉,l因其回心路径短,l分支少,l药物“弹丸”不易解离。

(2)避免金属异物或起搏器对图像的影响。